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图书分类号: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 吴志秀 所在院系: 会计学院 专业名称: 会计 研究方向: 会计 届 别: 2014 导师姓名:
论文完成时间: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徽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徽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自财政部1998年首次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以来,该准则于2001年和2006年共进行了两次修订。两次修订最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公允价值引用的变化。由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首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到2001年准则由公允价值计量改为账面价值计量,而现行准则恢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二是有关债务重组利得确认的变化。1998年准则规定将债务重组利得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2001年修订计入资本公积。但2006年准则修订后再一次将债务重组利得恢复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可见,公允价值的引用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现行准则下债务重组利得的确认也跟1998年一致。这些变化表面看似准则的倒退,实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本文将对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内容、背景及动因进行论述,以解释准则变迁的合理性与进步性,并为本文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债务重组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找到本文研究的重点。运用规范性研究方法论述债务重组准则变迁的背景、内容并对变迁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对两次债务重组准则修订做了规律总结。在规范性研究的基础上构建LOGIT模型,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多种实证分析方法,对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并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探索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从现行债务重组准则本身的改进、企业在具体应用现行债务重组准则中的应注意事项、监管机构监管措施的完善以及资本市场其他相关配套措施的改进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以进一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行为。
关键词:上市公司, 债务重组, 盈余管理, 改进建议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ABSTRACT
RESEARCH ON DEBT RESTRUCTURING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issued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enterprises-debt restructuri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98, The standard were revised twice in 2001 and 2006. The biggest change of the two amendment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aspects: The first change is related to the cite of fair value.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attributes were first introduced in debt restructuring guidelines by the rule of 1998, 2001 criteria measured by the book value to fair value,while the current guidelines of fair value measurement attribute are recovered. Another change is about the change of debt restructuring gains for confirmation.1998 rules require the debt restructuring gains one-time recorded into the current profit and loss, Revised in 2001 included in capital reserves. But after the 2006 amendments to the debt restructuring gains a recovery recorded into the current profit and loss, which included in \"non-operating income\" course. It can clearly be seen that dramatic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fair value of the reference, the existing debt restructuring gains under the guidelines to confirm also concur with 1998. On the face of these changes seems to be a step backwards, the reality is the necess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The revised contents,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of debt restructuring guideline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to explain the rationality and progress that the changes of rules, then la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empirical stud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find a focus in the study of this article by review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debt restructuring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Using norm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discuss the transitional background, contents and motivation of debt restructuring guidelines, and summarized the law of the two modified debt restructuring guidelines. On the basis of normative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regression analysis by constructing LOGIT model, to find the effects of the current debt restructuring guidelines for listed companies, it obtai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research which i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test, and combining wit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bt restructuring of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then from four aspects that ar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urrent debt restructuring standards themselves, the enterprises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matter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current debt restructuring guidelines, perfecting regulation by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and other relevant supporting measures to improve capital market to put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debt restructuring of listed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listed companies,debt restructur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万方数据earnings management,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一、研究背景 ..................................................................................................................... 1 二、研究意义 ..................................................................................................................... 2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3 一、国外文献综述 ............................................................................................................. 3 二、国内文献综述 ............................................................................................................. 5 三、小 结 ......................................................................................................................... 8 第三节 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 9 一、研究步骤 ..................................................................................................................... 9 二、研究方法 ..................................................................................................................... 9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 9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0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10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11 第二章 债务重组准则的变迁 ................................................................................................ 12 第一节 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的制定及动因分析 .......................................................... 12 第二节 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变迁背景及动因分析 ...................................................... 12 第三节 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变迁背景及动因分析 ...................................................... 13 第四节 债务重组准则变迁的规律总结 ........................................................................... 14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16 第一节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 16 一、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 16 二、对现行债务重组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关系的正确认识 ............................... 17 第二节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影响的实证检验 ............................................... 17 一、 研究设计 ................................................................................................................. 17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 21 三、 研究结论 ................................................................................................................. 26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27 一、债务重组中账面重组比例较大,盈余管理问题严重 ........................................... 27 二、财务困难很难界定,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不明确 ........................................... 28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三、债务重组中的公允价值可能不“公允” ............................................................... 29 四、有关债务重组的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规范性不强 ........................................... 29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的改进建议 ................................................................ 31 第一节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本身改进的思考 ..................................................................... 31 一、债务重组利得应分期计入当期损益 ....................................................................... 31 二、制定关于财务困难的判定标准,明确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 ........................... 31 三、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 32 四、 制定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应用指南 ............................................................. 32 第二节 企业债务重组中应注意事项 ................................................................................. 32 一、组建专业化的运作团队 ........................................................................................... 32 二、健全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切实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 33 三、狠抓企业内部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34 四、企业债务重组应以实现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重组方式应该更加多样化 ....... 34 第三节 完善监管机构监管措施的建议 ............................................................................. 34 一、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规定 ................................................................................... 34 二、证券监管部门及其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债务重组的监督和管理 ................... 36 第四节 完善资本市场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议 ..................................................................... 36 一、建立健全与债务重组相关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 36 二、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 36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37 结 束 语 .................................................................................................................................. 39 参考文献 .................................................................................................................................. 40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企业合理举债,能降低企业资本成本,有利于缓解企业资金不足的压力。负债利息可以税前扣除具有税盾效应,企业可以获得节税的好处和财务杠杆利益,而且企业通过负债融资方式,可以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可以说,负债经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有效经营方式。但是过度举债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企业间竞争加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多。很多企业受多种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陆续出现了现金流不足、偿债能力差、盈利能力下降等问题,债务重组行为也日益频繁。债务重组已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因而用来规范上市公司重组行为的债务重组准则也应运而生。
自1998 年以来,我国债务重组准则先后修订了两次。财政部于1998 年首次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该准则参照了国际上通行的会计惯例,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即营业外收入。同时重组资产或负债以公允价值作为入账的基础,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然而实践中却出现了利用准则规定调节利润的行为,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成为该准则最突出的问题之一。2001年,财政部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首次修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抑制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现象。修订后,债务重组利得由计入当期损益改为全部计入“资本公积”科目。资产计量属性由公允价值计量改为账面价值计量。这一变化使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和缓解,但是,部分上市公司假借债务重组之名,行盈余管理之实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消失,部分上市公司仍可利用资本公积弥补亏损的规定来达到美化财务报表的目的,进而使盈余管理的行为变得更加隐蔽。2006 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下又称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 )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第二次修订,规定债务重组利得不再计入资本公积,而恢复计入当期损益,而同时资产的计量属性恢复公允价值计量。
近几年来,债务重组一直是广大学者热议的话题之一。目前,有关债务重组的相关研究也很多,这些文章更多的从债务重组相关的账务处理问题、债务重组准则的国际对比、新旧债务重组准则的对比、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与证券监管三者之间的关系、债务重组交易中公允价值计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合债务重组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检验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并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
1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一章 绪论
进行研究从近几年才有,而且相对较少。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债务重组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找到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对债务重组准则的制定及其修订进行阐述的基础之上,分析该准则变化的背景、具体修订内容及其动因,并总结其变化的总体规律,以解释准则变迁的合理性与进步性,并为本文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2004-2011年间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建立LOGIT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检验债务重组准则变化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并透析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探寻债务重组的配套改进措施。
二、研究意义
目前,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受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部分上市公司债务负担沉重,已成为制约上市公司发展的瓶颈。而最终通过债务重组走出财务困境成为很多上市公司比较理想的选择。为缓解上市公司沉重的债务负担,经重组双方协商或按照法院的裁定,让债务人暂时渡过难关,进而有利于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的过度负债问题,实现企业长远发展目标。进行债务重组也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债权人利益,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进步。因而,研究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的问题,探寻债务重组的配套改进措施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理论意义
1、该研究希望能够对债务重组的相关理论框架的完善做出努力,力求能有利于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改进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并希望能促进我国会计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化。
2、对债务重组问题的实证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会计、资本市场、审计和所得税会计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还可为证券市场的监管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等一系列理论与实务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依据。
(二)现实意义
1、对现行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有利于降低企业账面重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减少有积级作用。
2、对现行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有助于促进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运转。
3、有利于实现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化,促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净化资本市场投资环境,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实证研究,分析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有更为全面而清楚的了解,以利于广大投资者更好地维护自己的
2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切身利益。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通过研究债务重组准则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并未对债务重组做专门的规范,也没有相应的准则。1972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APB为FASB的前身)发布的第26号意见书(APB Opinion No.26)《债务的提前清偿》,对债务人在到期日前清偿债务的事项做出了规定,成为最早规范债务重组的一项准则。而APB Opinion No.26发布之后,美国随后的许多的债务重组发生的时间是在债务重组到期日及到期日之后,超出了《债务的提前清偿》的规定范围。于是1977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号(SFAS15)——《债权债务人关于困境中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并于1977 年12月31日起开始实施。此外, 此外, 关于债务重组的处理规定较多的还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4号(SFAS114)——《债权人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该公告于1993年5月发布。 随后,1994年10月公布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8号(SFAS118)——《债权人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收入的确认和披露》,对SFAS114中有关披露的规定进行了修订。经研究发现,我国债务重组准则很大一部分是借鉴了美国会计准则。在我国现行债务重组准则下,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等规定与美国的规定相同。当然,也有部分不同之处,比如,在我国债务重组业务处理中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而在美国是考虑了的。在有关债务重组定义中判断债权人是否作出让步时,在我国不考虑现值因素,而在美国是通过现值计算来进行判断的。有关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重组方式的处理中,债务人的将来应付金额在我国也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只采用非折现价值,而在美国是需要采用适当的贴现率求现值。国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债务重组进行了研究:
(一)有关债务重组原因、方式的探讨
在国外,对债务重组的研究较早,很多研究是有关债务重组的原因、方式的探讨。Dewatripont和Maskin (1990)将银行和一家从事长期项目融资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经研究发现,银行希望最大化回收贷款而借款者却希望破产声誉成本最小,这是债务重组发生的原因所在,也使得债权债务人双方均可通过债务重组达到双赢目的①。
①
Dewatripont,M.and E.Maskin.Contract Renegotiation in Models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0,311-321.
