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庐陵文化的交流融汇

论庐陵文化的交流融汇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3卷第3期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Normal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la Sciences) Vol 23 No.3 2002年6月 Jun.2002 汇 论庐陵文化的交流融 李梦星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委宣传部,江西吉安 343000) 摘 要:庐陵文化是赣文化的重要支柱,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曾闪现过夺目的光辉,一个州府范围内积 淀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全国不多见。庐陵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开放交流,兼收并蓄,融汇贯通。古代黄 金水道赣江,沟通南北,为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和客家倒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名儒 贤臣的推动,加速了中原主流文化的传播;开放繁荣的环境,吸引八方先进文化汇集。各方文化在庐陵交流融 汇,经代代承继创造,焕发出了辉煌。 关键词:庐陵文化 赣江中图分类号:G127 传播 交流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75(2002)03—0039—05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浩瀚历史长河中.赣江中游崛起的 庐陵文化之流,激起了层层灿烂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庐 全国的过程中,发军50万向南推进,其中一支沿长江溯赣 江而上.到达赣粤交界处的大庾岭,“一军守南野之界”,再 进军征服岭南。1976年在遂川县藻林左溪河岸边发现了 秦始皇使用的铜箭镞80余枚,铜戈、铜矛各l件,便 是物证。秦军开通了通往岭南的山路,物资粮饷顺赣江南 运,至赣州入章水到岭脚大庾,经山路陆运到南雄,进北江 达广州(番禺)。从此,赣江成为沟通祖国南北交通的大动 脉。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唐玄宗于开元四年(公元7l6年), 命张九龄率军民修宽从大庾到南雄的陆路,开凿梅岭驿 道,终于把崎岖的山路修成平坦得可行五辆车子的官道, 并沿途设置了凉亭、客栈。于是,赣江成了舟揖穿行、帆樯 竞发的黄金水道。物资流、信息流、人才流顺赣江南来北 往.赣江中游的庐陵成为栖息处和聚散中心,沿江岸兴起 陵文化不仅为民族文化的宝库增色添彩,还在一定时期 内,代表了先进文化的主流,甚至左右文化的前进方向,具 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影响深远。在江西,则是赣文化的 重要支柱。庐陵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包 括以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文物为主的青铜文化、以享誉天 下的吉州窑为代表的陶瓷文化、以江西三大书院之一白鹭 洲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以禅宗圣地青原山为代表的宗 教文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在全国乃至世界上 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培养了欧阳修、文天祥、杨万 里、刘辰翁、解缙、周必大、杨士奇等一大批全国一流的政 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们树起了一座座文化丰 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颂扬。一个州府范围内积淀着 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国也是不多的。回溯历史.