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3期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No.3 Sep.,2006 Vo1.5 General No.19 第5卷总第19期 近十年国外遗产旅游研究述评 黄 亮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安徽芜湖24 1002) 摘要:遗产旅游一直是国外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旅游学术界有影响力的英文期刊《旅游研究纪事 (Annals ofTourismResearch)近十年(1 995年一一2004年)关于遗产旅游的文献有33篇。本文从需求角度和供给角度概括 遗产旅游的含义,遗产的类别,发现文献中的焦点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遗产真实性问题、遗产保护问题以及 遗产旅游中的全球与地方关系问题。这些研究对我国遗产旅游发展有两点启示:一是要正确认识遗产资源开发与 遗产保护的关系,二是要建立有效的遗产资源管理模式,以促进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遗产旅游;遗产;真实性;遗产保护;全球与地方关系 中图分类号:F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06)03—0028—04 Study on Heritage Tourism Abroad in the Last Deeade HUANG Liang (Department ofEconomy and Trade,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Vocational Technology,Wuhu 241002,China Abstract:Heritage tourism is always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foreign tourism research.The English periodical magazin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which has the influence in the tourism academic circles has collected 33 literatures about heritage tourism in the last ten years(1995—2004).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ummarize the meaning of heritage tourism from the demand and requirement of it as well as the classiicatfion of the heritage.The author finds out three focal problems in the literatures,that is,heritage authenticity,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he global—local nexus in heritage tourism. Of these researches in the literatures,we can find two enlightenments to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one is to recognize correctly the relation of heritage resource exploiting and heritage protection,the other is to build up effective heritage resource management modes in order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tourism. Key words:heritage tourism;heritage;authenticity;heritage protection;g10ba1 and local relations 近年来,作为旅游重要分支的遗产旅游越来越 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对遗产旅游的研究历史不长, 但在国外遗产旅游一直是研究的重要领域,旅游学 现的遗产旅游的含义与遗产的类别作一归纳,并对 其中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总结评析。 术界有影响力的英文期刊 旅游研究纪事 (Ann.s of Tourism Research)早在1 987年就有关于遗产 旅游的论著。在众多关于遗产旅游的论文中,很多 学者都涉及到遗产旅游与遗产这两个基本概念的阐 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选择 旅游研究纪 事 输入heritage tourism通过摘要进行检索,共 遗产旅游的含义 关于遗产旅游的定义,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的 是“关注我们所继承的,一切能够反映这种继承的 物质与现象——从历史建筑到艺术工艺、优美的风 景等的一种旅游活动。”在这33篇文献中,有1 1 得到近十年(1995年——2004年)的33篇文献。 对于这33篇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细致分类,会发现 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不再进行总结归纳,可以参考 陶伟、岑倩华在 城市规划汇刊 (2004年第1期) 上发表的 国外遗产研究17年——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反映的学术态势 。