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来源:九壹网
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协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理解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1.师:我国有句古话,叫作“民以食为天”,离开了粮食,也就没有了我们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那么,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人,得到大家的尊敬与注重,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增收,他耗费了大半生心血,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真正理解一个大写的“人”字的含义。 2.介绍袁隆平的生平及成就。 二、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1.让学生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3)袁隆平的简历及贡献

第二部分:(4---28)选择典型事例写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的艰难历程。 第三部分:(29---40)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成功的意义和影响。

2.师: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本文就是一篇人物通讯,它向我们讲述了什么? (文章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课文,探究问题

1、 他的这些精神品质,其实在我们课文中也有所体现,请大家再快速地把课文阅读一遍,

概括一下,课文中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来体现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概括) 提示:作者在这儿选择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

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他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在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体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 于细微处见精神。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增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动人的魅力。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是什么?

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2、 在人物通讯中,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

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使用了数字。请大家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想想:这些数字究竟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呢?

如:“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四、全文小结归纳 五、写作练习:

请大家将本则通讯改写成一则消息,要求四百字左右。 提示: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尽,完整,而消息则是简略的概述

2、通讯比消息更具形象性、生动性,所以也更具感染力 3、通讯文体比较自由 4、通讯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表现手法不同 6、通讯较消息的时效性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