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职业道德与法律17——维护的权威

职业道德与法律17——维护的权威

来源:九壹网


32—— 17

职业道德与法律

一、维护的权威

新授

1

知识目标:了解是治邦的总章程,理解维护尊严的意义 能力目标:对是最高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具有的最大权威

情感目标:使学生更清醒地意识到依宪治国的重要性

自觉维护的尊严

观念的树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板书设计】

见最后

1

第三单元 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第七课 维护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一、维护的权威

〖复习〗

中职学生应该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导入新课〗

【创境激趣】

材料1:在十一届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部分内容):“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实履行赋予的神圣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民服务、为国尽力,绝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教师充分利用课件材料中包含的元素,根据材料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仔细观察课件图片,引发学生回忆、思考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入主题,以此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是我国根本大法的认识。

我们要怎样维护的尊严?

〖讲授新课〗

一、维护的权威(板书)

2

(一)是治邦的总章程(板书)

1.从内容上看,规定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带着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对内容根本性的认识。

〈设置问题〉

1.在我们的国家生活中,哪些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2.我国对这些问题都做了哪些规定?

学生对照教材找出答案,教师予以正确点评,利用课件,以图表形式归纳内容根本性。

为了加强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普通法律(刑法,民法)法条规定,以与作内容方面的对比,强调内容的根本性。

材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可以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材料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

3

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收容教养。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结构形式、经济制度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涉及整个国家生活各个重要领域,材料中刑法与民法是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而且只涉及国家生活的某一方面。通过对比得出结论:从内容上是“治邦的总章程”。

2.从效力上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板书) 对于效力的最高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从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入手,通过材料举例,对比讲解清楚。

〈设置问题〉 1. 什么是法律效力?

2.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我国刑法与民法的制定依据是什么。这表明了与普通法律是什么关系?

3. 教材中第五条有哪些规定?材料7表明了什么意思? 材料4:《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尊严、保证实施的职责。

4

材料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条 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材料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 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 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材料7:《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三条 立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第七十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相抵触。

教师出示上述材料,学生认真阅读法律条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而明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普通法律是相关条文的具体化,它们的立法依据是《》。

在教学中,教师要讲明一点,违宪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发生的,因为规定的是一些原则性问题,指导其他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违宪表现在立法上。以外的法律都要以法律为准绳不得与之抵触,如果发生了抵触现象就是违宪,根据立法法的相应规定就要归于无效或由有关机关进行修改撤销。这一点也说明了效力的最高性。

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板书)

5

这个问题理论理解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借助图表,设计问题,通过直观的数据比较帮助学生获得认识。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普通法律在制定修改程序上的不同。

〈设置问题〉

1.的制定、修改与普通法律相比在程序上有什么特别规定?

2.的这些特别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说明了什么? 投影材料:

与普通法律制定与修改程序的不同

程序 法律名称 制 定 修 改 由国家成立专门委员会起草,提交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通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过。 由全国或其普通法律 常委会制定 学生结合教材第79页内容,参照投影材料,进行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对该板块内容进行阶段性小结,帮助学生明确的确是治邦的总章程。进一步提示学生从的作用来看,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在国家治理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

6

由全国常委会或五分一以上的全提议,并由全国以全体代表由全国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进入领悟板块的学习。

(二)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板书) 1.是法治的标志(板书)

学生理解该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借助材料,再结合教材第79页案例,在充分认识地位的基础上,以设置问题为教学线索,由浅入深讲解为主,激发学生对该问题的理性思考,从而理解在依法治国中的核心作用。

〈设置问题〉

1.你知道国家的治理方式有哪两种? 2.人治与法治有何不同?

3.为什么说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4.教材第79页案例中税务局的行为违反了哪部具体法律?为什么说该税务局也违反了?