在这里,仅 从宏观上看,在这些文献当中,进行个案研究的占 篇文章直接或间接地提到遗产旅游的含义,由于文 章所论述的重点有所区别,对于该概念的表达自然 有所不同,但总的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从需求角度的定义 英国的三名作者Y aniv Poria、Richard Butler、David Aire对于遗产旅游作出这样的表 述:“(旅游的)一个子群,这个子群指的是旅游 绝大多数,有28篇,占总数的84.85%;仅有5篇是 概述,占总数的15.15%。本文试图对这些文章中出 者去某个地点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建立在旅游者将 该旅游地当作是自己遗产的基础之上。” 在这里, 收稿日期:2006—07—25 修回日期:2 006—09—05 作者简介:黄亮(1979~),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在读硕士。 ・28・ 黄亮:近十年国外遗产旅游研究述评 他们强调的是旅游者的感知,认为只有那些将旅游 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建筑遗产。按照这样 的分类标准,在这33篇文献中,研究内容主要涉及 地当作是自己遗产的旅游者所进行的旅游才能称 之为遗产旅游。英国的另外两名作者Brian Garrod、Alan Fyall ̄I用了这样的定义:“遗产旅 游被看作是以我们所继承的事物为中心的旅游,这 些事物包括从历史性的建筑,到艺术作品,到美丽 到文化遗产的有24篇,占总数的72.73%;研究内 容主要涉及建筑遗产的有6篇,占总数的l8.19%; 仅有1篇文献主要涉及自然遗产,占总数的3.03%; 还有2篇将遗产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没有进行细分, 的风景。 定义中同样强调了“inheritage”(继 承物),从旅游者的角度阐述了遗产旅游。英国的 三名作者Deepak Chhabra、Robert Healy、Erin Sills指出: “从需求的角度来说,遗产旅游代表了 很多的当代旅游者直接体验过去的和现在的多样 的文化景观、表演、饮食、工艺品和参与性活动的 愿望。,,[3】 (二)从供给角度的定义 英国的两名作者Chris Halewood、Kevin Hannam在论述北欧海盗遗产旅游时指出:当地的 遗产旅游是“当前的一种建立在各种各样博物馆、 遗产地、主题公园、乡村重建、季节性贸易活动或 市场基础之上的,而这些都被当地人进行了再加工 或成为‘逼真的历史的’社会。” 在这个定义中, 作者强调的是当地利用形式多样的遗产为自身的 旅游业服务,并且突出了当地居民对于遗产旅游发 展的促进作用。中国作者Sidney C.H.Cheung在 以为案例地谈到遗产旅游时认为, “遗产旅游 是一些活动的中心,这些活动包括体验遗产地、饮 食、知识、价值观和过去的经历,并且,遗产旅游 是靠宣扬同一观念将人们汇集到_二起的一种方 式。” 英国的三名作者Deepak Chhabra、Robert Heady、Erin Sills同时指出:“从供给的角度来说, 遗产旅游可以看作是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工具,往 往得到当地和私人商业的支持。” 遗产的类别① 目前,国际上较公认的遗产划分标准是1982 年 世界遗产宪章》的分类方法,即文化遗产、自 然遗产与非物质类遗产。实际上,关于遗产的分类 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此,根据本文中分析的33篇文献 的研究内容,作者采用了以下分类,即将遗产分为 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建筑遗产。 随着遗产业的兴起,关注于此的部分学者将遗 占总数的6.06%。 文化遗产的种类最为多样:荷兰的Antonio Paolo Russo, 意大利的Jan van der Borg、 Paolo Costa和Giuseppe Gotti研究的是遗产城 市类文化遗产,…分别选取威尼斯以及欧洲的七座 遗产城市作为案例地进行研究;加拿大的Clare Fawcett、Patricia Cormack, 英国的David Herbert研究的是文学旅游地的文化遗产,p 分别 选取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以及英国的Chawton、 Laugharne两座城市作为案例地进行研究;加拿大 的Yiping L, 英国的Richard C.Prentice、 Stephen F.Witt、Claire Hamer研究的是遗产公 园类文化遗产, 分别选取加拿大的 Wanuskewin Heritage Park以及英国的 Rhondda Heritage Park; ̄案例地进行研究。除此 之外,研究的文化遗产种类还包括节日与庆典、特 殊文化区域等类型。 三、关注的焦点 综观33篇文献,尽管每篇文献的观点有所侧 重,各不相同,但同时也不难发现关于遗产与遗产 旅游的某些问题被提及的频率相对较高,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 (一)遗产真实性问题 加拿大的两名作者Clare Fawcett、Patricia Cormack,通过对加拿大Prince Edward Island 这一文学旅游地的研究,lo 提到并非所有的遗产地 监护人都将“真实性”定义为“real(真实的)” 和“unproduciba1(不可制造的)”,更确切地 说,不同的监护人会根据他们自己所认为的真实性 进行构造,从而得出结论:对于现代主义者、理性 主义者和折衷主义者来说,对同一遗产地的真实性 会有不同的解释。这两名作者所理解的遗产的真实 性,已经有别于最初认为的遗产真实性必须和历史 2006年第3期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与事实保持一致,而明确地指出遗产真实性的诠释 与该遗产的监护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的三名作 者Deepak Chhabra、Robert Healy、Erin Sills 在 SATGED AUTHENTICITY AND 新加坡作者与三名加拿大作者在 uRBAN HERITAGE:THE GLOBAL—LOCAL NEXUS r1 1 中分别选取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与新加坡为例,¨ 论述在发展城市遗产旅游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 HERITAGE TOURISM>>一文中集中于“阶段性 全球与地方的关系。