庐陵 了峡江、吉水、庐陵、泰和、万安等一批城镇,赣江及其支流 旁集聚的人口也越来越多,出现了许多村镇,为文化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的繁荣兴旺,有许多因素造成,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 开放交流,兼收并蓄,融汇一体,形成特色。 便利的交通,为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称作江西“母亲 河”的赣江,滋润了这块广袤的红土地.养育了代代子民。 从近几十年考古发现可知,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晚 期,赣江中游就有人类活动。永丰县的尹家坪、吉安河东的 庄塘村案山以及永新、遂川等西部山区,都出土了新石器 时代制作的石器。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出土的大量青铜器, 震惊了世界,说明三千多年前赣江中游就拥有与中原地带 相似的文化。但是,这块红色的土地在远古仍很荒凉.人烟 稀少,在中原的王侯眼中是偏远荒蛮之地。秦始皇在统一 人口的迁移,带动了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随着人类的活动而发 展变化。人们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在一个区域里.带来了不 同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久而久之,在频繁的交流中,形 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在一定的环境 里延续,形成了地域性特色。从目前吉安一带的方言中可 发现,没有一种统一的、可通用的方言,永新话和永丰话. 遂川话和峡江话,语音差别很大,便是人口来源不同的证 明。但是,吉安区域内人们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生存模 收稿日期:2001—09—03 作者简介:李梦星(1956一),男,江西吉安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3卷第3期 式和民俗风情等却大致相似,这便是文化交流、磨合的结 果。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豫章郡所属县的人口 平均2万多人.秦时建县的庐陵也大概如此。东汉末年,我 国历史上出现了空前的社会大时期,为躲避战乱。百 姓纷纷向较为安定的地区迁移,处于赣中腹地的庐陵,开 始吸纳各方的移民,人口增多,庐陵便升格为郡。从东晋、 中唐至两宋,来自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民族多次南侵,造成 政治震荡,中原的经济和文化遭到了一次又一次巨大的冲 击.从而促使了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向南转移。庐陵地区 经受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中原文化的洗礼。第一次北民 南迁、文化南移是西晋的永嘉之乱之时。晋怀帝被胡人所 掳.晋室南迁。中原人士进行了大规模、长距离的迁徙.其 中的一部分人进入江西顺赣江而上的吉泰盆地落脚。第二 次南移的浪潮是中唐的“安史之乱”和唐末的之时。北 方的土族大批南逃.相对平安而又比较富庶的庐陵地区成 了理想的避难“胜地”。泰和县当时“四方大姓避地者辐辏 而至,曾自长沙.张自洛阳.陈、严、王、萧、刘、倪等族.皆自 金陵而占籍焉,而生齿之繁,逐倍蓰于旧”(光绪<泰和县 志》)。吉安县李姓的族谱上也载先祖“避五季之乱”从北方 迁江西.后裔从袁州迁吉州.现有多处百户千口的大村。第 三次南移之潮是北宋末的“靖康之难”前后。<建炎以来系 年要录》卷八十六中道:“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 万人”;<宋史》卷二十三中云:“民皆渡河南奔,州县皆空。” 经历年人口迁入繁衍,庐陵一带的人口达到新的高峰。据 近年来出版的地方志资料载,永丰县建于隋唐五代的村庄 65个,建于宋代的213个;安福县现有100户以上的村庄 25个.其中唐代建村的7个,宋代建村的lO个,唐宋两代 占了一半多。吉安市郊的樟山乡,现有自然村86个.建于 宋代和元初的村25个。南迁的北民.经代代繁衍成了土著 居民。到了明代中叶之后.赋役繁重,官绅兼并土地,农民 大量破产逃亡。明末清初频繁的战事,导致田园荒芜,赣中 南的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三藩之乱”平息后.清政 府考虑要让人民休养生息.便不得不招抚流民垦荒。一部 分在秦汉时从北方南迁的移民,翻越闽、粤大山在东南山 区落户,称作“客家”。到了明末清初.其中的一些人沿先祖 南下的途径,逆向返回,多在未开垦的山区立足.