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中国实用医刊2013年11月第4O卷第22期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Nov.2013,Vo1.40,No.22 VDCP与VDCLP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钟亚平许春玲李慧 【摘要】 目的 比较VDCP与VDCLP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方法 将67例成 人ALL分为两组行诱导化疗,其中VDCP方案38例,VDCLP方案29例。结果VDCP方案与VDCLP诱导化疗后, 其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9.4%和87.1%,两组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治疗开始至缓解后治 疗开始的时间(PRTT),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诱导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VDCLP组诱导 治疗加用L—ASP后尽管cR率无进一步提高,但生存情况显著改善。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VDCP方案;VDCLP方案;疗效 VP(长春新碱和强的松)方案作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诱导治疗的基本方案,对儿童ALL诱导治疗的完全 1.3疗效判定标准:化疗第2周末及疗程结束时复查骨髓细 胞学检查,疗效判断按文献标准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 检验,生存分析采用生命表法及Kap]an— Meier法,采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 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缓解(CR)率达90%以上,但对成人ALL的CR率不足 50% 。2005年1月至2010年1 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 治ALL患者57例,对成人ALL患者给予长春新碱(VCR)、 柔红霉素(DNR)、泼尼松(Pred)为基础的诱导治疗CR后, 继续给予系统巩固、强化及维持治疗,同时预防中枢系统白 血病(CNSL),取得良好效果,CR率达78%~93%,报告 如下。 2.1缓解率:57例患者均完成1个疗程诱导治疗(即至少进 行4周的治疗),51例患者cR为89.5%。VDCLP、VDCP方案 诱导组1个疗程CR率为86.3%和8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7例患者中,男31例,女26例。实验室检 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中位数385(0~2940)U/L和白细 胞(WBC)计数中位数16.58(0.95~400)×10 /L,血小板 (P>0.05);总cR率分别为89.4%和87.1%,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 2.2缓解所需时间及疗程:诱导治疗开始至缓解后治疗开始 的时间(PRTT),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LT)中位数45(3~351)×10 /L。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0.56 (0~0.98),骨髓幼稚细胞比例0.88(20.5~98.0)。74.5%的 2.3染色体核型变化:染色体核型为标危共45例,CR 39 例,占86.7%;采用VDCLP方案诱导24例,CR率为 89.6%;VDCP方案诱导19例,CR率为87.3%,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核型结果为高危共13例,其 中CR 10例,占79.5%;VDCLP方案诱导7例,cR率为 83.2%;VDCP方案诱导6例,CR率为76.4%,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P>0.05)。 患者就诊时有贫血症状,16.3%患者就诊时已存在肝功能损 害,5.2%的患者已存在肾功异常。所有患者均结合形态学、免 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等进行诊断分型,所有 患者均符合张之南等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 。 1.2治疗方法:根据诱导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VDCP、VDCLP 诱导治疗组。VDCP方案为VCR、DNR、环磷酰胺(CTX)、Pred; VDCLP方案为VCR、DNR、CTX、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 Pred。具体方案剂量和巩固维持治疗方案可见参考文献 。 2.4生存分析:诱导达CR后给予巩固强化和维持治疗。 两组诱导治疗方案组患者缓解后治疗方案相同,缓解后巩 固治疗疗程数VDCLP、VDCP组分别为4(0~10)个月,VD— CP 4(0~l0)个疗程。VDCLP组患者的中位DFS为21(0~ 所有患者随访截止时间为2011年12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为 19.5(1~117)个月,4例(2.3%)失访。CR定义为骨髓幼稚细 胞比例<5%,无髓外白血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1× 10 /L,PIX>100×10 /L。无病生存(DFS)定义为自首次CR 1 16)个月,中位0s 23(2~117)个月;VDCP组患者的中位 DFS为10(0~109)个月,中位OS为14(1~110)个月。两 组患者3年DFS为55.2%和DFSI9.2%,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3年0s率为56.2%和21.1%,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 至复发、死亡或随访截止日期;总生存(OS)定义为自确诊时至 死亡或随访截止日期。 DOI:10.3760/cma.i.issn.1674—4756.2013.22.032 染色体核型结果为标危的患者,VDCLP组中位DFS22 (0~116)个月,中位0S24(3一ll7)个月。VDCP组中位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血液科 2013年11月第40卷第22期Chinese Journal ofPracfieaIMedicine Nov.2013,Vo1.40,No.22 ・75・ DFS13(0~109)个月,中位0S19(1~110)个月。两组患者 3年DFS分别为59.0%和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3年OS分别为60.7%和29.8%,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P<0.05)。染色体核型结果为高危的患者, VDCI—P组中位DFS 6(0~32)个月,中位0S 17(2~38)个 月;VDCP组中位DFS 8(0~20)个月,中位0s 10(5—23)个 月。