3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一章 绪论
Ross(1977)指出,投资者会以较高的债务水平作为企业高质量的标志,他们会认为企业举债水平高,内部员工持股比例高是企业更有发展能力的体现。但在投资者的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很容易使企业负债过高。而现实情况是,很多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由于过高的资产负债率而深陷财务困境。
Mann(1997)的研究对象是72家有债务问题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了银行、金融和保险公司等),发现在研究的21家保险公司中选择债务减免方式的所占比例并不高,有近60%的公司选择了债务重组的其他方式,而其他方式里面83%为债务延期①。
Asquith、Gertner(1994)经研究发现,在对债务重组方式进行选择时银行一般不乐意接受债务减免这一方式,他们愿意选择债务减免以外的重组方式,比如进行谈判延长债务期限等。
Dong-Kyoon Kim(2006)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债权人的抵抗问题和陷入财务困境的债务人的经济可行性对债务重组方式的选择起决定性作用。
国外研究发现,在国外债务重组中的债务减免方式并不受欢迎,而对债务期限进行重新谈判等其他方式更多见,这是与我国有很大不同的地方。
(二)关于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的探讨
Paul M.Healy 和 James M.Wahlen(1998)对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②”他们认为盈余管理的发生与会计准则相关性强,管理当局为了误导以财务报告及相关指标为尺度作出判断和决策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操纵有关交易来粉饰财务会计报告进而实现企业盈余管理。准则制定者对准则修改时要考虑盈余管理行为。
Katherine Schipper(1989)则认为盈余管理之所以无法消除,其重要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必须提高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Jones(1991)发现,一些公司在接受政府调查时并不是如实反应自身的财务状况,而是通过调低利润的方式进行利润操纵,表明公司之所以出现业绩下滑是由于受到来自国内产品的不正当冲击而导致,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政府抬高关税。
Dechow Skinner(2000)总结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动机:企业为了增发新股需要或者达到一定的财务指标要求,对证券市场监管作出反应而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达到误导监管部门和广大投资者之目的。 ①
Mann R.Strategy and Force in the Liquidation of Secured Debt[J].Michigan Law Review,1997,(2):159–244.
②
Paul M Healy,James M.Wahlen.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Accounting Horizons.1998 (12):365-383
4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Linda Elizabeth Deangelo(1986)则通过研究发现,公司管理层会将本公司利润调减并进行盈余管理的另一目的是为了以较低的价格进行股票回购。
Demski(2004),Michael D.Yu(2005)和Ralf Ewert、Alfred Wagenhofer(2005)等人认为,随着会计准则的完善,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够得到有效抑制,但另一方面盈余管理的有用性及期望总成本也提高了,盈余管理的难度也加大了。Peng Cheng、Walter Aerts、Ann Jorissen (2010)认为,上市公司会增加以重组方式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通过调高企业利润以实现较好的财务状况,最终达到避免退市之目的。
Ralf Ewert、Alfred wagenhofer(2005)通过一个理性的期望平衡模型得出结论,认为随着会计准则的规范性的加强,盈余管理的质最也会不断提高,但同时进行盈佘管理的期望总成本也会增加。
Chen and Yuan(2004)则发现我国很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是为了达到配股阀值。管理者为了避免负的未预期盈余给公司带来的不利局面,他们也会进行盈余管理(Payne and Robb,2000;Brown,2001;Burgstahlerand Eames,2006)。此外,还有的公司盈余管理是为了达到现金分红的阀值(Daniel、Denis and Naveen,2008)。
在国外有关盈余管理的研究虽然多,但专门针对债务重组这一业务中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却很少,且大多数有关盈余管理的学术研究对准则制定者和监管者只具有有限的价值,这类文献对准则制定者感兴趣的问题提供的证据仍然不足(Healy & Whalen,1998)。
(三)关于债务重组与公司治理的探讨
Alderson and Betker(1999)经研究发现:大多数有着较高破产成本的企业都会选择进行债务重组来缓解财务压力,根据Gilson的理论,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后几年内,有1/4到1/3的企业会重新发生财务危机。
Magenheim和Mueller(1988)利用配对检验对所选的重组样本公司进行研究后,得出了上市公司在重组后的业债有下滑趋势的结论。
Gompers, Ishii和Metrick(2001)构建了CGI指数,该指数是基于24项公司治理反并购条款而构建的,他们认为在公司经营状况比较差时,该指数越大,则公司被接管的概率越小。同时,研究发现CGI与股票回报率相关程度高,一般而言,高CGI对应着公司的低利润、高资本成本和低资产增长率。
二、国内文献综述
1998年财政部首次公布的债务重组准则较多的参照了美国1977年6月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第15号公告(即SFAS15)和1993年5月发布的第114号公告(即SFAS114),并借鉴了当时国际会计准则关于收入等相关问题的规定。该准则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规定债务重组利得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的发布,弥补
5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一章 绪论
了我国会计准则的不足,对债务重组行为起到了规范作用。但与此同时,该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盈余管理现象尤为突出。关于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肖凌(2000)认为,重组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符合国际惯例。但公允价值计量和债务重组利得计当期损益的相关规定在实施中出现了盈余管理问题。孙喜平(2000)认为,公允价值是历史成本原则的有限延伸。但公允价值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判断时很强的人为主观性,势必给会计人员确定公允价值带来很大困难①。岳彦芳(2001)认为债务重组准则在执行过程中,有些企业尤其是某些上市公司利用准则的某些缺陷,任意调节利润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这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工作的极大障碍。颜敏、王平心(2003)则以1999年债务重组公司为研究对象,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确实存在利用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并发现上市年限长、经营业绩差且资产负债率高是很多债务重组公司的共同特点②。
98年债务重组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虽然与国际会计趋同,但是却并不适应我国当时的国情,而且出现了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因此,财政部于2001年对该准则进行了首次修订。2001年修订后的准则将公允价值计量修订为以账面价值计量,规定债务重组利得不再计当期损益而改为计入资本公积。修改后的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认为2001年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在应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夏冬林(2007)研究发现,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提高了财务报表中会计信息的质量。李海东,井涵弘(2002)认为财政部发布的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变化较大体现在债务重组利得计资本公积这一点上。这使部分企业失去了试图通过债务重组使企业经营业绩瞬间得到大幅度增长的可能。葛家澍(2003) 认为,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中资产计量属性的改变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作出的,这一修订这使企业会计信息更可靠,同时还规定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资本公积,使得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实现保牌的难度加大了,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有抑制作用。罗炜和王永(2008)等人的研究表明,在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下的债务重组大多是实质性重组,经重组后,公司的业绩有实质性改善。而程海燕(2001)却从另一个视角发现了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潜在的问题。程海燕经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很多公司利用2001年准则的规定,通过以资本公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方式来进行利润操纵,进而粉饰报表。并得出结论, 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并未有效制约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虚增利润,粉饰报表的行为。周萍华,宋在科(2003) 认为账面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一是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偏差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二是以账面价值代替公允价值,并不能防止现实交易 ①②
孙喜平.关于债务重组准则的几个问题[J].财会通讯,2000(11):38-39
颜敏,王平心.上市公司 1999 年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实证研究[C].中国第二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2003,646-658
6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中的人为舞弊现象。三是,以账面价值代替公允价值,对债务重组时以投资偿还债务的方式取得的长期投资成本较低时,对取得的现金股利业务无法从账理上进行解释。”认为不应以账面价值代替公允价值,债务重组中的非现金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做法更有利于与国际会计接轨①。
于是,财政部于2006年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再次修订,2006年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文章又称现行债务重组准则)恢复了公允价值计量,且规定债务重组利得也恢复计入当期损益。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蓝文永(2008)认为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比账面价值更具合理性。公允价值信息相对于历史成本信息而言,更具有相关性,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未来做出合理预测和正确决策。王雁庆、迟程(2008)认为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一方面是因为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具有诸多优点,它能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能更有效地实现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能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实现企业实物资本的保全等等。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当然,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实施以来,也面临诸多问题,这也引发了广大学者的热议和思考。张志凤、刘瑛、乔继渊、王红等人从债务重组的账务处理方面进行了归纳,研究了债务重组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思路。现行债务重组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了严重的盈余管理理象,针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刘泉军、张政伟(2006)认为公允价值的确定有很强的人为主观性,这一特点可能会被利用来进行盈余管理。但是随着我国估值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这一局限性会逐步得到改进。王雁庆、迟程认为不是公允价值本身不具有公允性,而是人的因素导致的不公允。刘淑蓉(2007)认为公允价值之所以被上市公司经理人利用并作为操纵利润的工具,是由使用者和外部环境造成的。除此以外,谢海洋、翟胜宝、郑洁、许文静、夏裕、彭珏、徐莹等人则从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和证券市场监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谢海洋(2013)以2006年和2007年发生债务重组收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和logistic两种回归模型研究债务重组准则和盈余管理的关系,认为证券监管政策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而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不是根本原因②。翟胜宝,郑洁(2011)通过建立 Logit 回归模型,分析债务重组准则变迁和证券监管规则的修订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指出要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需要改进证券监管规则③。许文静(2008)以沪市 96 家ST公司和2007年年报资料为依据进行了研究,指出ST 公司或*ST 公司实现扭亏的常见途径是进行债务重组,应加强对ST 公司或*ST 公司债务重组行为的监管加大对其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并提出了监管政策改
zhi ku quan 20150721 周萍华,宋在科.债务重组的有关问题探讨[J].财贸经济,2003(7):50-51 ②
谢海洋.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1):110-114 ③
翟胜宝,郑洁.会计准则、证券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基于债务重组准则变迁视角[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10)
①
7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一章 绪论
进的措施①。夏裕、彭珏和徐莹(2008)则以上市ST公司为研究对象,验证了06年准则下债务重组的“虚假繁荣”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和扭亏为盈具有重要影响。另外,黄新飞、张娜、齐芬霞、马晨佳、韩克勇等人却从公司治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黄新飞、张娜(2011)运用 SPSS 筛选变量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债务筹资的财务杠杆作用发挥受到了“数字化”重组的不良影响,因此必须提高公司治理水平②。齐芬霞,马晨佳(2009)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往往具有上市年限长、经营业绩较差且重组当年的营业外收支金额较大等特征,且进行重组的公司中ST 类公司居多,验证了上市公司在现行债务重组准则下存在盈余管理现象。认为ST公司应以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来实现企业真正意义的扭亏为盈和摘星摘帽③。韩克勇(2007)的观点是,公司进行债务重组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成长性和盈利水平,从而最终获得长久的经济利益。
三、小 结
我国债务重组准则从它的最初制定到现在已有十几年,针对债务重组的相关研究颇多,通过学者们的研究我们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并未因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而消失,难道是债务重组准则导致了盈余管理?美国关于债务重组的规定跟我国现行债务重组基本相同,债务组利得一直都是计入当期损益,而且也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同样的规定为什么在我国会有这么严重的利润操纵现象?可见并不是准则导致了盈余管理,而是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证券监管规定不科学、证券监管力度不到位、中介机构缺乏独立性、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综合因素影响下,上市公司能有机会利用现行债务重组准则的纰漏进行盈余管理。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只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成为了盈余管理的工具。本文将在众多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中抽取相关信息和指标,通过构建LOG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试图从多个视角探寻现行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