作者指出,分析城市遗产旅游 发展中的全球与地方关系常用两种方法,即“从上 而下的观点”强调全球的因素和外部因素对于城市 的真实性”的论述,并归纳了“阶段性的真实性” 的概念。 文中指出MacCannell在论述种族旅游 的过程中最先提出“阶段性的真实性”这个概念, 并且认为“从一定程度上说, (对于旅游的)包装 改变了产品的本质,从而使得旅游者所追求的‘真 实性’变成旅游经历当中的‘阶段性真实性’。” 但是,Crick提出了相反的论点,他指出“从一定 程度上说,任何文化都是‘阶段性’的,都有一定 的不真实性。文化本身就是被发明、被制造,其中 元素被重新组织的。”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Cohen 提出真实性是“可以经过协商的,一种文化产品及 其特性是人为的,其中的不真实性在某个时间过程 中会成为真实的,继而认为“真实性”与旅游者自 身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遗产保护问题 英国作者Kevin Meethan在谈到约克角这所 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时提出五条主要建议:第一, 约克角的中心应该保持为“活的”,不应该让当地 的居民不断减少,反而应鼓励在此定居;第二,环 境应该进一步改善,消灭噪音和灰尘;第三,与这 些目标相冲突的土地使用的应该移出中心地带;第 四,该城市的历史特征应得到巩固和保障;第五, 仅仅允许高质量的建筑在城墙内进行保留。 加拿 大的作者Gianna Moscardo以“旅游解说系统是 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关键”为前提,以建筑遗产为 例,探讨了旅游解说系统不仅是遗产保护的关键, 而且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l。。文中明确指 出,建筑遗产地的旅游解说系统能够有效地造就有 心的游客,能够提高该地遗产保护和遗产旅游的可 持续发展。精心设计的旅游解说系统直接影响到该 地游客(在旅游旺季)的分流,从而缓解旅游拥挤 和压力,而且能引导旅游者欣赏和理解该遗产,由 此产生的理解能够改变他们的行为,使其进一步促 进遗产地的保护。 (三)遗产旅游中的全球与地方关系问题 ・3O・ 再发展的作用, “从下而上的观点”强调当地的影 响,该文综合两种观点进行分析,最终认为当地的 影响对于发展遗产旅游的城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新加坡的两名作者在 REMAKING LoCAL HERITAGE FOR TOuRISM>)中提到了遗产旅游 中全球与地方的关系, 文中以Haw Par Villa为 例,谈到根据调查获得的资料表明:当地居民坚持 保留对Villa的个人的和有价值的回忆,而以此作为 主题公园消费的旅游者建议对其进行商业包装。同 时,文章中指出:当地力量是相当重要的,应该学 会了解当地的历史和在当地居住、工作与利用该地 (发展旅游)的人们,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处理该地 旅游发展过程中全球与地方的关系,阻止其走向更 深的商品化。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学者对遗产旅游的认识存在着渐进的过程:最初 的遗产旅游定义多数从目的地的角度进行总结,随着 对旅游活动的主体即旅游者的重视,遗产旅游的概念 偏重于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最终发展到对遗产旅游 含义认识中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结合。 综观近十年<<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上关于遗产旅游的33篇文献,就遗产的研究类别来 讲,多为文化类遗产的研究,其他遗产类别的研究 相对薄弱,特别是自然遗产的研究文献内容极少。 未来研究遗产旅游,应广泛关注自然遗产,拓展自 然遗产旅游的研究。 遗产旅游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但遗产真实性 问题、遗产保护问题和遗产旅游中的全球与地方关 系问题是研究频率较高的三个方面。对于遗产真实 性的研究主要是不同学者对遗产真实性提出不同 黄亮:近十年国外遗产旅游研究述评 程中,所有包含具有遗产价值的载体。与继承法上所说的 遗产具有不同的涵义。 的解释,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不同学者提出 不同的遗产保护方法,遗产旅游中的全球与地方关 系的研究主要是不同学者提出促进两者关系的不 同方案。但这三者的研究最终可归结为遗产及遗产 旅游的管理问题,并试图通过实施各种管理方法和 管理手段,促进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我国遗产旅游的启示 参考文献: f l 1Yaniv Poria,Richard Butler,David Airey.The core of heritage tourism[J1.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30f1、:238—254. 【2]Brian Garrod,Alan Fyal1.Managing heritage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3):682 708. 【3]Deepak Chhabra,Robert Healy,Erin Sills.Staged 1.正确认识遗产资源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关系。 “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国际关注 的焦点。遗产资源的独特性使得遗产旅游越来越多 地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带来了各国各地遗产资源开 发的热潮。但是,遗产资源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遗 产旅游发展中进行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这也是实现 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要实现可持续发 展目标,必须强化旅游资源保护,:淡化旅游资源开 发;强化旅游文化,淡化旅游经济;强化旅游供给 的质量意识,淡化旅游项目的数量意识。 