庐陵山区 便陆续接受了这批“客家”人倒迁。据乾隆<龙泉县志>载, 遂川“丁口半出流寓”。除因战乱灾荒人口迁入庐陵外.还 有些特殊的原因。一是为官。不少州、府、县官,多是外地 人,卸任后不回原籍,留居繁衍子孙。二是贬谪。一些 与朝廷不合或犯了朝规,贬到庐陵便再不回原籍。三是驻 防。驻守的军士因改朝换代而永久居住下来成家立业。此 外还有许多从外地来庐陵做生意、做手艺人定居繁衍。 人口的移迁流入,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从不同地方而来的人,把原籍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产 技艺带入了新的居住地。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后代的兴旺, 必须抛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探寻适应时代需要的生存 方式,这就从客观上为文化的繁荣注入了生机。具体表现 为:首先是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为避战乱而人庐陵的人口 中.有不少是北方的大族世家和书香门第。到了庐陵.他们 仍千方百计要保持昔日的气势。但因政局动荡流寓他乡, 自己这一辈追于环境无望恢复,就把希望寄托在后一代身 上。于是定居后格外重视对儿孙的教育,盼望后代光宗耀 祖,东山再起。唐代庐陵创办的一些书院,多与流寓之士有 关。在庐陵为官卸任后定居的,大多是有较高文化素养的 人士。更注重对后代的教育,希望子孙们能求个功名,封妻 荫子。欧阳修的祖先是河北人,九世祖欧阳琮任吉州刺史, 家居庐陵,后世或居安福,或居吉水、永丰.后裔多儒士.欧 阳修便是杰出的代表。南宋名相吉安永和人周必大.祖居 河南郑州,先祖秦公任吉州通判,遇乱不能北归.就在庐陵 安居.后代也是多儒者名士。第二,继承良好的传统。从外 地迁人的居民,不会忘记祖辈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崇尚札 义的传统,总会以此激励自己和教育后代.使中华民族的 一些传统美德代代延续。尤其是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不 断强化,在庐陵大地生根开花。颜诩是唐代著名忠义大臣 颜真卿的后裔,南唐时任永新县令,解任后定居下来,到了 晚年,已是“一门百口,家法肃然”的大家族,后裔文风兴 盛,以忠孝闻名乡里。先祖为陕西成阳阳陵公张氏的后裔 张千载,南宋时在九江道任职。文天祥起兵抗元兵败被押 至燕京。张千载仰慕文天祥,一直追随到京城。坚持两年多 为狱中的文天祥送饭。文天祥被害后,张千载“愤然仗义”, 冒着危险收拾文公骸骨,将发、指遗物背负南下.葬于文公 家乡庐陵富田。他以宋臣自居决不仕元,在泰和坝上安家, 死后与夫人顾氏同葬泰和。其子孙散居吉泰各地,无不以 先祖为荣,崇仰其仗义的精神。追溯庐陵的文化名人的家 族史可知,从外地迁入的先祖遗留下来的良风美俗,给了 他们深刻的影响。第三,引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迁入的人 氏,大多数是平民百姓。他们到了新的地方定居,就必须以 有效的劳动获得所需的生活品。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为 了使自己生存并生活得好些,他们不仅会把原籍较为先进 的生产技术和能提高劳动效率的工具制作技艺带人新居, 还会不断地加以改进提高以适应新的环境。庐陵一带的 豆、麻、蔗、棉等农作物栽培技术和陶器烧造、纺织等工艺, 追溯其源头,可知大多是随着外来人口的迁入而传播的。 在赣中南山区南朝墓葬出土的铁制农具中,禾镰刃部可见 齿痕。镰刀开齿,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是比较先进的农 具。据专家们推测,这是稻谷生产发达的吴越地区传入的 (《江西历史文物)1980年第3期)。 名儒贤臣的推动,加速了主流文 化的传播 自汉代以后,历代的封建王朝,都把儒学当作正统大 力提倡和推广。这种以孔孟学说为主体的中原文化潮流, 随着赣江水道的兴盛和多次北人南迁,涌向较为平安富裕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李梦星:论庐陵文化的交流融汇 4l 的庐陵地区。有的专家认为,对中原儒学精神的继承和发 展。是庐陵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此说有理。因为庐陵不 断涌现的英杰,大多是堂堂正正的儒士,忠义节烈、经世济 世的正统观念特别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传统儒 学教育的核心观念,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在品格操 守上,尤为注重坚守气节,维护大义;在治学上,追求严谨 实在,广纳博采,诗文俱佳。