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能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你知道是谁吗?
【课件出示】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交流:陆游【课件出示】
2、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他写的一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生背诵,师板书:示儿)【课件出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
二、理解诗题
1、这两首诗中都有一个示字,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示儿》中的示的意思是——告诉。(师讲解:子聿,陆游的幼子。)
交流:相同点:都有“示”字,都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的。
那么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年,请你说说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示”地意思。
2、从题目上你还知道了什么?(交流)时间:冬天的一个夜晚;诗人在读书时生发了感想……
3、再读课题。
过渡:那诗人陆游要告诉儿子什么呢?让我们回到了800多年前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三、熟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诗读通顺、读流利。
2.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3.教师激励:会读诗的人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
(通过六年的学习,你已经掌握了七言绝句的朗读方法:朗读时停顿是二二三。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4. 再次听读检查。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只有掌握了关键词语的意思,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全诗的主旨(出示全诗)。
5.师:你读懂了哪些地方?
(1)学生思考,或者小声讨论。
(2)全班交流,略谈感悟: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遗”,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躬行”,亲自实践。
过渡:关键词理解了,那我们把它们放回诗中,请同学们说说古诗的意思,首先看这一句。
四、感悟诗意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指名读。
(2)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小结诗句意思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2)联系实际:
A、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这些成语告诉我们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
B、这就是第一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同学们,你知道古今中外哪些人都是青少年时代花费了工
夫,到后来取得了成就呢?(王羲之、岳飞、玄奘、司马光、法布尔、齐白石……)
从这些鲜活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板书:持之以恒)
(4) 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课件出示】工夫。它还有一个同音词呢:【课件出示】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A.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
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C.明天有( )再来玩吧!
D.中国( ),名扬海外。
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
(5)小结: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我们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这是作者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
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过渡:那学习光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就够了吗?请同学们看这两句,陆游又要告诉子聿什么呢?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指名读
(2)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诗句意思【课件出示】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联系实际:
A、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B、读完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C、同学们说得对,古人已经深知其中的道理,总结出了一些启迪后人的名言警句
【课件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钱泳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俗语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出真知。 ——陶行知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4)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后两句中陆游告诉小儿子子聿一个什么道理呢?
交流小结: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完善板书:书本知
识)
(5)齐读后两句。
五、熟读背诵
1.同学们,这么富有教育意义的诗,当时的陆游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告诉子聿呢? (语重心长、循循善诱、意味深长……)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循循善诱地对小儿子聿说:“”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抚摸着儿子的头,意味深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2.如果你就是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大声地、认真地、用心地)
3.配乐齐读。让我们像子聿一样大声地、认真地、用心地读一读这首诗,把父亲的谆谆教诲一齐牢记在心吧!
六、课堂检测【课件出示】
同学们,诗歌读熟了,背得出了,诗歌的意思我们刚才也进行了讨论学习,但不知大家到底掌握
了多少,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请看题: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 )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
(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
(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2.《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难的事是( )这句诗。 与“实践出真知”意思相同的诗句是(七、课后作业
【课件出示】
1.默写这首古诗;
2.选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其它几首。
板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孜孜不倦 书本知识
学 问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
)
持之以恒 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