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完美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溃退/馈赠 镌刻/隽永 翘楚/翘首而望 颁发/颔首低眉 ........B.佃农/河畔 解剖/陪伴 悄悄/悄无声息 荆棘/筋疲力尽 ........C.缰绳/僵硬 畸形/崎岖 屏风/屏息敛声 拖沓/杳无消息 ........D.逊色/殉职 娴熟/弦乐 周济/同舟共济 嘹亮/眼花缭乱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既然敌我力量悬殊,与其负隅顽抗,寡不敌众,不如撤退,以保全有生力量。 ....B.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C.节日的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
D.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作文竞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处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 B.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C.国家博物馆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新出土的一大批海上丝路文物。 D.海燕队第一仗就以3比0的超大比分淘汰了近两年一直没赢过的飞虎队。 5、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 B.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C.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 D.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6、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穿过广场,望见清式建筑群檐牙高啄,错落有致。
1 / 10
②走出大殿,登上最高处的南岭塔,俯瞰天后宫,远眺大海,壮志豪情,油然而生。
③一下车,只见天后宫依山傍海,翠峰环绕。 ④那天,清风轻拂,我来到神往已久的南沙天后宫。
⑤刚进大门,仰头见天后巨像居高临下,面朝大海,屹立于广场正中。 ⑥拾级而上,穿过建筑群,走进正殿,看到天后娘娘端坐殿中,四海龙王侍立两旁。
A.④⑤③⑥②① B.③④⑤⑥①② C.④③⑤①⑥② D.③④⑥⑤②① 7、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三峡》中正面写水大流急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仅八个字就凸显出三峡夏季的特点,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3)________,________;烈土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崔颢《黄鹤楼》) (5)请将欧阳修的《采桑子》默写完整。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________,________。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文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大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 / 10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文 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道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佁然不动______ ..(2)犬牙差互______ ..(3)日光下澈______ .(4)而犹不忍去______ .(5)度石罅______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向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3.(甲)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______,第三段探寻石潭源流,第四段突出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石谭______的特点。 4.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5.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
3 / 10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看社戏(节选)
王英琦
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豫。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380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有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生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夹杂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乡下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
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但见伶人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我来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仔细。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白。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
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4 / 10
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伶人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体力消耗么?
我心里酸酸的。这些伶人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孰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妈,你看!”儿子蓦地打断我的沉思。顺着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这孩子多大了?” “六个月了。”
“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
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赡养儿子。
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女戏子一身满怀。“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她边说边打扫身上。我帮她抱孩子的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乡下人戏瘾头之大。“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且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我找到了那位女戏子,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她要说的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
