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证法
从否定命题的结论入手,并把对命题结论的否定作为推理的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得到与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等相矛,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所以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从而使命题获得了证明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它是属于“间接证明法”一类,是从反面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证明方法,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从而导出矛盾推理而得。
反证法所依据的是逻辑思维规律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为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简单地说“A或者非A”,这就是逻辑思维中的“排中律”。反证法在其证明过程中,得到矛盾的判断,根据“矛盾律”,这些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而已知条件、已知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证明为正确的命题都是真的,所以“否定的结论”必为假。再根据“排中律”,结论与“否定的结论”这一对立的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于是我们得到原结论必为真。所以反证法是以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和理论为依据的,反证法是可信的。
反证法的证题模式可以简要的概括我为“否定→推理→否定”。即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达到新的否定,可以认为反证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否定之否定”。应用反证法证
第 1 页 共 10 页
明的主要三步是:否定结论 → 推导出矛盾 → 结论成立。实施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反设:作出与求证结论相反的假设;
第二步,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并由此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推理导出矛盾;
第三步,结论:说明反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原命题成立。 在应用反证法证题时,一定要用到“反设”进行推理,否则就不是反证法。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欲证明的命题的方面情况只有一种,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了就可以,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方面情况有多种,那么必须将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
在数学解题中经常使用反证法,牛顿曾经说过:“反证法是数学家最精当的武器之一”。一般来讲,反证法常用来证明的题型有:命题的结论以“否定形式”、“至少”或“至多”、“唯一”、“无限”形式出现的命题;或者否定结论更明显。具体、简单的命题;或者直接证明难以下手的命题,改变其思维方向,从结论入手进行反面思考,问题可能解决得十分干脆。
例1.[05.北京]设f(x)是定义在[0,1]上的函数,若存在x'(0,1),使得
f(x)在[0,x']上单调递增,在[x',1]上单调递减,则称f(x)为[0,1]上的单
峰函数,x'为峰点,包含峰点的区间为含峰区间。
对任意的[0,1]上单峰函数f(x),下面研究缩短其含峰区间长度的方法。求证:对任意的x1,x2(0,1),x1x2,若f(x1)f(x2),则(0,x2)为含
第 2 页 共 10 页
峰区间;若f(x1)f(x2),则(x1,1)为含峰区间;
【巧证】:设x'为f(x)的峰点,则由单峰函数定义可知,f(x)在[0,x']上单调递增,
在[x',1]上单调递减。
当f(x1)f(x2)时,假设x'(0,x2),则x1x2x',从而
f(x')f(x2)f(x1),
这与f(x1)f(x2)矛盾,所以x'(0,x2),即(0,x2)是含峰区间。 当f(x1)f(x2)时,假设x'(x1,1),则x'x1x2,从而
f(x')f(x1)f(x2),
这与f(x1)f(x2)矛盾,所以x'(x1,1),即(x1,1)是含峰区间。 例2. 求证:函数f(x)=sinx的最小正周期是2π. 【巧证】:由诱导公式知,对任意x∈R,有
sin(x+2π)=sinx,
即2π是函数sinx的一个周期.下面再用反证法证明2π是sinx的最小正周期,
假设还有一个正数T也是sinx的周期,且0<T<2π,则对任意x∈R都有
sin(x+T)=sinx.
特别地,对x=0,有sinT=sin0=0,而在(0,2π)中,只有T=π才使sinT=0,但π不是sinx的周期,故sinx的最小正周期是2π.
注:若直接证明比较困难,因适合0<T<2π的正数有无
第 3 页 共 10 页
穷多个,我们无法直接验证.当“反设”中断言某些性质对于变量的一切值都成立时,显然对变量的一些特殊值也成立,故常赋予特殊值,便可得到一些等式或不等式,从而推得矛盾,反证原命题.
1x1+y例3 若x、y都是正数,且x+y>2,求证:<2和<2中至yx少有一个成立.1+x1+y1+x1+y证明:如果<2和<2都不成立,则有≥2和≥2yxyx同时成立,因为x、y均为正数,故必有
1+x≥2y,且1+y≥2x. 两式相加,得2+(x+y)≥2(x+y), 即2≥x+y,这与已知矛盾,故
1+x1+y<2和<2中至少有一个成立.yx
注:“集合M中至少有一个元素m不具有性质a”的否定是“集合M中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a”.反之亦对.因为“集合M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具有性质a”,它包含了“M中有一个元素不具有性质a、两个元素不具有性质a……所有元素都不具有性质a”等各种情形.因此它的否定是“M中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a”.如“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大于或等于60°”的否定是“三角形中所有内角都小于60°”.注意“都不是”的否定不是“都是”,而是“不都是”,也即“至少有一个是”.如“a、b都不是零”的否定是“a,b中至少有一个是零”.
第 4 页 共 10 页
例4 在已知锐角△ABC中,A>B>C,求证:sinA>23,且sinC<.22证明:结论的否定是sinA≤3,sinB>2
323,或sinB≤,或sinC≥.222
3若sinA≤,因△ABC是锐角三角形,2
∴C<B<A≤60°.
∴A+B+C<180°,这不可能.
3∴sinA>.2 同理可证sinB>23,sinC<.22
3注:这里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把对结论的否定说成“若sinA≤,2 sinB≤23,sinC≥”.注意“且”的否定是“或”.例如“x∈A22
或x∈B,即x∈A∪B”的否定是“xA∪B,即xA且xB”.