“文节俱高”可以称作是庐陵先 贤的主体形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受适应时代发展的中 原先进文化的熏陶所形成的。而引入、传播主流文化的使 者,便是“文节俱高”的名儒贤臣。 庐陵儒学教化之功首推唐代忠烈名臣、大书法家颜真 卿。安史之乱时,贬到平原任太守的他联络从兄常山太守 颜呆卿起兵抗敌,附近l7郡响应,合兵2O万,使安禄山不 敢急攻潼关,从而牵制了乱军。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叛 乱平息后,他入朝历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公。唐德宗时, 李希烈叛乱,年逾八十的他前去劝谕,不幸被李所害。这位 忠贞刚烈的名臣,曾因不愿依附权贵从刑部尚书贬为峡州 别驾,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改任吉州司马。庐陵人十 分敬重这位名臣,学士文人皆以一睹其风采为荣。颜真卿 最为人称道的业迹,就是在庐陵广置学舍,传播儒家文 化。周巽在《鲁公祠序》中赞这位忠臣:“以兴起斯文为己 任,益广学舍,聘贤士以淑我吉人,自此庐陵声名文物卓为 江表冠。”颜真卿热爱庐陵的山水,在禅宗圣地青原山,留 下了“祖关”墨宝,刻于石碑流传至今。颜真卿离任后,庐陵 人一直感谢这位文化名人。宋代的庐陵大儒欧阳守道在 <颜鲁公祠记》中感慨地说:“唐名贤遗迹在吾庐陵者,惟鲁 郡开国颜文忠公……鲁公事君有犯无隐,愠于群小,之死 不回,此州之君子立朝不如此乎?鲁公远谪,所至安之,流 落复归,终不惩艾,此州之君子去国不如此乎?鲁公八十元 老,殒于贼手,高风劲节,谁其俪之?……夫纲常大义,天下 所同,何公所屈临之州,特有此人若合符节也……以鲁公 为此,此州俗化,受鲁公赐多矣。”(1997年版《吉安市志》) 这段话表明,颜真卿的高风亮节,在庐陵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他所倡导兴建的学舍,一直把他的精神与业迹当作楷 模,代代流传。到了宋代,“欧阳修一代大儒开宋文章之盛, 士相继起,必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敢 谏为忠,家诵诗书,人怀慷慨”(光绪《吉安府志》)。颜真卿 播下的精神之花,在庐陵大地结出了硕果。 唐代在庐陵大兴斯文的还有唐初任吉州司户参军的 杜审言。他是河南巩县人,精于五言律诗,是初唐有些名气 的诗人,杜甫是他的孙子。他原任洛阳丞,不知何因贬往吉 州,可对诗歌的爱好未变。他喜欢结交儒士,崇尚文雅,便 和志同道合者在庐陵城内的相山(今高峰坡)一带结诗社, 煮酒品茗作诗论诗,参与者甚众,一时间吉州诗风大兴。杜 审言又是位坦荡无私、诤谏敢言的,在吉州做了不少 好事,受到人们的敬重。他播下的文学之种,待时机成熟便 发芽成长。四百多年后的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195年),任 丞相的郡人周必大退休归乡,在相山诗社的旧址建诗人 堂。每年的“春花明媚秋月园”时节,举行诗会,各地文人雅 士齐聚一堂,“诗人堂上客,参拜杜参军”,成为江南文坛一 大盛事。《庐陵诗存》序云:“自杜司户创诗社而诗学兴,自 宋建诗人堂而诗学盛。” 宋代以后,称为新儒学的理学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大行天下。其中的忠义观、节操观等积极进步的因素深刻 地影响着庐陵儒士。他们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态 度,把舍身取义视为最高的境界。有的学者认为,是宋明理 学思想培育造就了庐陵的一批批忠义节烈之士,是有一定 道理的。我国历史上几位著名的理学大师都曾到庐陵传经 布道,传播灌输理学思想。北宋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在 庐山筑濂溪书院进行理学启蒙。他到吉州的不少地方讲 学,人们便把他讲过学的场所称作“濂溪书院”。较为偏远 的万安县也留下了他的足迹,县民为纪念这位大师,于宋 淳祜元年(公元1241年)兴建了濂溪祠,后改为书院。周敦 颐高洁的品格深受庐陵人敬重,他所颂扬的荷花“出淤泥 而不染”的品性,给庐陵人以启迪和教育。程朱理学在庐陵 流传深广,程颢、程颐曾到白鹭洲书院讲学,听众逾千:朱 熹的足迹遍布赣江中游,在万安传经时,题了“公兴书社” 的匾额,县人引以为荣。称作新理学的阳明心学,在明代中 后期成为一大显学,取代程朱而居思想学术界主导地位。 王阳明在江西任官五年,正是其心学理论孕育和成熟时 期。他在庐陵当县令时,从政之余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庐 陵一带的许多儒士追随这位心学大师。