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认同及影响因素探析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认同及影响因素探析

来源:九壹网
第31卷第2期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Vol|31.NO.2 2015年6月 Journa1 of 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 Jun.2015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认同及影响因素探析 滕丽娟 ,徐佩文 (大连财经学院a.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中心;b.商务外语系,辽宁大连116622) 摘要:从市民化要求出发考量,新生代农民工在身份认同、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地位认同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乐观的情况。 必须认清制度、社会、文化、地位等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认同的影响,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社会认同度。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f社会认同;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8X(2015)02—0073—02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关 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已经与农村脱离;尽管新生代 键问题。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认同,从而推 农民工很希望成为市民,但在城市里却有强烈的外 动其彻底融入城市,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之必须。 地人意识。生活在城市里的他们,以市民眼光看待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现实价值 农村,又以农民眼光看待城市,在这两种身份的冲突 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社会认同直接影响他们 和摩擦中,新生代农民工有成为游离于城市社会和 实现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社会认 农村社会之间的“双重边缘人”倾向,这极不利于新 同,可以使得他们将自己归人比较优越的市民群体, 生代农民工实现市民化。 由此提高他们的自尊,并使他们努力模仿优势群体 2.地域认同分化 的行为习惯,从而尽快实现市民化;对城市的社会认 地域认同是个体对自己将归属于哪一地域的看 同亦可以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安全感和归属 法。新生代农民工离开农村来到城市渴望最终融入 感,使他们切身感知到自身在城市的存在意义,从而 城市。城市相对优越的生活条件、更多的发展机会、 能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促使自己在各方面深入融 更高的经济收入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持积 入城市;对城市的社会认同能缓解或消除新生代农 极认同的态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打拼,努力成 民工与市民群体之间的矛盾,能够使他们与原有市 为城市一员,由于比较收入、社会地位、排斥性制度 民之间和谐相处,进而促进市民从情感心理和行动 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的地域归属出 上接纳新生代农民工,也会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 现分化倾向:排斥性因素影响低的新生代农民工,融 城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城市的过程中感受到的阻力较小,对归属城市有 二、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认同现状 强烈的愿望并努力实现;排斥性因素较强的新生代 随着进城时间积累,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社 农民工,在面临各种阻力的情况下,归属城市的愿望 会认同没有呈现随之深入的态势,反而由于融入城 和动力降低。 市比较艰难而萌生退意,可回归农村他们又已无法 3.文化认同固化 做到。从市民化要求出发考量,新生代农民工城市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自己该采取哪种文化模式的 社会认同的情况并不理想。 态度。文化认同很难测量和干预,从吃穿住行等生 1.身份认同模糊 活习惯、交往群体、价值观等方面观察,新生代农民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属于哪一种身份的看 工对原有文化持较强的认同,对城市文化持积极评 法。新生代农民工满怀对城市的向往和追求来到城 价但还不能够实现完全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 市,由于户籍和各种相关制度的原因,他们还没有成 文明的不断碰撞中寻求自己的未来。从融入城市的 为城市的正式一员。新生代农民工非工非农、亦工 愿望出发,新生代农民工认可并愿意接受城市文化, 亦农的双重社会身份使得他们在城乡之间游走。尽 但文化的稳定性及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忘本”的淳朴 管他们对农民身份仍有认同感,但在思想文化、行为 观念影响,他们还不能在短时间内认同城市文化并 收稿日期:2015—04—1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3335)。 作者简介:滕丽娟(1973一),女,内蒙古赤峰人,教授。 ・ 74・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积极进行文化认同转换。相当长时间内新生代农民 工还会维持自身原有的文化传统,促使他们实现文 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时间长短也影响着 他们对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等的认识程度,从而影响 这一群体对城市的社会认同度。市民群体对新生代 化认同,转换认同城市文化任重道远。 4.地位认同双重 农民工的接纳情况也关系他们在城市的归属感进而 影响他们对城市的社会认同。此外,城市社会提供 的社会保障、公平度等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对 城市的社会认同度。 3.文化因素 地位认同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归属 于哪一阶层的看法,实际上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阶 层机构中所占据的位置的感知,与客观经济社会地 位还有所不同,这种主观定位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 体周围的参照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周围群体有市 民、成功市民化的原农民工、其他同样境遇的新生代 农民工等。新生代农民工的地位认同也是双重的: 方面,与农民相比社会地位相对提高;另一方面, 和城市里的参照群体比较,依然身处社会底层。这 一社会认同主要是一种心理和文化上的认同,文 化因素既包括城市文化,也包括原有农村文化。新 生代农民工受城市社会的熏陶程度、对当地知识把 握的多少、对乡村社会的牵挂、城乡价值观及行为方 式的差别、接纳城市文化的主动性等因素深刻影响 种主观定位使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制 约了他们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积极性。[1] 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 1.制度因素 着他们对城市的社会认同。国内外移民研究表明, 如果对原有文化了解比新文化的了解更多,他们对 迁入地的文化适应认同较低,反之,如果拥有很多当 地文化知识,那么他们的城市社会认同就会很高。 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情况看,他们对城市文化比较 新生代农民工所在城市对他们的制度接纳决定 农民工在城市获得的社会保障多少,也直接影响着 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户籍制度一直是影响农民工 市民化的重要客观因素。2014年已经出台 《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取消农业 认可并试图接受,对农村文化的认同度虽然已经不 高,但依然深深影响对城市文化的接纳认同。 4.地位因素 地位直接关系人们的现实利益,获得利益的多 少决定群体的社会认同。比较收入、职业地位、群体 地位、个人经济地位都是考量群体地位的要素。新 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理想的职业地位会促进对城市文 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 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由此,户籍 制度瓶颈已经突破。但新生代农民工依然不能与城 市原有市民无差别享受均等的各项制度利益。社会 保障制度、劳动人事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对新生代 农民工的接纳度和公平度都直接关系农民工群体对 城市的社会认同。 2.社会因素 化认同。反之,较低的职业地位会使他们产生被排 斥感,从而会维护原有文化认同、排斥城市文化认 同。比较经济地位关系到他们对城市的地域认同, 在城市的比较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最能直接决定新 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社会认同,如果新生代农民工 的收入较市民偏低、社会经济地位显著不高,他们很 难认同城市社会。 参考文献: [1-1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M].上海:上海社会科 学出版社,2011:83—120. 由于进城动机并不完全一致,并非所有新生代 农民工都以最终实现市民化为第一目的。带着实现 市民化的理想进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会积极主动 认同城市,比较容易实现对城市的社会认同,否则, 新生代农民工认同城市社会就要靠其他客观因素的 [责任编辑:知然] Analysi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Urban Social Identification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TENG Li-j uan,XU Pei—wen, (口.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Center of Dalia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 b.Dept.of Business English of Dalia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ollege,Dalian,China 116622) Abstract:In terms of requirements for a citizen,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issues with identification,regional identification,culturalidentification,status identification,etc.We should un— 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system,society,culture and status,etc.on migrant workers’urban identifica— tion,thus enhancing migrant workers’identification of urban society. Key words: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socia1 identity;citizeniz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