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018.9.1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018.9.14

来源:九壹网


记承天寺夜游

(八语上第3单元10课《短文两篇》) 褚林方 2018.9.14

一、导入新课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理解题目,游记散文。】

2、简介作者。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二、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掌握文言实词句式,翻译句子; 3.理解作品意境,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三、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在文中做朗读标记。 (2分钟)标记要求:1.用斜线画出句子的停顿。2.用横线标出重读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挑读、示范读、赛读、】

【能正确朗读是我们了解一篇文章的开始,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请看自学指导二。】

四、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钟)自学提示:1.注意文言文翻译方法,做到字字落实。2.有疑问的可以组内或同桌商量。

(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白,有感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欲:想要,打算。户:这里指门。欣然: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恰好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考虑,想到。者:……的人。遂:于是,就。至:到。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那样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枝叶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评价各组积极性,掌声鼓励。】

【通常的游记写游览经历,苏轼的这篇游记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呢?如今我们学习有什么价值呢?让我们继续探究,请看自学指导三。】

五、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边读边标记出叙事、写景和抒情议论的句子。 【挑生直接回答;为帮助同学们理解,咱们补充一个背景知识,挑生读】

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1、阅读文章中叙事部分文字,想一想:叙了什么事? (板书:叙事:寻友 赏

月)

2、作者看到的月色如何呢?请齐读文中写景部分文字,读后思考交流。

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读到的月夜景色。(庭院里自上而下,都充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互相交错,清影婆娑,简直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⑵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描述你看到这样的月色后的感受?(提示:空灵、皎洁、明净、澄澈、清凉)学生板书。(作者用几句精炼的话就描绘出了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将冷月清光描摹到了极处。)(板书:写景:月色 空明)

3、看到这样月下的美景,苏轼有何感慨?默读抒情议论部分文字,合作探究:具体说说作者夜游的感慨。(感情?)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这里的“闲人”的意思绝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具有闲情逸致的人。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

2

是闲情逸致的体现!是他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心境的流露。)(板书:抒情议论:乐

观旷达)

4.如何理解“闲人”二字?“闲人”一指清闲的人,有空闲时间的人。这里也包含着复杂的意味。二指被闲置的人。苏轼谪居黄州,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与儒家“经世济民”的理想相去甚远,“闲人”委婉地表达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三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处在人生低谷,仍能看到月光至美,竹影至丽,可见他不失为一个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5、请大家再次齐读全文,注意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六、拓展: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及背景展开想象,苏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会说些什么?

七、结语: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

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谢谢同学们,请同学们一起说:“谢谢老师,老师们再见!”)

八、作业布置。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 赏月 写景: 月色 空明 抒情、议论: 乐观旷达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