《明儒学案》记录了 “江右王门”3O多人,而吉州籍的就占2O多人,其中安福 l2人,庐陵称之为阳明心学的大本营。王阳明认为“心即 道,道即天”,“心”是万物的主宰,这种主观唯心论吸收了 禅宗的观点,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虽然其世界观是唯心 的,但是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通过内心修养 “致良知”,这对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无疑是有益 的。在王阳明的教育引导下,庐陵涌现了许多著名的理学 家,在全国的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如安福的邹守益、王时 槐、泰和的欧阳德、吉水的罗洪先等,他们积极维护和弘扬 “阳明心学”,使其光大。邹守益牵头在青原山组织了青原 会,春秋两季,吉安邻近五郡的儒士汇集一堂,江南乃至全 国各地的名家也闻讯前来,探讨阳明理学,成为全国当时 的重要学术中心。理学的深广传播,使庐陵文化在明代又 继宋风而再呈高峰。 开放繁荣的环境,吸引八方文化 汇集 文化之流也象水一样,往能容纳自己的地方流动,汇 聚在一起才能形成汪洋的气势,呈现出迷人的风光。象如 今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汇集了全国先进文化之流和文化 精英那样,赣中的庐陵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江南 的富庶区域。庐陵自古就有“江南望郡”的美誉,史书上也 称“自江而南,吉为富州”,自然也就吸引了各方的文化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2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3卷第3期 入。至于中古时庐陵一带的经济繁荣程度如何?可从史料 的记载中见其一斑。粮食生产的多少是衡量古代社会经济 兴衰的重要标准之一。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欲取 梁朝而代之的陈霸先,于公元551年6月,趁赣江“水暴起 数丈.三百里巨石皆没”(《陈史》),率大军从赣州顺水而 下。坐镇江边的大皋(现泰和)督运粮食,竟在短时间得50 万石稻粮。不论这些粮食来源于百姓还是豪户,都说明庐 陵一带粮食的富足。因为这50万石的数量,相当于当时南 朝京都储存粮食的总量。据宋代在江西担任过隆兴知府的 袁燮在<絮斋集补》中记载,“吉州八县之民输米郡仓,斛计 四十八万”,另外,“时方和籴,吉当十万石”。就是说经常性 的官库纳粮近50万石,临时性的和籴l0万石左右。他还 说:“比新守至,籴已足。”就是没有拖欠,很快就纳足了。北 宋时京城的粮食主要靠江南提供,每年漕粮600万石左 右,江南西路占120万石,其中吉州40多万石,占江西的 三分之一以上。南宋偏安,江西更是重要的粮产区,年供 200万石左右,吉州就要提供60万石以上。一个州能交这 么多的粮,在当时是罕见的。宋明两代,庐陵的商业也是很 兴盛的,吉州城江边的码头舟楫云集,沿江的茶馆旅店接 踵并肩。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在《习溪桥纪事》中描述了这 繁华的场面,说是要“呵道而能过”。以上所写的不过是史 料记载,而我在今年春陪同历史学家周銮书教授到了十几 个古村实地考察,才真正感受到了古庐陵经济的发达。这 些古村都有气势恢宏的大祠堂,有的一个村上有数座,其 用料、装饰即使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也是高档、豪华的。有 的村庄房屋整齐排列,数十幢同一模式,排水、通风、透光 都很讲究,没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是建不成的。这些建 筑大多是清代中后期所建,有的是初年。据同行的省 里文物专家介绍,在不大的范围内有如此密集的高质量建 筑的古村落,在江西少有,在江南也是不多见的。这充分证 明了庐陵地区古、近代经济的繁荣。 古庐陵开放的环境和经济的富庶,吸引了南来北往的 官宦商贾和文人雅士驻足其间。他们有的是途经此地,有 的是前来会友探亲,有的是从外地调来庐陵任职.以不同 的心情、不同的目光,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庐陵的名胜古 迹、风物人情,留下了不少诗文,传播了文化.为庐陵文化 增添了新的光彩。一是描绘山水风光,借景抒情。如唐代著 名诗人张籍路过庐陵在万安下榻.写了《玉山馆》一诗云: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村里鹧鸪啼。”