zhi ku quan 20150721 许文静.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变革分析及实施效果评价——基于沪市 ST 公司 2007年年报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9):23-27 ②
黄新飞,张娜.债务重组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1(1):131-136 ③
齐芬霞,马晨佳.基于新债务重组准则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09(11):112-115
8
①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节 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步骤
本文的研究步骤是:首先,对债务重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和阐述;其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选取 2004 年—2011 年间我国深沪两市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考虑到金融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和一些样本公司的数据不全的情况,将其从样本中剔除后,以债务重组概率为因变量,扭亏动机、避亏动机、避免业绩下滑动机三大动机和时期差异作为解释变量,并控制了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企业规模和行业等因素,构建LOGIT回归模型,验证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动机并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最后,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恰当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文章尝试以规范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运用规范性研究方法论述债务重组准则变迁的背景、具体修订内方法验证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动机并
容并分析其动因,最后对债务重组准则的两次修订进行规律总结。同时,通过实证研究
zhi ku quan 20150721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进一步探索现阶段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本文从债务重组的制定和两次修订作为出发点,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努力为规范现行债务重组准则下债务重组行为提供现实证据和理论解释。本文一共分为五部分,具体研究框架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文章的研究框架以及文章可能创新点和不足,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债务重组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对比归纳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及研究重点,得出不同之处并进行分析,得到本文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债务重组准则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债务重组准则变迁的背景、内容并对变迁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对两次债务重组准则修订做了规律总结。
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该部分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进而对该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部分选取了
9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一章 绪论
2004 年—2011 年间我国深沪两市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考虑到金融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和一些样本公司的数据不全的情况,将其从样本中剔除后,以债务重组概率为因变量,以扭亏动机、避亏动机、避免业绩下滑动机三大动机,并加入时期差异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同时还设置时期差异变量与三大动机变量的交互项,并控制了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企业规模和行业等因素,构建LOGIT回归模型;同时,为更好的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的问题,本文分行业对样本进行回归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实证结果的进行深层次的讨论与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最后,在理论与实证基础之上,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第四章,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的改进建议。针对规范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中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暴露的突出问题,从多个视角提出改进的策略。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文在多方查找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已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些观点可能尚欠成熟,但希望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的创新之处有:
1、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关于债务重组中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多数只关注扭亏动机,本文将企业盈余管理动机分解为扭亏动机、避亏动机、避免业绩下滑动机三大动机,并加入时期差异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同时还设置时期差异变量与三大动机变量的交互项,从更加细致的层面进行研究。文章的解释变量引入更加全面,力求研究变量能更全面的反映现行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具体指标在报表层面均有披露,可操作性强。同时,学术界关于债务重组分行业进行细致化研究的较少,为更好的考察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的问题,本文分行业对样本进行logit回归并进行比较,通过研究发现,现行准则下各行业债务重组动机存在着显著差异,盈余管理动机中扭亏动机在各行业普遍存在,而避免业绩下滑动机则因行业而异,所有样本行业的避亏动机较弱。一些行业债务重组行为受盈余管理动机及财务状况双重影响,而有的行业中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却更多的出于盈余管理动机。通过实证分析为本文后面债务重组中问题的提出做好铺垫。
2、研究视角更加全面。关于本问题的研究,一般的实证性研究都只是从某一视角提出改进措施。而本文则从现行债务重组准则本身,企业层面,证券监管以及资本市场配套改革四个方面多角度地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更全面的视角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为现行债务重组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
zhi ku quan 20150721 10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对于变量的选取可能不够全面、建立的模型可能不够完整。在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所建立模型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只选取了相对容易量化的相关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变量。但是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行为受着众多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难以量化的,从而未被引入模型进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模型的解释力度。
2、鉴于本人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有限,且受本文篇幅限制,对相关具体措施未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探讨。
zhi ku quan 20150721 11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二章 债务重组准则变迁
第二章 债务重组准则的变迁
第一节 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的制定及动因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企业间的竞争加大,很多企业受多种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财务危机并深陷其中。此时如果申请破产还债,不仅法律程序复杂,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都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因为债权人申请破产的结果就是破产倒闭,而债权人也可能不能如数的收回自己的债权。于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充分考虑双方利益的债务清偿方式出现了,这就是债务重组方式。在债务重组中,债权人适当对债务人做出让步,比如通过降低利率、减免债务利息、减少债务本金等方式,适度减轻了债务人还本付息的压力,为债务人创造了新的契机或发展空间,因为在债务重组时不论采取何种调整方法都是债权人在利益上所做出的让步,它可以减轻债务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让债务人有时间集中精力抓管理,顺利渡过财务危机。同时,也尽可能少的减少了债权人的损失。所以,为了规范企业之间的债务重组行为。1998年,财政部首次公布了专门针对债务重组的具体会计准则,对债务重组行为加以规范。同时,首次引入了公用价值,将公允价值作为资产计量基础,将债务人因偿还债务而转
zhi ku quan 20150721转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益,计入当期损
的发布,首次对我国债务重组的核算进行了规范,弥补了准则的不足。对于解决企业间债务纠纷,避免企业破产倒闭,促使企业摆脱财务困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债务重组事项有章可循。
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自身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视同处置作为转让资产的损益;将益。我国这一准则基本上是参照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号以及1993年5月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14号。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
第二节 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变迁背景及动因分析
弥补了准则在重组交易方面的不足,对债务重组行为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的颁布,
起到了规范作用。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当时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发达,公允价值的获得也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当时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相关中介机构不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导致公允价值不“公允”的现象频现;其次,一些债务人利用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进行虚假重组,他们在关联方的掩护和帮助下大量债务被直接豁免,还有企业以自身低廉资产来抵偿巨额负债,任意调节利润,达到扭亏为盈目的,甚至能达到符合上市资格、顺利配股和保牌等目的。而
12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且债务重组公司中很多为ST公司,他们进行重组目的性非常强,那就是为了虚增利润,避免退市。可以说,债务重组曾经一度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的“救命稻草”。另外对债权人而言,部分债权人通过人为的低估资产公允价值或对债务人进行债务减免等方式导致公司账面出现巨额亏损来调减利润,从而达到偷税漏税等不法目的。为规范债务重组,进一步缩减上市公司利用准则操纵利润的空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投资者受虚假财务信息的误导做出错误判断和决策,切实保障和维护投资者利益,在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基础上,财政部于2001年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修订,01年债务重组准则中尽可能回避使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会计处理中也不再区分是债务重组利得还是资产转让收益,且债务重组利得不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资本公积。葛家澍(2003)认为,准则中债务重组利得计资本公积的这一规定提高了保牌摘帽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利润操纵。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在当时的条件下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防止了上市公司利用准则进行利润操纵及盈余管理。但2001年准则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去甚远,背离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债务重组利得确实是债务人的收益,因而计入资本公积不能体现业务本身的实质。
第三节 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变迁背景及动因分析
而首先,2001年债务重组准则实施中避免了债务重组行为对当期损益的直接影响,重组资产或负债以账面价值计量也很大程度地避免了公允价值的滥用,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确实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是其不合理的一面日益显现:
(一)未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盈余操纵问题。2001债务重组准则将债务重组利得由计入当期损益修改为计入资本公积,从表面上好像重组利得计入了所有者权益,不影响上市公司的损益状况,但是资本公积可以进一步用于弥补企业亏损,部分企业利用了准则的这项规定大做文章,这些企业先将债务重组利得暂时性计入资本公积,然后再以资本公积弥补亏损,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样达可以到调节利润的目的,这样反而使得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现象更加隐蔽。
(二)重组资产按账面价值计量也不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在债务重组交易中能更可靠,更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公允价值的运用并不必然的导致对利润的操纵,只是公允价值在实际运用中被人为地抬高或贬低,而让它失去了公允的本性。而且2001年债务重组的修订内容与国际惯例相差甚远,不利于我国会计政策与国际接轨。
(三)2001年准则中关于债务重组的定义和范围不太合理。2001准则中将债务重组定义为“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从该定义我们可看到,只要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认为需要即可进行债务重组。
zhi ku quan 20150721 13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二章 债务重组准则变迁
很多企业在并未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也利用了此准则的规定达到美化报表的目的。而且,2001年旧准则的债务重组包括做出让步的和未做出让步的两种重组行为,债务重组的范围过大。
其次,修改准则的有利条件已经形成。一方面,已初步形成公允价值应用的有利环境。虽然1998年准则就已经引入了公允价值,但当时公允价值适用的客观条件不成熟,导致公允价值在实务操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从长期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成熟,公允价值的使用是必然的,尽管在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比较曲折,但这并不影响公允价值这一先进计量属性在我国的最终适用,而且这也将有利于我国会计向国际惯例靠拢。另一方面,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由于准则制定之时国内外的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事件的出现,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因此而受限。而之前的ST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中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的案件有所降低,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大部分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这都有利于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步确立,证券市场进一步完善,相关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容易。于是财政部在2006年的债务重组准则恢复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