例5. [88.全国理]给定实数a,a≠0且a≠1,设函数y=
1ax1 (其ax1中x∈R且x≠),证明:①.经过这个函数图像上任意两个不同点的直线不平行于x轴; ②.这个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x成轴对称图像。。
【分析】“不平行”的否定是“平行”,假设“平行”后得出矛盾从而推翻假设。
第 5 页 共 10 页
【巧证】: ① 设M1(x1,y1)、M2(x2,y2)是函数图像上任意两个不同的点,则x1≠x2,
假设直线M1M2平行于x轴,则必有y1=y2,即理得a(x1-x2)=x1-x2
∵x1≠x2 ∴ a=1, 这与已知“a≠1”矛盾, 因此假设不对,即直线M1M2不平行于x轴。 ② 由y=
y1, ay1x11x1=2,整ax11ax21x1得axy-y=x-1,即(ay-1)x=y-1,所以x=ax1即原函数y=
x1x1的反函数为y=,图像一致。 ax1ax1由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可以得到,函数y=
x1的图像关于直线y=x成轴对称图像。 ax1【注】对于“不平行”的否定性结论使用反证法,在假设“平行”的情况下,容易得到一些性质,经过正确无误的推理,导出与已知a≠1互相矛盾。第②问中,对称问题使用反函数对称性进行研究,方法比较巧妙,要求对反函数求法和性质运用熟练。
例6、已知a + b + c > 0,ab + bc + ca > 0,abc > 0,求证:a, b, c > 0
【巧证】:设a < 0, ∵abc > 0, ∴bc < 0 又由a + b + c > 0, 则b + c = a > 0
∴ab + bc + ca = a(b + c) + bc < 0 与题设矛盾 又:若a = 0,则与abc > 0矛盾, ∴必有a > 0
第 6 页 共 10 页
同理可证:b > 0, c > 0
例7. 求证:如果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那么它和另一个平面也相交.
【巧证】:如图1-8-6,设平面α∥β.直线AB∩α=A,下面用反证法证明AB与β相交.
假设AB与β不相交,则必须考虑两种情形:
(1)若AB∥β,过AB作平面γ,使β∩γ=CD,则AB∥CD.∵AB∩α=A,∴A∈α,且A∈γ,设α∩γ=AB'.
又α∥β,∴AB'∥CD,于是在平面γ内过A点有两条直线AB与AB'分别平行于直线CD,这和平行公理矛盾.∴AB不能平行于平面β.
(2)若ABβ,∵AB∩α=A,则A∈α,且A∈β,于是α与β
相交于过点A的一条直线,但与已知α∥β矛盾,∴AB不在β内.
由(1)、(2)可知,直线AB与平面β相交.
注:用反证法证题时,如果欲证命题的反面只有一种情况,那么只要将这种情况驳倒即可,这种反证法又叫归谬法;如果结论的反面不仅有一种情况,就必须把所有的反面情况一一驳倒,才能推断原结论成立,这种证法又叫穷举法.
第 7 页 共 10 页
巧练一:
1. 已知函数f(x)在其定义域内是减函数,则方程f(x)=0 ______。
A.至多一个实根 B.至少一个实根 C.一个实根 D.无实根
2. 已知a<0,-1ab> ab2 B. ab2>ab>a C. ab>a> ab2 D. ab> ab2>a
3. 已知α∩β=l,a α,b β,若a、b为异面直线,则_____。 A. a、b都与l相交 B. a、b中至少一条与l相交
C. a、b中至多有一条与l相交 D. a、b都与l相交 4. 四面体顶点和各棱的中点共10个,在其中取4个不共面的点,不同的取法有_____。(97年全国理)
A. 150种 B. 147种 C. 144种 D. 141种 十三、反证法
巧练一:【巧解】:1小题:从结论入手,假设四个选择项逐一成立,导出其中三个与特例矛盾,选A;
2小题:采用“特殊值法”,取a=-1、b=-0.5,选D; 3小题:从逐一假设选择项成立着手分析,选B;
44小题:分析清楚结论的几种情况,列式是:C10-C46×4-3-6,
选D。
第 8 页 共 10 页
巧练二:设0 < a, b, c < 1,求证:(1 a)b, (1 b)c, (1 c)a,不可能同时大于
巧练二:【巧证】:设(1 a)b >, (1 b)c >, (1 c)a >,
则三式相乘:ab < (1 a)b•(1 b)c•(1 c)a <
1 ① 214141414(1a)a1又∵0 < a, b, c < 1 ∴0(1a)a 24同理:(1b)b, (1c)c
以上三式相乘: (1 a)a•(1 b)b•(1 c)c≤①矛盾
∴原式成立
巧练三:若下列方程:x2+4ax-4a+3=0, x2+(a-1)x+a2=0, x2+2ax-2a=0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巧练三:【分析】 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的反面情况仅有一种:三个方程均没有实根。先求出反面情况时a的范围,再所得范围的补集就是正面情况的答案。
【巧解】: 设三个方程均无实根,则有:
13a22△116a24(4a3)03122,解得a1或a,即-第 9 页 共 10 页32面直接求解,即分别求出三个方程有实根时(△≥0)a的取值范围,再将三个范围并起来,即求集合的并集。两种解法,要求对不等式解集的交、并、补概念和运算理解透彻。
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