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有时效,期限为11个月。超过一年后,视为双方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再支付双倍工资。双倍工资主张遵循一年的时效期间。法律规定旨在督促用人单位及时与劳动者签订合同,避免责任负担加重和利益失衡。用人单位应及时签订和续签劳动合同,以避免双倍工资风险。
法律分析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的注意事项
一、未签订劳动合同支付双倍工资的期限为11个月。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从中可以看出,“应当支付二倍工资”不仅包括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前提条件,还限定了起点和终点,期间为11个月。
那么超过一年后,怎么算呢?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以看出,超过一年未签订劳动合同后,视为双方已经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所以一年后,就不存在支付双倍工资的问题了。
二、主张双倍工资有时效。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因为双倍工资并非劳动报酬,具有惩罚性赔偿的性质,故其时效应当适用一年。如果经过了一年时间,那么就视为双方已经建立了无固定劳动合同,单位不再承担支付双倍工资的法律风险。
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主要在于督促用人单位及时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规范用人单位故意或过失逾期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如果双倍工资没有期限,那么一年满后,单位将同时承担两个法律责任,一个是支付双倍工资,一个是视为双方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会加重单位的责任负担,造成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失衡,也容易导致劳动者故意拖延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或者是伺机找人冒签,从而获取双倍工资,存在道德风险。
所以提醒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签订劳动合同,特别是在劳动合同期满后,仍要及时续签,否则仍将面临双倍工资风险。
结语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需注意两点:一是支付期限为11个月,超过一年后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二是主张双倍工资有一年时效。这一规定旨在督促用人单位及时签订合同,避免法律风险和利益失衡。用人单位应及时签订和续签劳动合同,以避免承担双倍工资的风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三章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三十条 【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申请支付令,人民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八章 附则 第九十七条 【过渡性条款】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本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连续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自本法施行后续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开始计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劳动关系,尚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五条 【未依法支付劳动报酬、经济补偿等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