在此大背景下,财政部于2006年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第二次修订,对债务重组规定进行了较大的改动:首先,现行准则将债务重组定义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①。”从该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是债务人必须发生财务困难,陷入了财务危机。而债务重组的结果是债权人作出了让步,在债务重组中有重组损失,这也是债务重组的最实质性的要求。对于债务人没有发生财务困难或债权人未对债务人作出让步的事项不再适用该准则。另外,突出“做出让步”的概念是新准则的重要特征,这里的做出让步是指“债权人同意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现在或者将来以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金额
②
或者价值偿还债务。”可以看出,现行准则相对于2001年准则的规定债务重组的范围
zhi ku quan 20150721更狭窄了。其次,现行准则两个最大的变化在于:第一,重新恢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第二,债务重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再计资本公积。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第四节 债务重组准则变迁的规律总结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债务重组准则的一些变化规律,重点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关于公允价值的引用。1998年债务重组准则首次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的计量属性, 2001年准则中资产改为账面价值进行计量,而现行准则又恢复了公允价值计 ①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②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应用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4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量属性。债务重组准则从禁止到恢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公允价值是一种比较新的计量属性,它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公允价值的使用更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带来的舞弊行为不是公允价值本身的弊端,而是由于特殊环境下人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新准则中债务人转出的非现金资产或股权恢复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会计报表更加真实。
(二)有关债务重组利得的确认。1998年准则规定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2001年准则将债务重组利得修改为计入资本公积。但06年准则修订后规定债务重组利得恢复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现行准则的此项规定很可能和1998年准则一样,会影响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从而为企业利用债务重组交易操纵利润提供机会。本文将进一步从此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对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的动机进行分析,并对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相对可行的对策。
15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第一节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是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背景下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做出的,实施后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规范上市公司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使上市公司产生了严重的盈余管理问题,对该问题必须进行正确的认识。
一、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关联方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的行为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对债务人和债权人债务重组交易信息披露进行了明确规定,债务人必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债务重组的方式、债务重组利得总额、债务重组导致的资本增加额及相关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债权人必须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债务重组方式、债务重组损失总额、债权转为股份所导致的投资增加额、该投资占债务人股份总额的比例以及债务重组中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由债权转成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权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新准则强化了企业债务重组信息披露要求,增强了企业间债务重组的透明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关联企业间通过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的行为。如果企业与关联方通过暗箱操作以极低的成本清偿债务,该债务重组信息必须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必然引起相关利益者或公众的关注,外部监督的压力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关联企业间不合理的债务重组行为,从而使企业难以通过关联方交易达到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
(二)增强了上市公司的利润透明度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允许债务人和债权人将债务重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该损益通过营业外收支科目进行核算,在当期利润表中进行反映。现行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债务人必须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当期利润来源及构成情况,这些披露要求大大增强了企业利润透明度,使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上市公司利润信息,充分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能够综合企业的利润构成和企业债务重组状况进行判断,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利润透明度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监督企业的操纵利润行为,形成良好的金融秩序。
(三)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允许企业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意味着确认企业债务重组利得可以提高当期企业利润水平,这为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16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准则的这一变化将会导致大量上市公司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利得,从而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后文将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检验。
二、对现行债务重组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关系的正确认识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空间,这可能与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有关,随着会计准则的逐步完善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是会计准则的完善只是实现遏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一方面与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资本市场监管规则的不完善有关。如果会计准则完善的同时资本市场监管仍然存在漏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也得不到有效遏制。06年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已与国际准则趋同,但西方国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却没有我国普遍,这说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不仅是会计准则本身的问题,还有其他因素,对这一问题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会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单纯依靠会计准则的完善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现象。
第二节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 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的提出
如前所述,2006年,财政部修订了债务重组准则,允许企业将债务重组利得一次性计入营业外收入,并恢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一些企业会以盈余管理为动机而进行债务重组,通过债务重组调节利润,实现企业的盈余管理目的。而按照2001年准则的规定,债务重组利得不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资本公积,企业难以通过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的方式来操纵利润。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2001 年准则修订后至 2006 年准则再次修订前,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较弱,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与债务重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假设2: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实施后,企业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调节利润,盈余管理动机明显增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与债务重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再者,不同行业的企业外部环境也不同,影响着债务重组的可能性。由于现行准则规定企业债务重组中“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这一前提条件缺乏量化的标准,存在部分行业中的上市公司可能单纯出于盈余管理动机而利用准则进行债务重组。因此,本文大胆提出以下假设:
17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假设3: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动机存在着显著差异,一些行业债务重组行为受盈余管理动机及财务困境双重影响,而有的行业债务重组行为单纯出于盈余管理动机。
(二) 模型设计
本文将构建LOGIT模型,在控制了企业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企业规模和行业等因素后,分析盈余管理动机与债务重组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模型设计如下:
(三) 变量的选择及定义
通过该模型可以考察盈余管理动机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概率的影响。由于债务重组准则共进行了两次修订,而且2006年修订后的准则与1998年准则的规定基本相同,而2001年修改幅度较大,具体规定有很大不同,伴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企业盈余管理动机也可能发生了变化。因此,因此本文拟选择2004-2006年和2007-2011年两个时期进行研究。变量选择如下:
1.被解释变量
因变量Yt为虚拟变量,如果t年进行债务重组,则Yt=1,否则Yt=0。 2.解释变量
一般来说,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操控利润可能有三个直接目的:一是为了扭亏,二是为了避免业绩下滑,三是在经营状况不好时避免亏损。因此本文选取三个变量NK、YJ、BK分别代表上述三个动机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1)NK代表扭亏动机,如果样本公司能同时满足: 第一,t年净利润为正值且该年的营业利润为负值;第二,t年净利润为正值而 t -1年亏损,则NK= 1;否则,NK=0。在上年亏损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本年营业利润为负值而净利润却为正值,说明虽然本年度扭亏为盈,但是企业本年经营状况并没有实质性得到改善,企业只是依靠非经常性损益的作用来实现净利润为正的目的,而债务重组收益是企业非经常性损益的一部分。由此推断,企业很可能通过债务重组调节本年利润,从而达到扭转亏损的目的。该变量与债务重组概率呈正向相关关系,该动机越强,公司债务重组的可能性越大,预计系数符号为正。
(2)YJ代表避免业绩下滑动机,以资产报酬率的差额来进行判断,如果t年与t-1年资产报酬率的差额在0与0.01之间,YJ=1,否则YJ=0。在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
18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下,为避免业绩下滑,企业可能通过债务重组增加利润,从而保持一定的资产报酬率水平,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该变量与债务重组概率呈正向相关关系,该动机越强,公司债务重组的可能性越大。预计系数符号为正。
(3)BK代表避免亏损动机,如果t-1年盈利,t年净资产收益率在0与0.01之间,BK=1,否则BK=0,如果企业经营状况欠佳,甚至出现经营性亏损,为避免亏损,实现持续性盈利,企业可能利用债务重组增加利润。该变量与债务重组概率呈正向相关关系,该动机越强,公司债务重组的可能性越大。
(4)D为虚拟变量,代表时期差异,如果债务重组发生于2007年以前取值为0,发生于2007年及以后,则取值为1。
3.控制变量
(1)LEV 代表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反映企业一定时点上的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企业经营者在看到负债的抵税作用和财务杠杆作用,筹资成本相对较低等好处的同时,更应该看到负债所带来的可能的财务风险。不仅如此,过高的资产负债率还将动摇投资者对经营者的信任。当资产负债率高于100%时,说明企业已经资不抵债,已到濒临破产的边缘。企业进行债务重组一般是由于债务人过度举债而导致了财务危机。企业债务重组行为一般与债务人财务状况的恶化密切相关,资产负债率与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概率呈正相关关系,预计符号为正。该指标越高,债务重组的可能性越大。
(2)TNRA代表总资产周转率,它表示企业的总资产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周转的次数,反映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该指标是营运能力指标,可以综合评价企业所有资产经营质量与应用效率。一般来说,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资产周转速度越快,资产变现的能力越强,其结果将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强。该指标与债务重组概率呈负向相关关系,总资产周转率越高,企业债务重组的可能性越小,反之则越大。预计系数符号为负。
(3)BRR代表营业收入增长率,是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额与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值,该指标通常用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等。该指标以0为分割点,如果该指标大于0,表明企业的营业收入与上期相比增加了,指标的值越大则预示着企业的发展前景越好,此时,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会减少;反之,如果该指标小于0,说明企业可能存在产品或服务不适应市场需求、质次价高等方面问题,市场份额面临萎缩。可能导致企业的利润增长缓慢甚至为亏损状态,企业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改善,企业可能会陷入财务困境。该指标是企业成长性和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该指标值越高则表明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发展能力越强,债务重组的可能性越小,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与债务重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预计符号为负。
19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SIZE代表企业规模,用上市公司t-1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发生债务重组的可能性越小,企业规模与债务重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
(5)IND代表行业,不同行业的企业外部环境也不同,影响着债务重组的可能性,因此本模型选取行业(IND)作为控制变量。
上述变量的简要解释见表3-1:
表3-1 模型变量名称及定义 变量类型 被解释变量 变量名称 债务重组(Yt) 变量定义 如果t年进行债务重组为Yt=1,否则Yt=0 如果能同时满足: 第一,t年净利润扭亏动机(NK) 为正值且该年的营业利润为负值;第二,t年净利润为正值而t-1年亏损,则NK= 1;否则,NK=0。 解释变量 避免业绩下滑动机(YJ) 如果t年与t-1年资产报酬率变动在0与0.01之间,YJ=1,否则YJ=0 如果t-1年盈利并且t年净资产收益率在0与0.01之间,BK=1,否则BK=0 债务重组发生于2007年以前取值为0,发生于2007年及以后则取值为1 t-1年末负债总额/ t-1年末资产总额 避亏动机(BK) 时期差异D 资产负债率(LEV) 总资产周转率(TNRA) t-1年营业收入/t-1年平均资产总额 控制变量 营业收入增长率(BRR) t年营业收入/t-1年营业收入-1 规模(SIZE) 行业(IND) t-1年末资产总额取自然对数 采用虚拟变量处理,是该行业为1,其它行业为0
(四)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该模型以2004-2011年间我国深沪两市所有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2004-2006年、2007-2011年两个时期进行考察和研究。鉴于金融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和一些样本公司的数据不全,将其从样本中剔除。整理后,2004-2011年,样本公司数量及债务重组公司数量分别为1064(93)、1085(86)、1089(90)、1283(217)、1284(199)、1285
20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203)、1286(173)、1286(147)个(括号内为债务重组公司数量)。所有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并与锐思等数据库进行了核对。
从样本数据来看,2004-2006债务重组公司不足10%且变化不大,平均每年达到90个,2007-2011年,债务重组公司数量平均达到188个,相对前期增长了一倍左右,占样本公司比重平均达到15%左右(2007-2011样本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情况见表3-2),债务重组公司数量变化显著,一方面可能是这些企业确实陷入了财务困境,另一方面则可能是2006年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实施后企业盈余管理动机加强。后文将就第二点可能进行检验。
表3-2 2007-2011样本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情况 样本公司 债务重组公司 非债务重组公司 2004 1064 93 (9%) 9712005 1085 86 (8%) 9992006 1089 90 2007 1283 2172008 1284 199 (15%) 1063 (85%) 2009 1285 203 (16%) 1082 (84%) 2010 1286 173 (13%) 1113 (87%) 2011 1286 147 (11%) 1139 (89%) (8%) (17%) 9991066 (83%) (91%) (92%) (92%)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从总体上对相关变量的数据特征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本文分两个时期对因变量和各解释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3-3),从全部样本公司数据特征来看,因变量Y在2007-2011年的均值明显高于2004-2006年的均值,说明债务重组公司的比重明显提高。而同时2007-2011样本公司的财务状况总体上好于前一时期。在同一时期内,无论是06年债务重组准则实施以前还是以后,非债务重组公司的财务状况都好于债务重组公司财务状况,说明财务状况恶化可能是影响公司债务重组行为的重要因素。但是在2004-2006年间,债务重组公司与非债务重组公司财务指标无论是均值还是方差差距较大,财务状况差异明显。而2007-2011期间,非债务重组公司财务状况虽然好于债务重组公司,但是差距与前一时期相比较小,债务重组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值仅比非债务重组公司高0.05左右,资产周转率均值则相同。这说明01年债务重组准与06年债务重组准则实施相比,财务困境因素在债务重组因素中所占权重可能更高。从盈余管理动机变量来看,2004-2006年间除避免业绩下滑动机数据特征基本相同外,债务重组公司扭
21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亏动机和避亏动机变量均值和标准差均高于非债务重组公司,2007-2011期间,除避亏动机数据特征基本相同外,债务重组公司扭亏动机和避免业绩下滑动机均值和标准差均高于非债务重组公司。但是与前一时期相比,2007-2011年间债务重组与非债务重组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变量均值差异较大,债务重组公司扭亏动机均值为0.129,而非债务重组公司扭亏动机均值只有0.061,高出一倍之多。2004-2006期间债务重组公司扭亏动机均值仅比非债务重组公司扭亏动机均值高0.03。债务重组公司相对于非债务重组公司避免业绩下滑动机均值差异也表现出相同的特征,2004-2006期间,债务重组公司避免业绩下滑动机扭亏动机均值与非债务重组公司业绩下滑动机均值基本相同,而2007-2011期间,债务重组公司避免业绩下滑动机均值比非债务重组公司避免业绩下滑动机均值高出0.04左右。从债务重组公司两个时期对比情况来看,扭亏动机均值及标准差和避免业绩下滑动机均值及标准差没有显著差异,但是2007-2011期间债务重组公司的财务状况却明显好于前一个时期,债务重组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及营业收入增长率均高于前一时期,而资产负债率低于前一时期。
综上所述,债务重组公司与非债务重组公司差异从前后两个时期对比看,在财务状况差异与盈余管理动机差异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06年年债务重组准则实施以后,债务重组公司财务状况与非债务重组公司财务状况差异较小,而同时盈余管理动机变量均值差异却较大,从债务重组公司两个时期对比来看,财务状况变好的同时,盈余管理动机并没有减弱,综合因变量、财务状况及盈余管理动机的描述性统计特征,我们似乎可以初步推测,06年修订后的准则实施以后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行为可能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动机。
表3-3 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 Y NK YJ BK LEV TNRA BRR SIZE 2004-2006 全部样本公司 0.080 债务重组公司 非债务重组公司 全部样本公司 标准差 均值 0.000 0.000 标准差 均值 0.000 0.146 标准差 均值 0.272 1.000 2007-2011 债务重组公司 非债务重组公司 标准差 均值 0.000 0.000 标准差 0.000 标准差 均值 0.353 1.000 变量 均值 0.093 0.290 0.126 0.333 0.090 0.286 0.071 0.257 0.129 0.335 0.061 0.240 0.168 0.374 0.164 0.371 0.169 0.375 0.141 0.348 0.178 0.383 0.134 0.341 0.075 0.263 0.081 0.273 0.074 0.262 0.040 0.195 0.035 0.184 0.040 0.197 0.559 0.568 0.645 0.575 0.551 0.567 0.507 0.185 0.556 0.171 0.498 0.186 0.667 0.578 0.617 0.448 0.671 0.587 0.774 0.647 0.774 0.679 0.774 0.641 0.504 8.007 0.270 1.984 0.524 8.326 0.960 47.301 0.340 1.923 1.066 51.184 9.224 0.453 9.146 0.447 9.231 0.453 9.399 0.512 9.345 0.488 9.409 0.515 (二)债务重组公司行业统计
从债务重组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2004-2011年债务重组公司分布行业较为广泛,农林、采掘、制造、电力煤气及水、建筑、交通运输、信息技术、批发零售、房地产、
22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社会服务等各行业债务重组行为均有发生,且发生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全部债务重组公司的74%,其余债务重组的公司分散在其他各个行业,但是每个行业的重组公司比重不足5%,且行业差别很大(债务重组公司的行业分布详见图3-1)。
图3-1 债务重组公司的行业分布
(三)回归结果分析
从2004-2011年LOGIT的回归结果来看(见表3-4),在控制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企业规模和行业等变量后,解释变量中,扭亏动机与虚拟变量D的交互项(D*NK)在1%显著水平上与债务重组概率相关,并且系数为正,结果表明2007年以后扭亏动机确实存在,扭亏动机越强,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可能性越高。避免业绩下滑动机与虚拟变量D的交互项(D*YJ)在1%显著水平上与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概率相关且系数为正,说明2007年以后避免业绩下滑动机确实存在并且与债务重组概率呈显著正向相关关系。避亏动机与虚拟变量D的交互项(D*BK)缺乏显著性,说明2007年以后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行为中避亏动机不强。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LEV)与债务重组概率在1%的显著水平上正向关,与预期相符,总资产周转率(TNRA)在10%水平上与债务重组概率负相关,与预期相符。资产负债率(LEV)和总资产周转率(TNRA)财务指
23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标的显著性特征说明财务状况恶化是企业债务重组的重要原因。营业收入增长率(BRR)和企业规模(SIZE)与债务重组概率负相关,但显著性不高。回归结果总体上反映出2007年前后盈余管理动机存在差异且2007年以后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企业进行债务重组一部分原因与财务状况恶化有关,另一部分原因则是由于盈余管理动机的存在。因此,假设2通过了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2007年前后企业债务重组盈余管理动机的差异,本文去除虚拟变量D将三个盈余管理动机变量NK、YJ、BK作为独立变量对2007年以前(2004-2006年)样本进行回归验证。结果表明(见表3-5)扭亏动机(NK)、避免业绩下滑动机(YJ)及避免亏损动机(BK)均不显著,对2004-2006年期间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行为没有解释力。说明2004-2006年间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行为中这三种盈余管理动机较弱甚至没有。资产负债率(LEV)在1%的显著水平上与债务重组概率正相关,总资产周转率(TNRA)在5%的显著水平上与债务重组概率负相关,营业收入增长率、企业规模均与债务重组概率负相关,但显著性水平不高。回归结果总体反映出,2004年到2006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行为中盈余管理动机较弱,盈余管理动机与债务重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其债务重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财务状况决定的,从而验证了假设1。
表3-4 2004-2011年logit回归结果 y D*NK D*YJ D*BK LEV TNRA SIZE BRR IND1 IND2 IND3 IND4 IND5 IND6 IND7 IND8 IND9 IND10 IND11 _cons Coef. 0.949 0.612 0.091 0.310 -0.105 -0.064 -0.002 0.174 0.840 0.795 0.147 0.536 -1.427 0.188 0.230 -0.852 -0.537 0.641 Std. Err. 0.114053 0.094265 0.192787 0.080734 0.061056 0.067417 0.008904 0.273311 0.268426 0.157653 0.231461 0.253614 0.390326 0.210881 0.213325 0.287118 0.314528 0.392702 z 8.32 6.5 0.47 3.85 -1.73 -0.95 -0.24 0.64 3.13 5.04 0.64 2.11 -3.66 0.89 1.08 -2.97 -1.71 1.63 -3.29 P>z 0.000 0.000 0.637 0.000 0.084 0.343 0.813 0.525 0.002 0.000 0.525 0.035 0.000 0.373 0.281 0.003 0.088 0.103 0.001 [95% Conf. 0.7252234 0.4277095 -0.286828 0.1522595 -0.225001 -0.196006 -0.019557 -0.361976 0.3137335 0.4860094 -0.306449 0.0389337 -2.192045 -0.22557 -0.187892 -1.414612 -1.153002 -0.128754 -3.351087 Interval] 1.172302 0.7972197 0.4688807 0.4687289 0.014333 0.0682645 0.0153459 0.709383 1.365944 1.103998 0.6008616 1.033082 -0.6619944 0.601066 0.6483278 -0.2891313 0.0799244 1.41061 -0.8509429 -2.101 0.637804
24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表3-5 2007年以前(2004-2006年)样本logit回归结果 y NK YJ BK LEV TNRA SIZE BRR *IND2 IND3 IND4 IND5 IND6 IND7 IND8 IND9 IND10 _cons Coef. 0.180 0.046 0.092 1.106 -0.433 -0.205 -0.006 1.974 1.424 0.311 0.709 -1.286 0.263 0.888 0.057 -1.041 -1.987 Std. Err. 0.226429 0.181923 0.251803 0.388499 0.174216 0.169743 0.019455 0.579363 0.370026 0.589289 0.63089 1.070862 0.528999 0.476106 0.583638 1.069751 1.566232 z 0.8 0.25 0.37 2.85 -2.48 -1.21 -0.29 3.41 3.85 0.53 1.12 -1.2 0.5 1.86 0.1 -0.97 -1.27 P>z 0.426 0.802 0.714 0.004 0.013 0.227 0.770 0.001 0.000 0.598 0.261 0.230 0.619 0.062 0.922 0.331 [95% Conf. Interval] -0.263478 0.6241059 -0.310946 0.4021803 -0.401333 0.5857153 0.3445946 1.867482 -0.774302 -0.0913858 -0.537672 0.1277093 -0.043813 0.0324476 0.8386311 3.109694 0.6989923 2.149466 -0.843885 1.466086 -0.527812 1.945231 -3.384531 0.8131699 -0.773512 1.300126 -0.04544 1.820861 -1.087125 1.200695 -3.137604 1.055742 1.082661 0.205 -5.056857 *2004-2006年间的样本中仅有10个行业有债务重组行为。
为进一步分析现行准则下企业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动机是否存在行业差异,本文选择占全部重组公司比重较大的制造业(74%)、批发零售行业(5%)、信息技术(4%)与电力煤气及水(3%)样本进行LOGIT回归并进行比较,以便考察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盈余管理动机的行业特征,分析各行业债务重组中的盈余动机是否存在显著差别。从行业LOGIT回归结果来看(见表3-6),制造业债务重组中扭亏动机及避免业绩下滑动机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与债务重组概率正相关,财务指标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系数也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现行准则下制造业进行债务重组一方面是由于陷入了财务困境,另一方受盈余管理动机的驱使。电力煤气及水行业,批发零售行业扭亏动机与避免业绩下滑动机均与债务重组概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同时反映企业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尤其资产负债率的显著性不高,说明这两个行业盈余管理动机较强,企业进行债务重组主要是出于盈余管理的目的。信息技术行业扭亏动机在1%的显著水平上与债务重组概率正相关,但避免业绩下滑动机系数不显著,财务指标资产负债率(LEV)和总资产周转率(TNRA)系数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资产负债率(LEV)与债务重组概率正相关,总资产周转率(TNRA)则负相关,说明该行业债务重组行为除受财务状况影响外,还存在扭亏动机。
25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各行业债务重组动机存在着显著差异,一些行业债务重组行为受盈余管理动机及财务状况双重影响,如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即是如此,而某些行业债务重组行为与财务状况几乎无关,企业债务重组行为可能单纯出于盈余管理动机,如批发零售与电力及煤炭行业的债务重组行为具有这种特征。盈余管理动机中扭亏动机在各行业普遍存在,而避免业绩下滑动机则因行业而异,从而验证了假设3。
表3-6 部分行业logit回归结果 D*NK D*YJ LEV TNRA SIZE
制造业(74%) 系数 0.774 0.417 0.215 ************电力煤气水(3%) 信息技术(4%) 系数 ******批发零售(5%) 系数 ******Z值 5.81 3.7 2.68 0.37 Z值 系数 1.385 0.754 0.948 ********Z值 2.7 1.55 3.02 1.34 Z值 1.886 3.19 4.707 5.82 -1.239 -1.14 -0.764 -1.76 *1.965 3.06 2.362 5.43 0.401 0.200 -0.498 **1.43 2.04 -1.2 -0.375 -4.24 0.030 -0.190 -0.22 -0.793 -2.16 0.358 *、**、***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三、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2004-2011年间样本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债务重组概率的相关关系研究,验证会计准则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问题。鉴于企业进行债务重组除了盈余管理动机之外,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因此,本文将导致财务困境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从表3-4的回归结果中我们可知,样本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债务重组概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07年以后的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有可能受盈余管理动机的驱使。而从表3-5的回归结果发现,样本公司2004-2006 年的盈余管理动机与债务重组概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企业债务重组行为中盈余管理动机较弱,上市公司进行债务重组的目的更可能是为了走出财务困境。