(有删改)
5 / 10
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豫剧的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说自己“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做戏的人”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你从作者的“明白”和“懂得”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漫啜秋光浓似酒
叶静
(1)独自走出去,我发现秋天最摄人魂魄之处,当在于那空明的秋光。 (2)一个秋晚,我独自走在山路上,太阳在西山岗上跳荡,欲落未落,从树林的空隙间透出来的亮光,格外惹眼,像闪光灯突然打开,要把松林和果林定格在一幅未命名的油画中。秋林在沉静中打发黄叶归去,满目是金色的眩光。听到的是秋天沉实的脚步声,鼻尖前弥漫着浓浓的秋香:成熟的草木的香味,果实的香味,菊花的芬芳,就连蝴蝶的翅上也凝满素馨。秋天的灵魂,全在于一个“清”字。
(3)一个背着草捆的老人,沿着斜坡慢慢走下山来,我不知道他那捆草的用途,却从那微青微黄的草色上,看见了秋天的成色。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积蓄着寒风到来之前的温暖:收获一只瓜,割取一把草,团起一筐落叶……尽管燃烧和取暖已经不需要柴草和落木,但在乡下,草和农民,秸秆和季节,乃至谷壳和收成,都贮满秋天的深切情怀。柴扉遮掩着的,是古典的诗意与现代的失落感。
(4)秋光入目,如浓浓的琼浆入口,令人陶醉。天地原来只是一只巨大的海碗,盛着清冽的酒醴,任你啜饮。山鸟彼此鸣和,这种俚俗的语言已经跟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差无几了;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银杏树上,显露出缀满白果的枝串,松鼠从这枝腾跳到那枝,褐狐一般的身影,似乎已在空中划出了线条。果实的光芒是我第一次看见的,就像我第一次目睹画家画柿子、石榴,满纸上只有线条,那种温柔的曲线,是旋律,是思路,是时光的足迹。
(5)老人继续缓缓地走下山去,背上庞大的草捆越来越像一座山。刚才还有些微青的草色现在一点也看不见了,全是金黄。田野在他面前铺展开来,成为
6 / 10
一块画板,老人也许就是一团墨,一滴巨大的浓墨。一个身影在秋天能够成为一滴墨,这是他自己所不知道的。
(6)一条小河在我脚边歇息着,清清潭水似乎不溢不漫,总是那么含蓄地保持着它的素养。野生的猕猴桃攀枝扯蔓,坠下的椭圆形果实散发出童年嗅惯的香味。这是一种自己能酿出酒香的野果,它用熟透的浆液,用时间混合着耐心来发酵,用布袋似的容器,盛放着原生态的精华。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我从祖父坟前走过,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
(7)祖父在世时,有年秋天歉收,补种荞麦。那年秋天,荞麦大丰收,祖父沉醉在红杆绿叶的麦地里,捋下几粒籽实放到嘴里嚼,嚼出满嘴白粉。而后开始收割,再大捆地背着麦棵子回去,我看见祖父的背影一如眼前背草老人的形象。
(8)秋天的分量,只有他们用肩背称量得出来。 (9)秋天的浓度,只有他们用呼吸测试得出来。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第(2)段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漫啜秋光”?请简要概括。 2.文章除了写祖父,为什么还侧重描写背草捆儿的老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按要求赏析句子。
(1)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从修辞角度)
(2)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赏析加点词语) ..4.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的心灵需要阳光的照耀,封闭幽暗的心,即使面对艳阳天也抹不去深藏的阴霾。我们每个人都应有阳光般的心灵。守望阳光,让心中的绿色永恒;守望心灵,让明天的希望闪光。
请以《一缕阳光照心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7 / 10
(提示与要求)①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诗歌除外);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要抄袭或套作。
8 / 10
参考答案:
一 D C B B C
(1)大漠孤烟直 (2)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3)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4)芳草萋萋鹦鹉洲 (5)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二
1. (1)静止不动的样子 (2)像狗的牙齿一样 (3)穿透 (4)还 (5)迈过
2.(1)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感到很害怕。 3. 潭中景物 幽静 4.甲文:清;乙文:伟(奇)
5.《小石潭记》表达了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对瀑布(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三
1.豫剧剧目繁多;生命力强;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俗极;兼收并蓄;地域流派众多。
2.自然环境描写。“太阳还悬在西天”说明时间离天黑尚早,烘托了农民们想看社戏的热切心情,表现了他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程度之高。
3.①通过外貌描写(如猫儿脸姑娘),表现了艺人们实际境况的窘迫。②通过语言描写,(如与青衣少妇的对话),表现了艺人们生活的艰辛。
4.①豫剧不搭架子,不宥陈法,土极且俗极,兼收并蓄,不分调名,地域流派众多,适合各地农民的需要,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②豫剧拥有“风雨无阻”的热情的广大农民观众,将其视为劳作之余的娱乐,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
9 / 10
之一。③豫剧拥有一批不顾生活艰辛,“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执着地追求艺术的朴实的演员,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之一。④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是最本质最不朽的。⑤文艺要想枝繁叶茂,为大众所喜爱,必须接地气,接近人民大众。⑥人是需要精神生活的,一如本文中的村民对看社戏的渴望。
1.(1)写了太阳西下的情形及落日照耀下树林的色彩。 (2)写秋天成熟的草木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和芬芳。
2.(1)衬托祖父的形象,“背草捆儿的老人”这一形象和祖父互为印证。说明像他们这样勤劳、坚持、有耐心的人,才会获得人生的丰收,得到温暖。 (2)老人也是秋光中一道风景,对老人进行描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利于揭示主旨。
3.(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傍晚时分的蝉声动听优美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秋光的喜爱之情。
(2)“犟种”一词表面上是说那些没有被风吹掉的僵桃,实则是形容祖父的倔强,写出了祖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不屈服的精神。
4.(1)强调只有辛勤地劳作,坚强乐观的面对生活,才能度过难关,才能获得人生的丰收。(2)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中心。 四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