请学生阅读材料并回顾初中所学知识,了解我国古代人治与法治的不同之处,由此引申至我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

材料8.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治国方略 区别 治国基础 上 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建立在个人专断与基础上 法 治 人 治 7

具有统一性、稳定性、治国特呈现出随意性、多变权威性的特点,以国家强性的弊端,会造成社会的制力为后盾,能有效地制不稳定/ 点 裁违法行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 治国原体现平等原则 则 材料9. 我国的发展:建国以来,我国先后颁布过四部《》:1954年《》、1975年《》、1978年《》和1982年《》。我国现行《》是1982年12月4日在五届全国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它的根本特点是,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它规定,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以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和法律的。

材料10. 1999年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其作为的第五条第一款。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破天荒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

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讨论问题,教师通过讲解点拨,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确的核心地位:

法治的精神是抛弃人治,简单来说就是公平公正的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务。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处理社会、国家的一切事务,使其不因时间、地点和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8

体现不平等原则 作为根本大法,它处于一个国家统一和完整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国家实行法治的基础,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在得不到实施或者在违宪的状态下是无法实行依法治国的。不突出的权威,就不可能真正地通过来反映人民的意志,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的利益。

同志在纪念现行公布实施20周年的大会上强调:“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是因为,是法治的标志,没有,就没有法治,就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在很大程度上讲,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所以,检验一个国家是否法治国家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拥有完备的法律,而在于它是否拥有切实发挥作用的。

该部分内容理解难度较大,通过教师讲解,逐层递进,加深学生对核心地位的认识。再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既然在依法治国中处于核心地位,我们在实践中应该怎样贯彻《》?

(2)实行依法治国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板书) 这个问题可以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获得对该问题的认识。教师应结合教材第79页案例,使学生明确基于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基于的核心地位,遵守普通法律就是在贯彻;反之,任何违反普通法律的行为同时也违反了。

教师根据教材归纳如下:

9

要全面贯彻实施,具体做法是:(1)青少年应当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至上”观念。(2)在依法治国过程中,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禁止做的事,也不得拒绝做规定做的事。(3)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尊严、保证实施的职责。

教师出示一组感人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等高尚情感,涵养爱国情感,渗透德育教育,由情入理,突破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尊重、维护不是空洞抽象的,是可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的。从而培养学生尊重,主动维护的意识。

(三)自觉维护的尊严(板书)

1.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板书)

2.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观念,树立权威(板书)

3.要把青少年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板书) 〈设置问题〉

1.这些图片都表达了什么情感?

2.图片中的人物都在用什么实际行动维护祖国利益,捍卫的尊严?

3. 青少年应该怎样维护的尊严?

教师汇总青少年在实践中维护的具体做法:

①要切实做到认真学习,热情宣传,增强观念,

10

树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②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按规定办事,对提倡的行为要努力去做,对禁止的行为要坚决不做,对要求公民必须做出的某些行为一定要做,并且做好;③要勇于同违反的言论和行为做坚决的斗争,以捍卫的尊严,为保证的顺利实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板书,采用对话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照应导入,强调重点、难点,对本节课内容梳理归纳,帮助学生强化对的认识。

〖课堂练习〗

运用案例进行课堂练习,通过分析案例,加强学生自觉维护、尊重意识的养成教育。

案例:李某在某中等职业学校做收发工作,他利用工作之便,隐匿、毁弃和开拆他人信件数百封,由此造成多人与学校的联系中断,影响了工作和学习,他还在同学中传播扩散了有的信件中的隐私内容,给收信人造成了不良后果。

1.李某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其行为是否违反了规定?

2.这个案例对我们理解的“母法”作用有什么启发? 教师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确,是母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现实生活中直接违反的行为较少。对于中职生来说,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遵纪守法,就是对最好的尊重与维护。

〖课后作业〗

11

1. 请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查找我国的发展历程,说明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说一说,你准备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尊重、维护。

板书设计:

维 是治邦的总章程 规定涉及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

性的问题

护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 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法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是法治的标志

的 实行依法治国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 权 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威 自觉维护的尊严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观念,树

立权威

要把青少年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