从表3-6回归结果可知,各行业债务重组动机存在着显著差异,盈余管理动机中扭亏动机在各行业普遍存在,而避免业绩下滑动机则因行业而异。一些行业债务重组行为受盈余管理动机及财务状况双重影响,而有的行业债务重组行为单纯出于盈余管理动机。现行准则虽然规定“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是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但是对于如何界定“财务困难”,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中均缺乏量化标准,这使上市公司假借重组,假借“财务困难”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也使得债务重组准则在实际应用中被滥用。
研究结果发现,现行准则下债务重组中盈余管理动机明显,但是同样的规定在美国却没有出现如此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可见,并不是会计准则的变更导致了盈余管理,
26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实际上准则的出台是为了规范企业行为,规避盈余管理。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证券监管规定不科学、证券监管不到位、中介机构缺乏独立性、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综合因素导致了上市公司能有机会利用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债务重组准则只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成为了盈余管理的工具。
从企业在债务重组准则变更后的不同行动可以看出,伴随准则的制定与修订,企业进行着不同的会计选择,间接地参与了准则的制定并促进准则的修订和完善。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债务重组中账面重组比例较大,盈余管理问题严重
通过本文前面的实证检验我们不难发现,利用准则的漏洞进行盈余管理是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具体体现在:第一,大量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仅仅体现在账面上,而未进行实质性重组。重组利得不是通过注入优质资产或依靠内部资源的重新整合而使资产质量提高来持续获得,而是通过调整非经营性收益项目来实现。第二,重组中关联交易严重,政府行为有时候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债务重组中往往出现债务企业与关联企业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情愿的情形。通过研究发现,一些金额较大、与上市公司生死攸关的债务重组很多都是控股股东促成,如果控股股东财力不济帮不上忙,则是相关关联企业促成债务重组。一般都是关联方通过溢价方式受让上市公司的资产,变相地将利润注入上市公司。而政府部门通过财政补贴、所得税返还等多种形式,增加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第三,重组中ST公司仍是重要组成部分。以2010年和2011年沪市A股中的ST公司为例,2010年ST公司合计91家,其中依靠非经常性损益扭亏的有44家。占ST 类公司的比例达48%。2011年ST公司合计82家,其中依靠非经常性损益扭亏的有30家。占ST 类公司的比例达37%。这就意味着,部分ST公司在经常性损益难以实现盈利的情况下,通过调节非经常性损益来实现盈利,以美化财务报表,并达到避免被暂停上市和保护上市公司壳资源等目的。
上市公司出现如此严重的账面重组,盈余管理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存在漏洞,使得准则本身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粉饰报表,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现行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将债务重组的利得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计入资本公积,也就是将债务重组的影响由直接影响资产负债表转为直接影响利润表。于是部分企业通过以债务重组的方式将巨额的债务重组利得一次性计入了营业外收入来增加当期润,进而达到扭亏为盈,避免业绩下滑,顺利摘星等目的。这其实是一种账面重组行为,企业并未从根本上摆脱财务困境,相反的,重组中的债务方由于债务重
27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组增加了利润反而要支付一定的所得税,进而增加了现金流出,势必加大了其财务困难。同时,现行准则下重组资产或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也为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便利。最后,关于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欠科学也使得部分上市公司假借债务重组之名,行利润操纵之实。“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和“债权人作出让步”是债务重组必须同时满足的两个条件。这些规定本身是合理的,但是关于“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如何界定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了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
其二,市场监管力度不够,证券市场监管规则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也是其深层次原因。债务重组中盈余管理动机的存在主要在于重组公司作为“经济人”,其行为目标具有逐利性特点。重组公司为了规避证券市场监管监管规定,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其最直接的诱因。而上市公司重视报表的美观,这与我国监管机构以会计指标进行的证券市场监管有关。这些会计指标很多是以未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为基础的,这就倒致了那些屡亏、重亏和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证券监管规定的指标要求,千方百计利用债务重组等各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避免退市、配股、避免业绩下滑等目的。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只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成为了盈余管理工具。所以,仅仅试图通过准则本身的完善来减少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是远远不够的,应从完善证券市场监管规则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其三,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债务重组业务中关于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债务重组中债务人是否发生财务困难的判断,这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规避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现象也依赖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债务重组信息披露详细程度、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也是会计人员具体来操作。同样,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如果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则会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所以,会计人员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财务困难很难界定,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不明确
“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是现行准则规定进行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同时,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应用指南中进一步对“财务困难”作了说明,即“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是指因债务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经营陷入困境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其无法或者没有能力按原定条件偿还债务①”。可见,对于 “财务困难”的界定准则不是很具体。应用指南中虽有涉及但也不够具体和准确。有的关联企业打着“财务困难”的幌子互相勾结进行所谓的债务重组,进行不法交易;而有的上市公司则以“财务困难”为借口,行操纵利润之实,达到扭亏为盈目的;还有的*ST企业以“财务困难”为由进行债务重组达到顺利摘星的目的等,这使得债务重组准则在实际应用中被滥用。 ①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应用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8
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
同时,企业进行债务重组的初衷之一是通过债务重组使得债务人的债务负担减轻,能从财务困境中走出来,从而有喘息和重整的机会。也就是意味着并不是所有债务人都可以采用债务重组,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应是由某些受自身内外部不利因素影响而暂时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具有持续经营的能力,且企业的行业发展前景较好。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如果限定合理,我们在会计实务中就不会被滥用,利润操纵现象则会得到缓解。同时债务重组中的债务人由于卸掉了债务包袱,这将大大提高企业净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三、债务重组中的公允价值可能不“公允”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与国际接规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恢复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会计信息更为相关和真实。但由于我国市场机制运行还不是很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资本市场还不是很完善,在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公允价值往往难以真正取得。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多采用估值计技来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这将极大的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势必造成公允价值不公允的现象。当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被滥用,就很可能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比如,有的企业借助关联方关系进行交易,滥用公允价值来任意调节利润,粉饰财务报表。 还有的企业人为高估或低估所持有资产的价值,以少量资产抵偿大量债务,操纵企业利润。
造成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不“公允”的原因,除了我国市场机制运行不太规范,相关法律制度还不是很健全,资本市场不完善这些客观因素之外,更多的还与企业、中介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有关。在我国,大部分非现金资产均无活跃的交易市场,因而公允价值的确定相对困难。很多情况下企业需要聘请中介机构来做专业判断,进而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在现实的利益诱惑下,许多评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掺杂了太多的主观因素,导致了公允价值不公允的现象屡见不鲜。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随意调节利润,以达到其不法目的,而且屡试不爽。当然,公允价值具体操作指南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如果进一步制定有关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更具体明确,将会有力的降低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和主观性,极大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有关债务重组的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规范性不强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规定企业要披露债务重组方式、债务重组利得总额以及公允价值确认的方法和依据等信息,并要求上市公司以报表附注的形式进行披露。而现实情况是,部分上市公司将债务重组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直接披露,也有的分散在报表和附注中进行披露。笔者认为关于债务重组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高,详细程度和规范化不够。比如:
29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008年上交所上市公司中,披露发生债务重组的有151家,其中确认债务重组净收益的有101家。在101家确认债务重组净收益的公司中,披露债务重组方式的有93家,比例达92%,101家上市公司均披露了债务重组收益总额,披露状况良好。在债务人深陷财务困境之时,通过债务重组收益的披露可以传递给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积极的信息。但是在这101家公司中披露债务重组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和重组细节的只有62家公司,披露比例仅为61%。通过查阅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相关信息我们发现,有些涉及债务重组的重要和关键性信息披露相对简略。这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有可能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同时,我国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关联交易的披露过于简单,而且很大程度上只注重形式上的披露,而不注重其交易的经济实质、交易的原因、背景以及对生产经营状况和业绩的影响。同时有关债务重组中涉及的公允价值如何取得,确认的具体方法和依据应详细作出披露,以更好的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造成债务重组的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规范性不强的现状,除了现行会计准则不够完善的因素以外,企业的刻意隐瞒和简化和相关证券监管不到位也是其重要原因。
30
万方数据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本身改进的思考
一、债务重组利得应分期计入当期损益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将重组利得一次性计入营业外收入,这将使当期的账面利润发生显著变化,从而也加重了债务人的税务负担,并且为企业的会计寻租提供了便利。本人认为,债务重组利得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在会计处理上不具有合理性。首先,将债务重组利得一次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权责发生制这一原则。债务重组之所以发生,是为了债务人尽快摆脱财务困境,经过债务重组恢复到正常的经营状态,债务人从债务重组中所受益处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应该按其受益期间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分摊。其次,债务重组利得一次计入当期损益,将导致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失调,也不符合资本保全的理念。由于债务重组利得被列入营业外收入在增加当期利润同时进而相应加大了企业当期的所得税费用,不仅这项利得在当期没有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相反债务重组导致的现金流出抵消了其带来的好处,可能造成短期内企业资金再度紧张,债务重组利得数额越大则这一问题更为严重,从而违背了债务重组的初衷。因此,笔者认为,债务人在重组当期将债务重组利得先列入递延收益则更显合理。具体进行账务处理时通过设置“递延收益——债务重组损益”科目进行核算,将债务重组损益时先暂时计入该科目,再根据债务重组的受益期间分期进行摊销,摊销时,企业再由“递延收益——债务重组损益”科目转入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这样总体来说更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将重组利得分期计入当期损益的做法使得债务重组对损益的影响小了,这对遏制企业债务重组中的盈余操纵行为有积极作用。
二、制定关于财务困难的判定标准,明确债务重组的对象和范围
关于财务困难如何判定,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并未有明确规定。为了防止债务重组准则的滥用,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财务困难”这一标准进行明确的界定,可以考虑制定一组重要而明确的财务指标,同时由具有权威性和独立性的中介机构来进行综合评价并最终界定,以便于对 “财务困难”做出进一步量化,使其更明确和具体,更具有可行性。债务重组的直接目的是帮助债务人摆脱财务困境,同时最大限度地使债权人的损失降至最低,而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是其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债务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这一点作为债务重组的限定条件,同时,应聘请独立
31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的改进建议