目前, 我国共拥有3 1处世界遗产,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三 位。遗产资源的数量众多、种类多样促进了我国遗 产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遗产资源的承载力隐 患。因此,应正确处理遗产资源开发与遗产保护的 关系,保证我国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有效的遗产资源管理模式。遗产旅游发 展中之所以会产生破坏遗产资源、片面追求其经济 效益等现象,很多有识之士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 科学的遗产资源管理模式。目前,关于如何进行我 国遗产资源管理形成了两大争议:一种是从遗产产 权属性等概念出发,主张移植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体 制,简称为“国家公园论”;另一种是从遗产旅游市 场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遗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 离”,以使遗产旅游遵循市场机制进行旅游经营,简 称“经营权转移论”。 关于遗产资源管理的争论 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 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和遗产旅游的发展特点,可以采取 国家、市场、社区共管模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 立专业管理队伍,保证遗产旅游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这里所说的遗产是指地球与人类在漫长的演进与发展过 authenticity and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3):702—719. 【4]Chris Halewood,Kevin Hannam.Viking herimge tourism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fication[J1.Annals of 1'ourism Research,200 1.28(3):565—580. [5]Sidney C.H.Cheung rhe meanings of a heritage trall in Hong Kong[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3): 570—588. f6]Antonio Paolo RHSSO.The“Vicious Circle”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heritage cit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oo2.29(1):165一l82. [7]Jan Ven Der Borg,Paolo Costa,Giuseppe Ootti.Tourism in European heritage cit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23(2):306—321. 【81 Clare Fawcett,Patricia Cormack.Guarding authenticity at literary tourism sit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 1.28(3):686—704. 【9]David Herbert.Literary places,tour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 l,28(2): 312—333. 【10]Yiping Li.Ethnic tourism A Canadian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11:ll5一l31. 【l1 1Richard C.Prentice,Stephen F.Witt,Claire Hamer. Tourism as experience The case of heritage park[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1998.25(1、:1-24. 【12]Kevin Meethan.Consuming(in)the civilized c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l 999.23(2 :322—340. [13】Gianna Moscardo. Mindful visitors Heritage and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 376—397. f 141T.C.Chang,Simon Milne,Dale Fallon,Corinne Pohlmann. Urban heritage tourism The Global—local Nexu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284—305. [15]Peggy Teo;,Brenda S.A.Yeoh.Remaking local heritage for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 997,24(1): 192—213. I16】陈来生.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简述【J].学 术月-tlJ,2003, (¨):1 09-11 2. f17】孟华,秦耀辰.遗产保护与遗产旅游双赢的制度选择 ….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5,1 5(2):11 7-1 21. (责任编辑 龙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