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济宁市林业发展战略问题探讨2

济宁市林业发展战略问题探讨2

来源:九壹网
济宁市林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探讨

张建国 耿强

(济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272019)

[摘要]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林业承载着建设生态文明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的历史使命。济宁市提出了加快市域大生态体系建设,争创国家生态示范城市的目标。本文从济宁实际出发,分

析了当前林业发展的机遇与存在的问题,思考探讨了济

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体系建设与措施保障等重要问题。

[关键词] 林业 发展战略 济宁

1研究的意义

1.1 研究背景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固碳功能、保健功能和美化功能,林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党、高度重视林业发展,2009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首次林业工作会议,赋予林业四项使命,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继续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生态文明

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课题,林业工作肩负着越来越重大的历史使命。第一,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第二,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第三,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第四,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林业适逢一个前所未有的发

展机遇,未来十年乃至几十年将是林业兴盛与

大发展时期。济宁市提出了加快市域大生态体系建设,争创国家生态示范城市的目标。 1.2 现状

济宁林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2001年实施林业六大工程,推进现代林业以来,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至2009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26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林网500万亩,公路、铁路绿色通道6000公里,绿化宜林荒山40多万亩,发展速生丰产林90多万亩,果品面积85万亩,林木育苗23万亩,林木履盖率26.5%,林木蓄积量807万立方米,林产加工企业1000多家,林业产值60亿元。为保

障济宁市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生态安全

与林产品供应,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1.2 问题

尽管如此,济宁市林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物质生产功能,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是生态安全体系依然脆弱,生态

1

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全市尚有20多万亩荒山没有绿化,东部山区水土流失,西部平原风沙危害还十分严重;南四湖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湿地系统没有得到根本性保护;济宁市水系污染仍较为严重,水质差;煤炭塌陷区每年以3-4万亩的速度递增;绿色通道、农田林网、村镇绿化等有待完善,建设标准有待提高。二是林业生产力水平低,抚育管理水平落后,森林质量不高,全市林分平均蓄积第公顷只有46.1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林业发达国家水平,不能高效发挥林业应有的生态功能和木材供给能力;三是林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果品、木材加工、苗木花卉没有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林产品供给能力较低。

林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济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战略选择与内容

2.1战略思想

在新的历史时期,济宁林业如何发展,选择何种战略思想,采取战略布局与实施途径,是关系未来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影响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济宁林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应是,围绕济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建设生态文明,保障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建设,做强林业产业。

具体的讲,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搞好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两个体系建设。 2.2建设内容

2.2.1建设森林生态体系。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高举“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大旗,做足生态建设的文章,构筑6个生态体系工程:

2.2.1.1建设城市森林生态体系。通过营造城区绿岛、城边绿带、围城林、城郊森林,构建城区、近郊、远郊协调配置的绿色生态圈,形成履盖市域的生态体系,为济宁社会发展创造安全、优美、自然、舒适的人居环境; 2.2.1.2 开展水系林业生态带体系建设。根据省要求,配合全省水系林业生态带规划,突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包括湖泊、河流、水库在内的南四湖流域水系林业生态保护带工程,建立水系安全屏障,维护全省乃至全国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人民生活生产安全; 2.2.1.3 着力建设湿地生态保护体系。以南四湖水系为重点,开展包括南四湖水系自然生态湿地和煤碳塌陷地人工次生湿地在内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全面改善济宁市湿地生态环境;

2.2.1.4 突破山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生态体系工程建设难点,打好荒山造林攻坚战,结合绿化示范村镇与新农村建设,建成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山村秀美,自然和谐的新型农村,

2

构筑山区农村生活生产绿色屏障;

2.2.1.5 巩固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农林间作,保障全市粮食生产安全; 2.2.1.6 完善提高交通生态防护林体系(绿色通道),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机场等交通设施的防护林体系建设,保障交通生产安全。 2.2.2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做强做大林业产业。

2.2.2.1 建设林产加工业产业体系。以商品林的大发展带动林产加工业的大发展,以太阳纸业、兰氏林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以纸浆、板材生产为主的林产加工业的大发展; 2.2.2.2 加快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国有林区、国营林场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以森林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森林服务业的大发展; 2.2.2.3 巩固、调整、扩大名特优新经济林、花卉等产业的发展。突出发展邹城、曲阜、泗水、汶上等地的以大枣、板栗、柿子、核桃等为主的济宁特色名优果品、木本粮油产品;促进以鱼台、微山湿地为主的杞柳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以任城区李营镇为龙头的名优苗木基地建设;以兖州农业高新示范园为核心的花卉基地建设,开拓国内外市场。

2.2.2.4 大力发展农林复合产业。发展以农林间作、林药间作、林菜间作、林下种植等为主农林复合经营和特色林业,建立区域间优势

互补的农村林业体系,全面开拓农村林业发展空间。

3 途径与措施

目前我国林业正处在森林资源恢复阶段,为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必须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创新为突破,科技创新为动力,实施强有力的措施与保障,加速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尽快使我国林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1拓展思维,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生态建设为核心,确立可持续林业发展战略。

发展现代林业是当代林业建设的必由之路和总任务。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其内涵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和不断提升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以该思想为指导,我市的林业发展必须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2创新,建立现代林业管理与技术服务。

3.2.1以服务生态工程建设为中心,建立从生态工程可行性研究、论证,到工程设计、施

3

工、监理、验收全过程的工程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3.2.2 强化林业研究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推广应用林业新成果、新技术,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3.2.3 建设森林种质资源储备库和生态公益林示范林、林业产业发展示范园区,打下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示范带动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

3.2.4 成立济宁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加快自然湿地生态恢复和煤炭塌陷区人工次生湿地建设速度,树立济宁生态林业的特色与新亮点。 3.2.5 构建新的林业产业办公室,强化对林业产业的指导、服务与管理,促进林业产业跨越式发展;

3.2.6 成立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与国有林场苗圃管理办公室,全面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3保障到位,制定促进林业发展的 3.3.1加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后,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其意义不亚于当年的耕地承包,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强大动力。建议将农田防护林、交通防护林(绿色通道)、水系生态防护林、城市生态防护林及规划用地划为永久林业用地,划定界限,落实林权,明

晰产权,颁发林权证,做到“地有其主、林主有其权、林权有其利”,不仅有利于促进林业发展、农民增收,而且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3.3.2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融资并重的林业建设资金保障体系。①加大对山区生态防护林、水系生态保护带、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将其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持续不断的投入;②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并将造林苗木生产、森林抚育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或农业补贴范畴,提高农民从事相关林业生产积极性;③积极引导,扶持,多渠道融资,大力促进苗木、花卉、特色果品、木材加工、森林旅游等林业优势产业发展。

3.4措施有力,落实责任,切实解决林业发展的难题

3.4.1加强领导,建立领导目标责任制。林业建设各级负总责,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将林业建设目标纳入工作考核体系; 3.4.2 实施林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提升林业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率,带动林业生态和产业两个体系建设的全面快速发展; 3.4.3 引导,解决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切实解决林业生态建设中用地矛盾,林业产业发展中在流通、产品销售、技术引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难题,促进产业升级,建成比较发达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4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