(江西人民出版社 <庐陵名胜诗选》,本段下同)把远离家乡的愁绪寄寓山水 之中。北宋以咏梅而驰名诗坛的林逋,在《过安福》诗中写 道:“谷鸟惊啼冲暮雨,野梅愁绝闭寒烟。”描绘了武功山麓 悠远朦胧的山景,令人神往。“江西诗派”的鼻祖大诗人黄 庭坚在任泰和知县时,写了许多描述庐陵风物的诗歌,流 传最广的是l=登快阁》一诗,其中“痴儿子却公家事,快阁东 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之句。意境 开阔,笔墨洗练,快阁也因此诗而名闻天下。南宋豪放词的 代表人物辛弃疾,路经万安写下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壁》一词,流传千古。其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更 是经典之言。二是游览名山胜迹,抒思古幽情。理学大师朱 熹在游览道教名山玉笥山后,写了几首描景的诗。在《游玉 笥飞仙石》中,把山中石景比作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 “巨灵劈破三千丈,西竺飞来第二峰。”写石洞之行更是奇 妙:“出洞风寒疑有虎,藏身夜半忽成龙。”明代任吉安知府 的汪可受,主持修复了已荒芜的白鹭洲书院。他忙中偷闲 欣赏洲景.写了《谷日白鹭洲》一诗。其中“且将杯泛江湖 上,莫负新居花鸟中。野老喜晴惊谷日。舟人迎水识东风” 之句,表达了眼见书院重现生机的喜悦之情。清代任吉安 知府的卢崧,在《丁酉春月雨中赴螺山谒文丞相祠》诗中吟 道:“一去蒸云歌正气,独留遗像对春风。沿溪新雨桃千树. 多为先生洒泪红。”说是文天祥的精神,化作了遍地盛开的 桃花,染红了庐陵故地。文学巨匠苏轼流放海南北归时,在 吉州城中的南塔寺游览。正是清明时节,他写了《寒食与器 之游南塔寺寂照堂》一诗。他触景生情:“红英扫地风惊晓, 绿叶成阴雨洗春。记取明年作寒食,杏花曾与此翁邻。”诗 人贬谪岭南,来到庐陵,南塔寺清新之景拂去了心中的不 快。他希望明年清明百花盛开之时,不要忘记有个老头子 曾到过这里。此诗饱含对庐陵胜景的热爱与怀恋。唐初诗 文“四杰”之一的王勃、唐代名相张九龄、晚唐大诗人许浑 等都留下了描述庐陵风景的诗文。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 家徐霞客考察了庐陵的山水,对青原山、永和镇、吉州城等 地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著名历史文化名人的到来,给庐 陵注入了一股股新风,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的 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习俗的变化。在庐陵文化中占有 重要位置的佛、道教文化,自赣江中游被开发以来,就快速 地传播开来。佛教传人我国始于西汉末年,东汉时传人江 西。三国时,江西境内新建佛寺7所,其中5所建于吴赤乌 年问,而庐陵郡就有4所:庐陵郡城南端的南塔寺、西端的 崇恩寺、永新的松林寺、泰和的崇福寺。汉末以后.北方连 年战乱,处于江西腹地的庐陵成了佛教僧侣的避乱地,南 北朝时,庐陵郡所辖的县,几乎都建了寺庙。唐宋时期.传 人庐陵地区而流行的主要是净土宗和禅宗。净土宗亦称莲 宗,不太讲究佛理的研究,主张一心念佛,就能往生净土。 进入没有五浊垢染的清净世界。的办法就是反复念诵 “南无阿弥陀佛”,是佛教派别中最简便、最易于推行的宗 派,在社会下层人士中广泛传播。禅宗则在庐陵得到了光 大,青原山成为禅宗圣地。唐开元时出生于安福严田的刘 行思,ll岁当小和尚,24岁时前往广东曹溪拜六祖慧能为 师,l5年,成为慧能的首席弟子。他受六祖之命.回到 庐陵在青原山建寺弘法。他继承了六祖的“顿悟”禅法,不 主张搞那些烦琐的戒律礼节,认为心就是佛.而佛性是人 皆有之的本性,“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他最大的功绩就 是把佛教从少数人的学问修行引入更多人的道德修行,有 力地推进了佛教的中国化和普及。他从岭南带入的顿悟禅 法,直接影响了王阳明心学理论的产生。儒士们“援禅入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李梦星:论庐陵文化的交流融汇 43 儒”,使庐陵成为禅宗圣地和阳明心学的大本营。源于青原 禅宗派系的曹洞宗,进一步把禅学和儒学揉合在一起,甚 至在禅宗教义中直言忠孝之道,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 庐陵人深受熏陶,忠孝观念在禅宗的普及中得到l『强化。 产生于东汉中期的道教,在三国时就传人了庐陵。吴 赤乌年间(238—250年),庐陵郡河东已建道坛,陆续建了 永丰的梅溪观、冲虚观,泰和的崇道观,永新的五云观等道 教场所。