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精准定位顺势而为———以五上“介绍一种事物”为例谈习作单元的教学

精准定位顺势而为———以五上“介绍一种事物”为例谈习作单元的教学

来源:九壹网
精准定位顺势而为———以五上“介绍一种事物”为例谈习作单元的教学

作者:徐金贵,徐丽新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9年第11期

徐金贵,徐丽新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编排一个习作单元。习作单元中的习作,我们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现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为例,分析和探讨习作单元中习作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策略优化。

一、结构化思维,精准定位教学内容

1.结构化把握教材脉络。

统编教材通过语文要素统筹规划训练目标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内容或活动中,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瞻前顾后,把握教材脉络,精准定位教学内容。

五上习作五是说明文习作单元,学习“介绍一种事物”。这是在三下第七单元习作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三下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习作是 “介绍国宝大熊猫”,要求学生参考提供的生物学资料,或自主查找资料,围绕小朋友们的问题介绍大熊猫。显然,三下第七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然后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介绍一种事物。五上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一件事物介绍清楚。”很显然,这一单元是在三年级初步学习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事物的基础上,要求提高为能认识基本的说明方法,并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把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清楚。所以,在习作课之前,我们通过预学单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一个事物,并搜集资料,梳理、整合资料,思考确定从哪些方面恰当地进行介绍,形成习作提纲。这是对三年级学习的承接。但学生对资料的分类梳理、事物特点的突显、介绍的有条理安排得还不够,所以我们一开课就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课前预学情况,重点解决以上问题。

2.结构化把握单元体系。

统编版教材体现了单元整体学习的特点。习作单元由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组成,围绕习作能力的学习,编排循序渐进。因此,我们要把习作置于整个单元体系中思考,作为整个单元学习成果水到渠成的展现。

本单元精读课文《太阳》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的特点。《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的不同风格,学习通过直接描述来比较生动形象地介绍事物的特点。“初试身手一”是让学生试着运用说明方法简单介绍事物的某一特征,“初试身手二”是体会说明文与文学文本文体功能和语言风格的迥异。习作例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是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了横向分类铺陈与纵向按序叙述的示例。在教学中,我们将《太阳》《松鼠》和“交流平台”联系起来学,学生对“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将《太阳》与“初试身手一”、 《松鼠》与“初试身手二”整合起来学,学生已经能够对说明方法进行点状的模仿运用,对说明文不同的语言风格以及说明文与文学文本的特点和语言风格有了一

定的认识。习作例文的自读自悟,让学生对说明文文本的铺陈方式也有了认识基础。习作“介绍一种事物”不是零起点,而是在前面基础上的综合运用与整体提升。所以,我们本节课不再重复进行说明方法的梳理、练习等,而是把教学聚焦在学生习作的重点与难点上,一是“运用说明方法,自主介绍事物的某一特点”,二是“自主修改,让说明方法运用更恰当”。

二、换位思考,精准定位学生学程

此次习作课的教学,学生的起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怎么精准定位学生在其中的学习过程?备课时,教师需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深入思考。

1.精准定位习作起点。

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首先要学会梳理搜集的资料,提炼出事物的特点,并安排好介绍的顺序。这就需要在三年级初步学着从几个方面介绍一种事物的基础上,学习搭建习作框架,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使习作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其实,对于这一点,很多学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模糊性。

教学一开始,我们就引导学生讨论一位学生草拟的“介绍扫地机器人”的习作提纲,聚焦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意把同一个方面的材料整理在一起,梳理出事物不同的方面;二是事物的方面很多,但不是每个方面都很特别,要能根据事物的突出特点来选择介绍的几个方面;三是几个方面的介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不能交叉重复,要做到有条理。学生经历了有梯度、重思考的学程,渐渐提高了谋篇布局的能力。

2.精准定位学程位置。

学生完成了习作的构思之后,就进入到了恰当运用说明方法说清楚事物特点的阶段。这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经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的学习和习作例文的阅读,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无须再进行过细的指导,而是需要精准定位学程位置,在这些方面着力:一是搭建一个桥梁,让学生从“初试身手”的简单句段说明到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突显事物特点;二是帮助学生明晰习作要求,并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把握;三是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杜绝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让生活化、趣味化、个性化的写作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切实落实到儿童的学习过程中。

所以,在引导学生完善了习作框架后,我们让学生直接进行习作。然后出示评价标准——特点很鲜明、介绍有条理、方法运用恰当,引导学生通过“集★”进行自评和互评。通过评价标准,杜绝教师的“无须指导”演变为“无法指导”,让学生的自由写作不异化为恣意妄为、杂乱无章。同时在点评习作时,也紧扣学生的普遍问题:

①题目是指向介绍一类事物的,不是指向某一个事物的。

②什么样的事物适合分类介绍,什么样的事物适合按前后顺序介绍,什么样的事物适合分类介绍与按前后顺序介绍相结合。

③注意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改变以前写记叙文遣词造句追求具体、生动的倾向。

④不同方面或发展的不同阶段要分段介绍。

3.精准定位学习难点。

在学生习作并交流后,我们发现,抓住事物的特点有条理地介绍不难,但是怎么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是学生头脑中混沌不清的概念。此时我们插入一段微课,正好突破此难点。

那么,微课作为本节课的核心所在,它究竟要让学生生长什么?微课如果没有深层目标,就没有使用的必要,最后呈现的学习成果就会显得不深刻。所以,一定要找到学生的生长点。几番琢磨,几次试上,几轮研讨,我们最终决定把它聚焦到“恰当”上。在“恰当”上努力做透一点,这样学生就有修改的动力。所以,我们设计的微课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选用说明方法,突显事物特点;二是针对阅读对象,用好说明方法;三是各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优化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学生趁热打铁,再次修改习作,在亲身实践中真正聚焦“恰当”。学会了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一个个生动活泼而又清楚准确的事物介绍便呈现于眼前了。以下是一位学生的习作。

大家好!我是臭名远扬的榴莲。我的个头差不多跟一个足球一样大,我的体重大约是2千克,我的样子千奇百怪,有滚圆滚圆的,有椭圆的,还有不规则的圆形。我全身披着金黄色的铠甲,坚硬的铠甲上都是刺,活像一个小甲龙,可威风了。千万不要碰我哦,不然你的手会冒血的。小心地剥开我的外壳,便露出了黄澄澄、金灿灿的果肉。我的果肉有大有小,形状各不相同,有的两头尖尖,像个长长的大大的瓜子,有的两头扁圆,如一粒放大版的花生米。你们看,我是不是超帅!

——姜明哲《榴莲》(节选)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海安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文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