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仲夏夜之梦》中“戏中戏”的作用

论《仲夏夜之梦》中“戏中戏”的作用

来源:九壹网
论《仲夏夜之梦》中“戏中戏”的作用

西方文学原著选读——论《仲夏夜之梦》中“戏中戏”的作用 论《仲夏夜之梦》中“戏中戏”的作用

【摘要】: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中的“戏中戏”对这部戏剧来说作用巨大,戏中戏与主戏(笔者暂且把戏中戏之外的戏称为“主戏”,戏中戏演员之外的演员成为“主戏演员”)相互映衬,从而在情节、结构和戏剧氛围各方面推动整个戏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仲夏夜之梦》的喜剧性就是在对比映衬下体现出来的,本文仅试从“戏中戏”对《仲夏夜之梦》的戏剧氛围的影响来探讨莎士比亚戏中戏的作用。

【关键词】:戏中戏喜剧效果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之一,在这部戏中又套演了一场名为《最可悲的戏剧,以及皮拉摩斯和提斯柏的最残酷的死》(以下简称《最可悲的戏剧》)的戏剧,即戏中戏。《最可悲的戏剧》在《仲夏夜之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整部戏剧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既对戏剧的故事情节、戏剧氛围具有巨大的影响,同时,戏中戏又与主戏相互映衬,进一步突出主戏的主题,也暗含了作者的戏剧理论和思想。本文仅试从“戏中戏”对《仲夏夜之梦》的戏剧氛围的影响来探讨莎士比亚戏中戏的作用。

《仲夏夜之梦》的“主戏”主要讲了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恋纠葛故事、仙王仙后的恩恩怨怨以及雅典公爵的婚礼庆典,期间阴差阳错、妙趣横生,而“戏中戏”《最可悲的戏剧》则是讲皮拉摩斯和提斯柏的爱情悲剧,表面上看戏中戏与主戏的格调是不同的,然而实际上,这两场交织的戏最终走上头一条道路,引得观众发笑。戏中戏从总体上就是将悲剧化为喜剧,它与主戏是相互对比映衬的。情节上,戏中戏《最可悲的戏剧》推动着整个戏剧的发展。戏中戏的扮演者与两对青年男女、仙王仙后的爱情纠纷缠绕在一起。戏剧氛围上,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戏中戏与主戏的情调相互映衬,最终成就这部经典之作。

下面将具体分析一下戏中戏《最可悲的戏剧》。主要从三个方面

来说:

一是从演员方面说。

戏中戏的演员们纯属业余人士,是在雅典城里做过活的胼手胝足的汉子,其中昆斯是木匠,弗鲁特是修风箱的,特是补锅匠,斯塔弗林是个裁缝。一帮手艺人来充当伶人,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喜剧性;与戏中戏演员相对的,是雅典的达官贵人——包括公爵与女王,还有仙界的仙王仙后及一些小神仙,这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身份区别,很大程度上《仲夏夜之梦》的喜剧性就是在对比映衬下体现出来的。比如戏中戏人物波顿,表现出来的是个十足的蠢蛋,迫克又把它变成了驴头,但是因为魔汁的作用,高贵的仙后竟然爱上了波顿,这就简直让人忍俊不禁。然而,我们跳出来看,这些戏中戏演员实际上又是演技高超的演员,他们只是“假装”在戏中戏里表现的笨拙、可笑,因而,不仅舞台上观赏戏中戏的主戏演员觉得戏中戏可笑生动,观赏《仲夏夜之梦》的观众更觉得有趣、愉悦。这就类似于卞之琳那首著名的小诗,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给观众独特审美感受。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①

《仲夏夜之梦》里公爵与女王等人观看戏中戏,并不断发表着各种看法,而《仲夏夜之梦》的观众同时也观看着这“两场戏”,形成独特的交错感、喜剧感。

整部《仲夏夜之梦》中,戏中戏的演员的语言是最为诙谐俏皮的,他们所演的《最可悲的戏剧》的情节十分简单,如果说《仲夏夜之梦》中的主戏——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仙王仙后的纠纷,是靠情节的曲折和演员高超的演技来吸引观众眼球的,那么戏中戏《最可悲的戏剧》则完全是靠诙谐俏皮的语言和相当不专业的戏剧技巧来吸引观众的。戏中戏演员的言语与主戏演员的言语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戏中戏演员由于身份的缘故,言语粗俗、诙谐、幽默,而主戏演员的言