两组患者3年DFS和0s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vP(长春新碱和强的松)方案联合蒽环类药物及门冬酰胺 酶是目前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诱导缓解的常用方 案 ]。近年来,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新药的研发以及支 持治疗的加强已经使成人ALL的完全缓解率不断提高 (78%一93%),但远期疗效并不满意,长期生存率仅为30%一 40%f -6 3。虽然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部分成人ALL患者受益, 但受患者自身状况、供者来源及经济条件,无法普及。联 合化疗仍是成人ALL治疗的基本手段。 有报道认为在VP方案基础上加用L—ASP不影响CR率, 但可以改善DFS,在巩固及强化治疗中也可有同样作用,尤其 对于高危患者或治疗早期效果不佳的患者 。如JALSG. ALL93研究组 。。采用VDCLP方案治疗263例成人ALL取得 较好疗效,208例(78%)获得完全缓解,预期6年DFS和OS分 别为30%和33%。2007年Wetzler等 报道在诱导和早期强 化治疗中peg-asp可以提高成人ALL的DFS和OS。GIMEMA ALL 0288研究组 采用VDLP加或不加CTX,结果显示,不影 响CR和OS,而推测ALL诱导治疗加用L—Asp的意义可能更 大。因此,若患者能耐受,在诱导治疗及强化治疗法方案中应 争取加入L—Asp,以提高疗效。 笔者既往的报告认为,患者年龄、诊断时白细胞计数、 诱导治疗开始至缓解后治疗开始的时间、缓解后治疗的疗 程数(方案)等均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两种诱导治 疗方案患者这些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DCLP 组诱导治疗加用L—ASP后尽管完全缓解率无进一步提高, 但生存情况显著改善。本研究均为化疗治疗的患者,根据 诱导缓解治疗是否应用L-ASP分为VDCP和VDCLP两组, 两组1个疗程及总的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达完全缓解的中位时间VDCLP组28(28—74)d,VDCP 组28(25—68)d。VDCLP组中位DFS 21(0~116)个月,0S 23 (2—117)个月好于VDCP组中位DFS 10(0—109)个月,OS 14 (1~110)个月(P<0.05)。两组3年DFS 55.2%和19.2%,3 年0s 56.2%和2L 1%。本研究加L—Asp可以改善患者DFS期 和0s期。 细胞遗传学是决定ALL预后分组、治疗策略制定的关键因 素。染色体核型结果为标危的患者采用VDCLP和VDCP方案 两组,VDCLP组3年DFS率和0s率分别为59.O%和60.7% (P<0.05),而VDCP组分别为23.3%和29.8%(P<0.05)。 而染色体核型结果为高危的患者,采用VDCLP和VDCP方案, 3年DFS率和0s率为0和0。说明染色体核型标危组的患者 诱导治疗中加用L—ASP可以改善成人ALL的DFS期和0s期。 而染色体核型高危组患者诱导治疗中加用L—ASP不改善成人 ALL的DFS期和0s期。进一步提示高危细胞遗传学患者缓解 后治疗应首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总之,临床中成人ALL诱导化疗应加用包含L—ASP,疗效 的提高一方面应注意治疗的系统性、发现新的治疗措施,另一 方面尤其应重视可的预后因素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Faded S,Jeha S,Kantarjan HM.The biology and therapy of adult a・ 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Cancer,2003,98(10):1337—1354. [2]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7:116—121. [3] 傅明伟,秘营昌,邱录贵,等.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化疗及 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血液病杂志,2008,29(7):435-440. [4]Petersdorf SH,KopekyKJ,Head R,et a1.Comparison ofthe L10 M consolidation regimen to an alternative regimen including escalating methotrexate/L-asparaginase for adul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 a:a Southwest Oncology Group Study[J].Leukemia,2001,1 5 (3):208-216. [5] Annino L,Vegan ML,Camera A,et a1.Treatment of adult acute I ymphoblastic leukemia(ALL):long—term follow—up of the GIMEMA ALL0288 randomized study[J],Blood,2002,99(8):863—871. [6]Puic H,Robison LL,Loot AT.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J]. Lancet,2008,371(12):1030—1043. [7]Puic H,Relling MV,Downing JR.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Jj. N Engl J Med,2006,350(11):1535-1548. [8] Nicola GO Kbuget,Dieter Hoelzer.Treatment of adult acute lympho— blastic leukemia[J].Seminars Hematol,2009,46(1):64-75. [9]Puic H,Evans WE.Treatment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N Engl J Med,2006,354(3):166—178. [10]Takeuchi J,Kyo T,Naitoo K,et a1.Induction therapy by frequent ad— ministration of doxorubiein with four other drugs,followed by intensive consolidation and maintenance therapy for adul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he JALSC.ALL93 study[J].Leukemia,2002,16(6), 1259—1266. [I 1]Wetzler M,Sanford BL,Kurtzherg J,et a1.Effective asparagine deple- tion with pegylated asparaginase Result in improved outcomes in adul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Cancer and Leukemia Group B Study 9511[J].Blood,2007,109(9):41644167. [12]孙秀娟,秘营昌,傅明伟,等.缓解后治疗开始时间对成人急惟淋 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 (1O):920-923. (收稿日期:2013—08—20) (本文编辑:方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