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抓课改,勤奋敬业促提高
----对小学课改的探索和思考
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小学 唐本英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近年来,我国的小学教学改革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双重压力下,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一些突出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视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提高等。这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精神萎靡不振,而且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一代新人的培养。作为李市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努力促进小学课改工作上新台阶和新水平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浅谈一下自己在数学课改中的一些体会。
思想,创新思路是小学课改的基本要求。要进行课改,必须更新观念,不能再按僵化的、传统的教育思想来教育学生,要一改过去的应试教育,淡化分数,彻底屏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角度去认识和探索教学问题。那么怎样更新观念呢?我认为首先要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认真把握数学教育的大方向,避免课改的盲目性。同时,要及时参加新课改的理论培训,进一步了解课改的新内容、新要求,并积极参加全
区组织的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实践观摩活动,不断形成新课改的基础方案和教学模式,并将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创新学习为主,应试教学为辅。教师的教育教学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学生的自动学习、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才是教育教学的根本。
通过上学期的实践和摸索,我逐渐改变了自己原有的教学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的教学模式。特别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概念教学,小学生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教师必须从实际问题出发,利用直观教具,加强直观引入,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下面我就如何教学“三角形”这个概念谈谈自己的教法。很多教师都知道在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去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但是学生往往抓不住关键字,或不能够用语言概括,教师如果引导不当,学生则不能准确概括出三角行的概念,最后教师不得不直接给学生说出什么是三角形这个概念。这样从教学上来讲,学生对概念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今后在如何运用知识上就会出现差错,归纳概括的能力则不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而在课改中我是这样教学的:我按照感知---形成--巩固--运用这四个步骤进行教学的。概念的感知阶段:1、安排课前预习看看生活中那些地方有三角形,把概念教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前抽问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形状。2、安排2个动手
操作题,用小棒摆三角形,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三根小棒必须要连起来才能围成三角形,个别学生三根小棒没靠拢教师及时提示,为后面概念中出现“围”字打基础。在作业本上画三角形,强调要画成三条线段,并且要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才叫三角形,曲线直线则不行,为后面概念中三角形是三条线段组成的打基础。3、小组互助学习。把学到的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写在作业本上,互相讨论下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通过这些辅导,学生对三角形基本特征有了新的认识。接下来就是概念的形成阶段:有了前面这些铺垫,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的概括,什么是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描述: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区别,抓关键字,抓主要特征,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图形,一个图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有一条边是曲线,有一条边是直线,第2个图形是三边没有围起来,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教师边说边比画围这个动作,学生说不是,那怎样才构成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思考、综合、概括、很快就会说,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样就顺利揭示出三角形的概念。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能够牢牢掌握,三角形的概念真正由他们自己概括出来的,这样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教师只能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为以后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最
后是概念的巩固和运用:我还安排的一组判断题和选择题让学生根据三角形概念的特征去判断对错,选择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积极思维,抓住本质属性,在巩固和应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巩固概念,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结论就不单纯是文字的结论,而是对概念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这样三角形的概念教学就顺利完成,课堂效果很好。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概念时,就要根据不同概念的不同特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入后要紧接着形成,形成后要及时巩固,巩固中要加深理解,同时又要为概念的发展作准备,总之教师要优化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在课改过程中我既有收获,但也有困惑和失败的地方,比如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优等生在小组中起领导作用,其才能得到锻炼的机会要多些。这就会出现优生越来越优秀,差生由于反应慢、接受能力要差些,有时附和着优生一晃而过,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平时那种反复机械重复的教学方式,知识学的不牢,对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因此成绩会出现明显下降。这时让我感到十分困惑,怎样才能优差生兼顾呢?我的体会是:必须建立课后辅导制度,针对成绩差的学生,再次备课,查漏补缺,在小组中有明确分工,尽
量让差生多说话。在教学激情上,积极营造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待老师把问题提出后,针对学生不配合、不参与、不互动,课堂气氛不活跃的情况,教师则采取新的激励机制,切实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评最佳发言奖,学习小标兵,小组之间比拼等,使每一个学生真正肯学习、善学习、愿学习。另外受教学任务的约束,学生在课堂中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和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淡化分数,积极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素质培养和提高。我想:只要我们刻苦学习,认真钻研,不断总结,积极探索,坚定不移地将小学课改积极推行下去,我们就能够培养一代赋有知识、有文化、有创新意识的祖国栋梁,为加快区域性中心大城市建设和工业强区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