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来源:九壹网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刘春雷;段彩彬;周会

【摘 要】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卷,通过对46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结果显示:(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有下降趋势;(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成长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城市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3)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亲拒绝否认显著负向预测社会责任感,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显著正向预测社会责任感.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45)006 【总页数】5页(P103-107)

【关键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责任感;影响 【作 者】刘春雷;段彩彬;周会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沈阳农业大学学生处,辽宁沈阳110866;沈阳医学院教务处,辽宁沈阳11003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B844.2;G444

社会责任感指个体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道德职责和义务的个性心理品质,包括:个体对他人、家庭、集体、国家及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1]。康德曾说:“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

物”。[2]10我国传统文化也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担负着祖国未来发展与进步的历史使命,在校期间,不仅要培养其掌握专业知识,更要使其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国外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责任感测量工具的研究。Gough等编制了社会责任感人格量表[3];Olney编制了社会责任阶段测量量表[4]。二是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研究。Lantieri从家庭方面进行了探讨[5];Willis则证明心理压力与责任感的关系[6]。

国内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同样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现状研究:刘旺等研究指出女生社会责任感显著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社会责任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7];刘海涛等研究指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社会责任感上没有明显差异[8],关于现状研究方面还存在部分不一致性。二是影响因素研究:车文辉分析了媒体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9];黄四林等分析了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10]。

父母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11]。目前,关于其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呈现为理论思辨形式,实证研究较少。如彭定光从家庭、自身等方面探讨对责任感的影响[12]。

总之,国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现状研究方面存在不一致性。在影响因素方面相对单一,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因此,研究拟选取父母教养方式的角度,从实证出发,探讨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在辽宁省内随机选取4所本科高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3份,有效率92.6%。其中男生182人,女生283人;大一131人,大二93人,大三118人,大四121人。 1.社会责任感问卷

采用由John等编制的大五人格问卷中“尽责性”维度作为社会责任感问卷[13]。该问卷共有12个题目,采用5点记分法,分别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社会责任感越强。该问卷a系数为0.68,具有良好信效度。 2.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采用岳冬梅[14]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该问卷共有11个维度:父亲F1:情感温暖与理解;F2:惩罚、严厉;F3:过分干涉;F4:偏爱被试;F5:拒绝否认;F6:过度保护。母亲MM1:情感温暖与理解;MM 2: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M 3:拒绝否认;MM 4:惩罚、严厉;MM 5:偏爱被试。共66个题目,采用4点记分法。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46~0.88,分半信度为0.50~0.9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心理学研究生担任主试,在同一时间不同学校发放并回收问卷。采用SPSS16.0进行后期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采用样本t检验的方法,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结果见表1。大学生总体社会责任感得分为2.86,处于中等水平,甚至有向下的趋势。男生和女生在社会责任感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女生总体社会责任感水平略高于男生;成长在城市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显著高于成长在农村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上没有显著差异,但非独生子女的社会责任感水平略高于独生子女。

为进一步探知社会责任感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课题组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如情感温暖理解)与社会责任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267~0.3之间;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如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惩罚等)与社会责任感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121~-0.485之间。

为进一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分别以父母教养方式各个因子为预测变量,社会责任感因子为因变量,在a=0.5范围内,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

表3。

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拒绝否认因子构成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其解释率为61.9%。其中,父母亲拒绝否认负向预测社会责任感,影响系数分别为-0.218、-0.327;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正向预测社会责任感,影响系数分别为0.122、0.213。

依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模型,如图1。 父母亲拒绝否认负向预测社会责任感,即教养方式上父母亲越是拒绝否认子女,则子女的社会责任感越低;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正向预测社会责任感,即父亲越是高度过度保护子女,母亲越是高度关爱子女,则子女社会责任感越高。根据4个教养方式因子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系数,将4个因子(F5、F6、MM1、MM3)分别用x1、x2、x3、x4表示,社会责任感用y表示,则可形成回归方程为:y=-0.218x1+0.122x2+0.213x3-0.327x4。

结果显示(见表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且有降低的趋势。这与刘海涛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结果不一致[8]。这个结果可能和样本的选择有关;也可能是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快,而国民的思想等方面难以与其匹配,导致部分人开始盲目追求利益。从数据显示可知,现在已经波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以,等相关部门应广泛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建立良好的家庭、高校和社会联动培养机制,提高大学生自身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比男生社会责任感略高。这与刘海涛关于女生社会责任感显著高于男生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中国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培养,其中对女生的要求尤为重视。女性比男生更加重视当前与未来对家庭的支持以及对家人的尊敬[14],情感也更加丰富,比男生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差异。这与刘海涛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原因是: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认识到独生子女长大后可能会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所以父母对其加强了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放任;另一方面,受到当今社会网络媒体、学校同伴等的影响,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所接受的信息基本一致,故社会责任感没有差异。

城市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目前学界尚未发现相关研究。可能的解释是:城市大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受教育内容更广泛,教师和家长不仅仅只是培养孩子知识,而且还包括心理、社会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内容,而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相对单一,因此,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结果显示(见表2、表3、图1),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社会责任感显著相关。其中,父母亲拒绝否认负向预测社会责任感,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正向预测社会责任感。这与刘旺[7]研究结果相似。亲子关系在社会责任感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责任感的源泉[15]。父母更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段彩彬[16]、张立[17]等研究指出,积极、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成长中责任心的培养,形成良好、自信的自我认知,而不良的教养方式却容易造成子女形成自卑、消极等自我认知。父母亲的关心、爱护,使子女在身心上均得到安全感和快乐感,使其形成健康的、的、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格,从而更加懂得感恩、懂得承担责任;反之,不良的教育,导致子女形成不安全感,甚至造成性的人格。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有下降趋势。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成长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城市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亲拒绝否认显著负向预测社会责任感,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显著正向预测社会责任感。

【相关文献】

[1]赵兴奎,张大均.社会责任心研究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48-51. [2]姜丕之,汝信.康德黑格尔研究:第1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GOUGH H G,MCCLOSKY H,MEEHL P E.A personality scale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Abnormalamp;So⁃cial Psychology,1952(1):73-80. [4]OLNEY C,GRANDE S.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Measure Developmen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J].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1995(2):43-53. [5]LANTIERI L.Hooked on Altruism:Develop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At-Risk Youth[J].Reclaiming Childrenamp;Youth Journal of Emotionalamp;Behavioral Problems,1999(2):83-87.

[6]WILLIS J A,GOETHALS G R.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reat to behavioral freedom as determinants of altruistic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0(3):376-384. [7]刘旺,况蓉.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8):46-51.

[8]刘海涛,郑雪,聂衍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5-39.

[9]车文辉,杨琼.媒体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1(4):93-99. [10]黄四林,韩明跃,张梅.人际关系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6(5):578-587. [11]段彩彬,刘春雷.就业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29-131.

[12]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3(3):41-44.

[13]JOHN,ETAL.The Big Five Inventory-Versions 4a and 54[J].Instisute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Research,1991(3):111-116.

[14]王美萍,张坤,张文新,等.青少年家庭义务感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28-32. [15]石伟,张进辅.国外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对行为倾向影响的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9(1):65-69.

[16]段彩彬,刘春雷.大学生就业焦虑与父母教养、自我概念之关系[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668-672.

[17]张立,毛晋平,张素娴.高中生责任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1):1362-13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