第三方对债务人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行业发展前景如何等信息进行评估,应在报表附注中增加披露债务人持续经营能力评估证明,防止债务重组准则滥用的现象发生。
三、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本文认为,债务重组准则还应规定披露债务重组关系,如果重组双方为关联方关系应特别指出。不但要披露债务重组损益的总金额,还应披露该金额占净利润的比例,以该比例的大小来判断债务人是否真正地陷入了财务困境。除此以外,还要披露债务重组的所得税影响额,披露债务重组产生的每股现金流量以及净资产收益率, 突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指标等重要财务指标,披露这些信息,不仅有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也使得债务重组双方更加谨慎。同时,应在报表附注中增加披露由独立的第三方提供的关于债务人持续经营能力评估证明,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进而从源头上确保债务重组这一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
四、 制定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应用指南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中重组资产恢复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但有关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和途径、如何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等细节方面并没有具体的规定,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在市场体制不完善、价格市场不健全和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很难保证。本文认为应制定公允价值具体应用指南,一方面可以对如何取得公允价值作出指导,同时使得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的公允性评价更容易,另一方面,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和应用有更实际的指导作用。比如:当采用现值估值来确定公允价值时,关于未来现金流量怎么确定以及折现率的如何选择等规定应具体在指南中体现。
第二节 企业债务重组中应注意事项
一、组建专业化的运作团队
进行债务重组的企业应组建专业化的运作团队,以保证债务重组的顺利实施。企业可以从内部选拔优秀的人才组建团队,如果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人员素质需要提高,可以从外部引进专业的重组顾问,在借鉴和学习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同时,对企业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诊断和分析,选取适当的重组方式,设计合理的重组方案,保证债务重组的顺利进行。
32
万方数据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健全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切实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只有建立完善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全面、科学、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业绩,但现行的绩效考核指标多局限于与利润相关的财务指标。而企业管理层的利益与企业业绩息息相关,所以管理层往往会通过利润操纵来进行盈余管理,提高绩效考核指标,以达到增加自身收益的目的。为防止这种现象,一方面,企业应考虑设置一些预警指标,用来衡量其盈余管理的程度。例如可设置“债务重组利得百分比”指标,即债务重组利得占利润总额的百分比,用于反映企业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程度。另一方面,企业应考虑制定更多不与利润挂钩的指标,设立一些与改善经营业绩相挂钩的指标,将所有指标综合起来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这样管理者不会一味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有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目前,虽然不少上市公司按规定建立了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了披露,但是总体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还处于较低水平,且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普遍流于形式。很多公司由于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进而造成大量资产流失、会计造假行为严重、经营业绩下降甚至破产倒闭。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第一,应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公司内部控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评价。如果企业内部环境不好,应从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进行内部环境的建设。第二,应明确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职责。董事会在公司内部控制中应处于核心地位,对内部控制建设起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公司应当明确由董事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承担最终责任。董事应当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具体实施情况的相关指导和监督。由监事会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行为进行监督。高级管理人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和领导公司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负责向各部门负责人分配具体的内部控制措施及程序。第三,注重风险评估,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必须牢牢把握内部控制建设的方向,注重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原则。对于非重大风险的内部控制可以适当简化。而对于重大风险的内部控制则需要认真从制度、各流程和环节上加强建设。第四,加强信息沟通,增强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完善的内部控制要求公司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和各管理层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同时,公司领导和员工的内控意识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公司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宣传与企业内部控制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重大作用,争取公司员工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做到公司员工全面、全程积极参与,齐心协力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第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企业可以设立一个下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情
33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的改进建议
况进行自我监督和评价。同时,由监事会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行为进行监督。债务重组企业通过自身内部控制的不断加强,将有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狠抓企业内部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在我国,债务重组的长期效应之所以难以发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重组企业只做到了“账面重组”,而未能从根本上做到在减轻债务负担的基础上励精图治,未能从转变经营理念,完善管理体制,调整产品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等方面真正实现自身的“造血”功能。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最终的目的应提升到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高度上来。对于企业来说,应加强内部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这是解决债务困难的根本对策。企业只有苦练 “内功” ,才能真正强大。债务人不是一味的靠债权人“输血” ,而是通过自己“造血”让自己生存和发展 ,发挥债务重组长期的财务效应,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债务重组应以实现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重组方式应该更加多样化
企业运用现行债务重组准则和证券监管规则的漏洞操纵利润是一种短期行为。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债务重组的做法,更多的采用债务减免的其他方式,以达到债务重组准则制定的初衷。
第三节 完善监管机构监管措施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规定
(一)改进现有的证券市场监管指标
根据我国上交所和深交所2013年最新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如果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连续为负值或者被追溯重述后连续为负值,则对其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股票,其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如果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审计结果表明净利润为正则可以申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若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值,则暂停其股票上市。如果股票被暂停上市后,能满足“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均为正值”,
34
万方数据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则可以恢复上市资格,否则,将终止上市。根据《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股份(增发)的条件和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必备条件之一是“至今连续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以低者为计算依据”。由以可见,有关上市公司恢复上市、终止上市、实现股权再融资和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规定均考虑了“非经常性损益”这一因素,因而证监会能较为有效地阻止上市公司利利用非经常性收益进行盈余管理,获得股权再融资或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资格,实现恢复上市,避免终止上市。 但上市公司仍可以通过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调节利润,进而避免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有利于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和避免暂停上市。由此可见,修订后有关ST公司的摘帽要求相对放宽了,2013年以前,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作为ST 公司“摘帽”的条件之一,而从去年开始非经常性损益带来的扭亏也可以摘帽,不再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作为摘帽的卡壳条件。若针对上市公司摘星摘帽考虑“非经常性损益”这一因素,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均为正值作为约束条件,这可以避免大量的ST和*ST 公司在年末集中进行债务重组的现象,进而减少这些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
改革以会计指标进行的证券市场监管,可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应设计一套完整的监管指标体系,避免了单一会计指指标的易操纵性,增加了上市公司利用监管指标进行盈余管理的难度。第二,与利润相关的监管指标最好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作为依据,从而可以彻底阻止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利润操纵。第三,进一步提高借壳上市的标准和条件,可规定借壳上市的公司一律以首次发行新股的标准进行审核,增加垃圾公司重组难度,加快其退市步伐。当然,这样一种更为严格的行政管制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权力寻租,而使监管者可能忽视市场的作用。因此,从长远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严重的盈余管理问题,必须进一步建立市场化的证券市场监管机制。
(二)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信息披露制度,特别是规范关联方交易的披露。 投资者往往是通过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会计相关信息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以预测企业的未来发展,并做出决策。而多数上市公司对投资者报喜不报忧,以至于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而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同样,对于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信息,也缺乏有效及时的披露。为此,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披露过于简单,而且很大程度上只注重形式上的披露,而不注重其交易的经济实质,交易的原因,背景以及对生产经营状况和业绩的影响。因此,应进一步规范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制度。应加强关联交易经济实质的披露,对有重大影响的关联交易应披露其缘由、合理性以及对交易双方生产经营状况和业绩的影响程度,从而引起投资者的注意。除此以外,对于没按要求进行关联交易披露的上市公司应予以严惩,并切实加强对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披露的审计力度。
35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的改进建议
二、证券监管部门及其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债务重组的监督和管理
证券监管部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部门以及审计部门要加大对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力度,警惕以虚假重组转移债务的行为。同时,监管部门还应密切关注债务重组结束后重组双方的发展动态,以充分识别债务重组行为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和真实性。同时,应加强对债务重组的信息披露工作的监督。证券监管部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部门还应特别关注上市公司是否有运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等方式进行虚假债务重组,尤其是要警惕 ST 类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来操纵利润。在新的监管机制下,将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监管部门也会将其监管资源进一步配置到优势企业。
第四节 完善资本市场相关配套措施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与债务重组相关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首先,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在进一步完善现行会计准则基础之上,应建立健全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上市公司债务重组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其次,应积极推进行业间的管理体制改革。在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既是行业行政管理参与者,又是行业行政管理的执行者,同时又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这种现状容易造成资源的条块分割,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严重阻碍了跨行业,跨地区的债务重组的实施。为此,应该加快行业间的管理体制改革,使我国行业间的管理体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管理。最后,应该建立和完善企业债务重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企业的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努力为债务重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改进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等。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从而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确保我国社会经济良性运转。