语则比较规矩庄重。比如主戏演员称自己时用“我们”“我”,戏中戏演员则用“咱们”“咱”“奴”,更显得亲切;主戏演员的言语听起来就像是书面语,而戏中戏演员的言语则是纯粹的口头语,比如“娘们儿”,说狮子“嚷嚷”,把“吊嗓子”说成“吊膀子”,等等。上述是戏中戏演员在“戏外”所说的话,即使是戏中戏“戏中”的话,也极其的口语化。首先看昆斯为戏中戏设计的“开场诗”:

要是咱们,得罪了请原谅。 咱们本来是,一片的好意, 想要显一显。薄薄的伎俩, 那才是咱们原来的本意。 因此列位咱们到这儿来。 为的要让列位欢笑欢笑, 否则就是不曾。到这儿来, 如果咱们。惹动列位气恼。 一个个演员,都将,要登场, 你们可以仔细听个端详。①

这些被他们所称为“诗”的句子,昆斯念得十分糟糕,“该停的地方不停,不该停的地方偏偏停下”②,语句不通,根本就算不成诗。

戏中戏演员们关于这场戏的种种看法也十分可笑,在一开始他们就相信观众会因为他们的悲剧戏剧而伤心落泪,又担心戏中人物的自杀会吓到太太小姐们,于是提出先有开场白,申明不是真正的自杀,他们显然是过高估计了他们所表演戏剧带来的效应,忽略了观众的主观判断能力。这样,他们就越发来减低他们所言戏剧的真实性,他们在演出中也是不断地提醒观众他们所演戏剧是假的,请观众不要相信。

另外,戏中戏里的一些对话也出现些常识性错误:

皮拉摩斯:尽你想吧,咱是你风流的情郎。好像里芒德,咱此心永无变更。

提斯柏:咱就像海伦,到死也决不变心。 皮拉摩斯:沙发勒斯对待普洛克勒斯不过如此。 提斯柏:你就是普洛克勒斯,咱就是沙发勒斯。③

里芒德是里昂德之讹,爱恋少女希罗,游水过河时淹死。扮演提斯柏的弗鲁特又误以海伦为希罗;沙发沙发勒斯为色发勒斯之讹,为黎明女神所恋,但他忠于其妻普洛克里斯,此处误为普洛克勒斯。这在戏剧内部又造成一种可笑之处,正是这种错误的出现,反而让戏中戏更具喜剧性。

可是戏中戏演员又力图展示戏剧的真实性,比如,注重细节,考虑要有月光,没有月光就用灯来替代,扮演墙的人手里要拿着“石灰和粘土”,他们力图营造真实性,这表明他们自己当然是没有所谓的戏剧理论,他们在这方面是十分矛盾

①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选》,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56页

②同上,56页

的,然而由于人物、场合、时机都十分特别,从而让这部《最可悲的戏剧》变得十分诙谐可笑,达到整部戏剧最终的目的。

二是从舞台技巧上说。

舞台运用了十分简单低劣的道具,“这个人手里拿着石灰和粘土,是代表墙头的,那堵隔开这两个情人的坏墙头;他们这两个可怜的人只好在墙缝里低声谈话,这是要请大家明白的。这个人提着灯笼,牵着犬,拿着柴枝,是代表月亮……”

①,更可笑的是,人扮的墙和狮子在戏中竟然能说话。在演戏过程中,演员还不断地与观众对话,而且演员的台词十分庸俗,土里土气。不论哪个角色,都是在拙劣地演着一处“拙劣”的戏。

三是从观众反应方面说。

剧中人在一开始对《最可悲的戏剧》就存在两种看法,一是以戏乐官菲劳斯特莱特和希波吕忒为代表的反对者,一是以忒修斯为代表的赞赏者。

在戏中戏上演前菲劳斯特莱特就以乐官的身份向新婚夫妇——忒修斯和希波吕忒提出“中肯”的建议。菲劳斯特莱特给演员的评价是,“不,殿下,那是不配烦渎您的耳朵的。我已经听完过他们一次,简直一无足取;除非你嘉纳他们的一片诚心和苦苦背诵的辛勤”。②同