到了唐代,庐陵的山岭问遍布道士的足迹,蛱江的 玉笥山成为江西三大道教中心之一。唐宋时。不少达官贵 人和文士信道,并成为一种时尚。唐贞观年间,吉州刺 史吴云偕弃官在玉笥山修道,唐玄宗还颁旨为他修寺,宋 真宗为该寺赐匾额。流行于庐陵的道教有不同的派别,其 中从天师道中分化出来的“净明忠孝道”。特别强调忠孝, 提倡忠孝是人的良知良能,人人具此天理,只有除去各种 欲望,净心守一,才能做到忠孝。这种与儒学伦理道德融为 一体的宗教观点,对庐陵人忠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 作用。属天师道另一派别的正一道,在民间广泛流传。道士 们做法事的主要方式是为人驱妖、捉鬼、祈福,“超度亡 灵”,做“功德道场”,一些道教仪式逐渐演化成装神弄鬼的 迷信活动。道教对庐陵习俗风情和人们观念行为的影响是 深远的。 从外地流人的佛、道教观念,成为庐陵文化的重要内 容。佛教的因果轮回观、积善成德观等,道教的成仙 观、虚静无为观等,深深地浸染着庐陵人的心灵,或隐或现 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之中,久而久之,有的成 为一种传统而延续。佛、道教中某些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当 时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如忠孝、超脱、无欲等,被庐陵先 贤所接受,对他们道德修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些腐朽 的、落后的、迷信的观念,同样在庐陵蔓延,所产生的效果 是消极的、颓废的。 庐陵开放的环境吸弓l了科技知识和先进工艺流入,提 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吉泰盆地是江南有 名的粮仓,这与良种的引进有关。北宋时的泰和人曾安止, 当过彭泽县令。他不太热衷于仕途,辞官回乡研究农业生 产技术,编写了5卷《禾谱》,详细记载了当时庐陵一带50 多种水稻的品名、特征、耕作技术和管理方法,是一部重要 的农业科技文献。当时,泰和有一种叫“占禾”的水稻,品质 优良,产量较高,是主要的稻种之一。曾安止通过调查分 析,考证出了“占禾”是从海南岛的占城国引进的,还有一 些稻种是从广东潮汕地区引入的。唐宋时著名的综合性陶 瓷窑场庐陵永和吉州窑,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可以与当时 的名窑比肩,尤以天目瓷为世人注目。吉州窑陶瓷不仅深 受皇宫贵族和平民百姓的喜爱,还大量出口到东南亚和欧 洲,流传存世的陶器件,成为稀世珍品,不少国家视作国 宝。吉州窑陶瓷高超的烧造技术,正是通过文化交流,博采 众长、兼收并蓄的结果。汉末之后大量的北民南迁,不少窑 工匠人在赣江中流定居后重操旧业。永和位于赣江和禾水 交汇处,盛产陶土,背后是延绵的丘陵岗地,长满了松树, 优越的环境使窑工们汇集一处造窑制陶,规模逐步扩大. 盛时有窑工3万人,永和镇因此而繁荣。从目前出土的陶 瓷件中可见技艺交流的痕迹。如陶具的印花装饰,题材多 取于自然花卉和动物中的鱼、龙,有回纹边、六格布局等. 这与北方有名的曲阳定窑陶具装饰相似。河北邯郸磁州窑 在宋代代表了北方民窑装饰艺术的主流,其彩绘艺术对吉 州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窑的釉下彩绘工艺基本相同. 都是以铁质绘料画彩,都是以生动的笔法和黑影轮廊表现 物象。福建建瓯的建窑,主要产品是黑釉盏,享有盛名。吉 州窑学习借鉴了其结晶黑釉油滴、兔毫技术,生产出名品 兔毫斑、鹧鸪斑、玳瑁斑茶盏。难能可贵的是,吉州窑的工 匠们,不只是机械地模仿外地引入的技术,而是根据当地 的土质、气候条件和市场的需求,予以改进革新,创造出木 叶天目、剪纸贴花等新的产品,融众家之长又独具特色,使 吉州窑成为享誉江南的名窑。 庐陵民俗风情的演变与形成,也与文化的交流融汇密 切相关。民间艺术吉安道情和流行于茶馆的“说话”,明显 带有中原文化的痕迹;深受人们喜爱的“三角班”地方小 戏.清朝中期从赣东北传人吉安,盛行于乡里;吉安灯彩中 具有代表性的固江鲤鱼灯、万安麒麟狮象灯等,是明、清两 代随客家倒流人赣从赣南传人吉安的;具有地方色彩的吉 安采茶戏,吸收了流人吉安的“宜春评话”、“于都古戏文”、 “南昌清音”、“赣南采茶戏”等表演形式后逐步形成。各方 文化在庐陵交流融汇,经代代创造,进发出了灿烂的光 辉。 参考文献: [1]清光绪版《吉安府志》 【2]三十年版《吉安县志》. 【3]青原志略【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4]周文英.江西文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许怀林.江西通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