二、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作用,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首先,充分发挥资产评估机构的作用。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当资产有活跃市场,则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当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以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交易市场,则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而在我国,多数的非现金资产均无活跃的交易市场,因而公允价值的确定相对困难。这时,上市公司一般会
36
万方数据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聘请资产评估机构来做专业判断,进而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在现实的利益诱惑下,许多评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掺杂了太多的主观因素,导致了公允价值不公允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也为上市公司随意调节利润,美化报表提供了机会。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才能有效防止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其次,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鉴证作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注意把握债务重组这一特殊业务的审计风险;严格审查债务重组事项的真实性和会计处理的正确性;审查债务重组的披露是否恰当和充分。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审计要求谨慎确定债务重组是否具备商业实质,是否存表面看是非关联交易而实际是关联交易的现象,尤其应重视债务重组中有关公允价值的审查,因为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债务人和债权人双方的利益,公允价值如果不公允,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动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对债务重组的合规性进行全面审查,不仅要审查债务重组双方是否按准则要求进行账务处理,还应审查债务重组的经济实质,信息披露是否充分以及公允价值确定是否客观公正等等。通过严格的审计程序有效防止债务重组中严重的利润操纵问题,以保证债务重组业务健康有序的进行。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会计环境也日益复杂,由于会计处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会计准则的具体实施要求会计人员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比如在债务重组业务中关于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债务重组中债务人是否发生财务困难的判断,这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要求会计人员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职业判断与会计人员的道德因素息息相关,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可能保证会计信息符合质量要求。同样,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如果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则会直接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为此,应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结合素质。具体而言,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始终坚持诚实守信原则,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工作准则。会计人员应本着诚实守信的原则,做到爱岗敬业,廉洁自律,依法办事,保证会计工作客观公正。第二,优化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会计人员仅仅具备本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人员还应熟悉与会计相关的法律、金融、财政、税务、国际贸易等各方面的知识。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接轨步伐的加快,会计人员还应了解和学习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处理方法。第三,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新的会计知识,学习现代化的会计处理软件,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不仅要熟悉本公
37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的改进建议
司经营状况,也要熟悉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有关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万方数据38
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 束 语
总而言之,债务重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于缓解债务人负债压力,保障债权人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整合经济资源等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债务重组,债务人在短期内避免了由于负债而破产,从过渡负债中可以得到重整的机会,债权人利益也可得到保障,从而最大程度的兼顾了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进步。
现行债务重组准则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趋同于国际会计惯例。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改进。需要从改进和丰富现行债务重组准则,进一步加强监管机构监管力度,完善资本市场相关配套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各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同时,企业应在债务重组活动中组建专业化的运作团队,并健全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企业内部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9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肖凌.浅谈债务重组准则的特色[J].财会月刊,2000(4):47
[2] 孙喜平.关于债务重组准则的几个问题[J].财会通讯,2000(11):38-39
[3] 岳彦芳.对《债务重组准则》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12):55-58
[4] 颜敏,王平心.上市公司 1999 年债务重组准则盈余管理实证研究[C].中国第二届
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2003,646-658. [5] 夏冬林.会计信息有用性与市场监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 李海东,井涵弘.贯彻债务重组准则,增强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可信度[J].华东经济管理,2002(12):129-130
[7] 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8] 罗炜,王永,吴联生.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变更的经济后果[J].中国会计评论,
2008(2):193-206
[9] 程海燕.《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J].四川会计,2001(10):
18-19
[10] 周萍华,宋在科.债务重组的有关问题探讨[J].财贸经济,2003(7):50-51 [11] 蓝文永,姚旋.债务重组准则的合理性分析[J].财会通讯,2008(1):70-72
[12] 王雁庆,迟程.刍议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演进[J].财会研究,2008 (1):30-31 [13] 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3):7-10 [14] 刘淑蓉.《债务重组》准则实施的难点及建议[J].中国乡镇会计,2007(4):29 [15] 谢海洋.债务重组准则变化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3(1):110-114 [16] 翟胜宝,郑洁.会计准则、证券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基于债务重组准则变迁视
角[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10):46-52
[17] 许文静.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变革分析及实施效果评价——基于沪市 ST 公司
2007年年报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9):23-27.
[18] 夏裕,彭珏,徐莹.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上市ST公司的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10):26-29
[19] 黄新飞,张娜.债务重组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经
济管理,2011(1):131-136
[20] 齐芬霞,马晨佳.基于新债务重组准则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
2009(11):112-115
[21] 王萍.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谈债务重组准则的完善[J].财会月刊,2011(3):13-14 [22] 谢德仁.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
组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3):19-26.
40
万方数据安徽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韩燕霞.关于上市公司操纵利润行为的一些思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1):
83-85
[24] 张运坤.浅析公允价值在新债务重组准则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08(9) [25] 吴宝兰.论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J].投资与理财,
2007(9):47-50.
[26] 吴湘.债务重组带来的影响及债务重组准则的不足[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4(17):54
[27] 张兆新.利润操纵现象的成因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7(1):75-76 [28] 门晓红,乔训贝,王静楠.债务重组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研究——基于深沪
市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3):48-52
[29] 王天东,卢文渊.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动因研究——基于A股上
市公司2007年数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1):72-76.
[30] 李平.新会计准则下债务重组损益问题的研究[J].商业会计,2008(5):9-10 [31] 李增泉,林燕.2001企业会计准则应用精解I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4-46 [32] 王世定,李海军.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137 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3]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4]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5]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6]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应用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6
[37] Dewatripont,M.and E.Maskin.Contract Renegotiation in Models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0,311-321 [38] Mann R.Strategy and Force in the Liquidation of Secured Debt[J].
Michigan Law Review,1997,(2):159–244
[39] Asquith, Paul, Robert Gertner, and David Scharfstein.Anatomy of Financial Distress: An Examination of Junk-Bond Issuer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3):625-658
[40] Dong-Kyoon Kim.Do self-serving managers choose Chapter 11 filing over
out-of-court restructuring?[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6,30(1):105-114
[41] Paul M Healy,James M.Wahlen.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1998 (12):365-383
41
万方数据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42] Katherine Schipper.Commentary on earning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12):91—102
[43] Dechow pM.Accounting earnings and cash flows as measures of firm
performance:the role of accounting accrua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18
[44] Linda Elizabeth Deangelo.Accounting numbers as market valuation
substitutes:A study of management buyouts of Publicstockholders[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86:400-420
[45] Michael D.Yu.Internation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standards[J].Working Paper,2005(4):378-394
[46] Chen,Kevin C.W.,Hongqi Yuan.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apital resource
alloc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accounting-based regulation of rights issu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 79(3): 645-665
[47] Payne.J,S.Robb.Earnings Management:The effect of exante earnings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and Finance,2000,15(4): 371- 392
[48] Brown,L.D.A temporal analysis of earnings surprises:profits versus losse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39(2):221-241
[49] Burgstahler,D,M.Eames.Management of earnings and analysts’forecasts to
achieve zero and small positive earnings sur-prises[J].Journal of Business,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6,33(5):633-652
[50] Daniel,N.D,D.J.Denis,L.Naveen.Do firms manageearnings to meet dividend
thresholds[J].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2008,45(1): 2- 26 [51] Alderson M,B Betker.Assessing Postbankruptcy Performance:An Analysis of
Reorganize Firm's Cash Flow[J].Financial Management.1999 (28): 68-82 [52] Gompers Paul,Joy Ishii,Andrew Metrick.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quity
Prices[J].NBER Working Paper No.8449.2001
[53] Diaconu Paul.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ystem and its major challenges in
time[J].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2009
[54] Barth,M,W.R.Landsman,M.Lang.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ccounting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ancy.2008
[55] FASB.SFAS15 Accounting by Debt orsand Creditors for Troubled Debt
Restructurings [Z]
[56] FASB.SFAS114 Accounting by Creditors for Impairment of a Loan [Z]
42
万方数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