样,希波吕忒开始时也十分不看好这部《最可悲的戏剧》,“我不欢喜看见微贱的人作他们力量所不及的事,忠诚因为努力的狂妄而变成毫无价值”,“他说他们根本不会演戏”③。

在演出过程中,希波吕忒也不断地道出不满的心情。

希波吕忒:真的,他就像一个小孩子学吹笛,呜哩呜哩了一下,可是全不入

调。④

希波吕忒:我从来没有听到过比这再蠢的东西。

忒修斯: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最坏的只要用想像补足一下,

也就不会坏到什么地方去。

希波吕忒:“那该是靠你的想像,而不是靠他们的想像。”⑤ 希波吕忒:“这月亮真使我厌倦;他应该变化变化才好!”⑥ ①同上,56页 ②同上,55页 ③同上,55页 ④同上,56页

⑤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选》,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59页

然而忒修斯却一直对《最可悲的戏剧》充满了包容。从他不断地对戏剧发出评论,而且是关心的评论,就可看出他对这部戏剧的期待程度。开演前,忒修斯从几部戏中单单选中了《最可悲的戏剧》这一部。忒修斯对这部《最可悲的戏剧》表示欣赏包容的原因有二:一是忒修斯认为那是“纯朴和忠诚所呈现的礼物”是可取的;二是,可以显得他们宽宏大度。这就为戏中戏《最可悲的戏剧》发挥作用提供了保障。

忒修斯:我要把那本戏听一次,因为纯朴和忠诚所呈献的礼物,总是可取的。

去把他们带来。各位夫人女士们,大家请坐下。 忒修斯:啊,亲爱的,你不会看见他们糟到那地步。①

演出时,忒修斯虽然看出演员们很不专业,但是仍然抱着欣赏的态度。

忒修斯:这家伙简直乱来。

忒修斯:他的话像是一段纠缠在一起的链索,并没有欠缺,可是全弄乱了。

跟着是谁登场呢?

忒修斯:石灰和泥土筑成的东西,居然这样会说话,难得难得! 忒修斯: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最坏的只要用想像补足一下,也就不会坏到什么地方去。”

忒修斯:要是他们在我们的想像里并不比在他们自己的想像里更坏,那么他们也可以算得顶好的人了。两个好东西登场了,一个是人,一个是狮子。

忒修斯:一头非常善良的畜生,有一颗好良心。② ……

更值得一提的是,希波吕忒对《最可悲的戏剧》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一开始的反感到后来充满兴趣。这表明《最可悲的戏剧》的诙谐氛围对她产生了巨大

①同上,55页

影响,或者说,忒修斯对她产生了影响,但不管怎样,大家到最后都不再对《最可悲的戏剧》有反感心理,而是一种欣赏态度。

希波吕忒:这月亮真使我厌倦;他应该变化变化才好! 希波吕忒:照得好,月亮!真的,月亮照得姿势很好。 希波吕忒:该死!我倒真有点可怜这个人。①

这三句话分别表明,希波吕忒开始对戏中戏产生兴趣并提出意见,然后开始欣赏戏中戏,最后是感情的融入。希波吕忒由十分讨厌戏中戏到最终能感情融入,希波吕忒的这种态度转变,表明戏中戏的成功已见成效。

当然,“戏中戏”实际上也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戏剧理论,莎翁在《仲夏夜之梦》中设计《最可悲的戏剧》这出戏中戏,旨在强调一个重要的戏剧前提,那就是剧作家和演员们须得相信虚构就是虚构,而

不能妄图变虚构为现实;不可机械地制造模仿错觉,而应摆脱模仿论的束缚,大胆创造一种能够打动观众的戏剧错觉。②这里不做论述。

综上,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因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通过与主戏的相互映衬,成功地在戏剧氛围方面使整部戏剧达到了理想的喜剧效果。戏中戏从总体上就是将悲剧化为喜剧,它与主戏的相互对比映衬是它成功的一大要素,一部悲剧能够带来喜剧的效果,这正是《仲夏夜之梦》的戏中戏的最大艺术作用。

【参考文献】

[1] 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选》,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 卞之琳《鱼目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 田俊武,朱茜《从<仲夏夜之梦>戏中戏管窥莎士比亚戏剧观》,戏剧文学,2008年09期

[4] 方小缇《试论“戏中戏”在剧作中的审美作用》,戏剧文学,2008 年04 期

①同上,60~61页

[5]胡健生,陈晓红《戏中戏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焦作大学学报,2004年7 月第3 期

[6]彭建华,刑莉君《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戏中戏和卞之琳的诗译》,戏剧之家(上半月),2010年1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