这个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汽车改装技术规范指引》,明确开放了16项汽车改装合法化项目,包括动力系统、外观造型、底盘悬挂、智能化加装等关键领域。很多观点都认为这一政策是中国的汽车改装市场从“灰色地带”迈向规范化的里程碑,回应了消费者长期的个性化需求。那今后咱们到底多了什么改装选项,我帮您看了,替您总结一下。
首先新规的核心内容是从禁止到疏堵结合,开放了动力系统优化,外观改装和底盘与智能化调整,并首次纳入了新能源汽车的改装。
动力系统方面,新规将允许通过ECU(电子控制单元)调校提升发动机性能,但要确保符合国六排放标准,并通过OBD上传数据至监管平台。外观上,车身包围、中网,轮毂等可自由更换,但尺寸需与原厂一直,且不得改变车辆长宽及标识。外观可以变,尺寸不能动。另外,这次新规支持了车辆避震更换和车身高度调节,但需要经过专业机构的安全检测,并且允许假装自动驾驶辅助模块等智能化设备。常言道一低遮百丑,以后路上就没有丑车了。
最后,新规首次纳入了电池散热模块升级,电机功率优化等三电系统的合规改装条款,为新能源车后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赛道。此外,在备案流程上也进行了简化。车身改色可通过线上提交材料完成登记,动力改装则需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合格证明后备案,降低车主的时间成本。当然新规也明确了禁区和处罚,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的改装、加宽轮胎或轴距、使用特种车配色(如消防红、工程黄)等。违规者将面临罚款、扣车甚至拘留处罚。
这次新规落地其实并非孤立政策,而是近年来汽车消费提振战略的延续。前有2023年《关于推动汽车后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改装规范化铺路。后有2025年以旧换新政策,刺激存量车通过改装延长生命周期,形成消费升级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