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来源:九壹网

  第一课时 垂直与平行 p、65及练习十一第1、2、3题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又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教材一开始出现运动场景图,展示了平行与垂直在生活中的原型:单杠、双杠,目的在于利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物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学习。

  例[1]用两幅图展示了任意画两条线的情境。第一幅图中,通过学生任意画出两条线,出现相交、不相交和垂直三种情况;第二幅图中,通过一位同学把本来不相交的两条线延长后却相交了,让学生认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例[1]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又有不同的情况,有成直角的和不成直角的。得出结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做一做第2题的摆一摆,(1)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2)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这两个活动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结果,再动手摆一摆,渗透推理的思想方法。(初中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推理的思想方法。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展示把具有代表性的图形进行分类。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包括垂直和一般的相交情况)。

  2、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3、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

  4、学生试着说概念: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第二课时 画垂线 p66及练习十一第4—8题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本课例[2]是教学画垂线的方法,有两种情况:一是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二是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教学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时,教材用了三幅图表示画法;教学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时,放手让学生试一试,自主探究画法。然后,教材引导学生把直线外一点a和直线上任意一点连起来,再经过实际测量这些线段得出结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这是垂线段的重要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最后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高作准备。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的设计层次鲜明。(1)可以教师示范画垂线的方法,让学生学着画,也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图,自学画法。用三角尺画垂线的步骤是: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②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③从直角的顶点起,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一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2)放手让学生尝试画一画过直线外一点的垂线,教师适时适量的作指导。(3)探究直线外一点a到直线上的线段哪条最短,从而得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三课时 画平行线 p67及练习十一第4、8题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3]如同例[2],没有文字说明直接以图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画平行线。接下来,要求学生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通过测量这些线段的长度,让学生初步体会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最后,是让学生讨论怎样画一个长方形,这是画垂线和平行线的综合应用。

  教学重点: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教学难点: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学目标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教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与前一课类似,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一般步骤是:①固定三角尺,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②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尺;③再沿第一步中的直角边画出另一直线。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只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实际上应用的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练习十一第8题(文字图):拿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怎样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可以提高解题难度:只有一把尺子怎样画?只有一个量角器又怎样画?也可以改成怎样画平行线?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多操作,提高学生的思考水平和应用能力。

  第四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p70、71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课开始的情境图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现实情景,学生也比较熟悉。

  例[1]先让学生画出形状和大小不同的四边形,再标出知道的图形的名称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重点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梯形的定义。(文字图)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并用集合圈表示。

  教学重难点: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建议或教学思路

  用集合圈表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时,仍有部分学生不理解集合的意义(三下“数学广角”),在教学时教师仍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能力,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

  第五课时 做一做,想一想 例[2]p71、72及练习十二第1、2、4、5、7、10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2]的做一做想一想,在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平行四边形”中操作过,主要探索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本册中可以把重点放在探究四边形的变化:长方形可以拉成平行四边形,此时周长不变,面积变小,平行四边形可以拉成长方形,此时周长不变,面积变大。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图内高)在底边延长线上画高在小学不作要求。(图外高)

  梯形高的画法与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一样,教学时向学生说明,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较短的底叫上底,把较长的底叫下底。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会画高。

  (2)、使学生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以及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3)、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和梯形的关系。

  教学建议或教学思路

  用四根硬纸条钉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操作过,本课可以放手让学生动手,把重点放在图形的变化上,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第六课时 练习十二 第3、6、8、9、11、12

  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本课是练习课也可以说是操作活动课。

  第3题借助“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和区别。

  第6题借助七巧板拼一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及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

  第8题判断哪些是对称的四边形。

  第9题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第11题除了发现内角和是360度,还让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及对角相等。。

  第12题试试你的眼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有序思考的能力。

  关于四条边都相等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菱形,作为课外知识让学生通过量一理它的线段和角从而发现菱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建议

  第3题、第6题中,剪、拼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应鼓励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多种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并让他们与同学探讨和交流自己的剪法和理由。

  第9题,“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你会得到同样的结论吗?”可以让学生猜测、推理,再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由直观认识上升为抽象认识,逐步数学化,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游戏: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通过介绍莫比乌斯带,并让学生操作一下,感受数学的神奇,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关于莫比乌斯带的知识,可以到网上查到一下。

  莫比乌斯带

  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mobius,1790~1868)发现:把一个扭转180°后再两头粘接起来的纸条,具有魔术般的性质。

  因为,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

  我们把这种由莫比乌斯发现的神奇的单面纸带,称为“莫比乌斯带”。

  拿一张白的长纸条,把一面涂成黑色,然后把其中一端翻一个身,如同上页图那样粘成一个莫比乌斯带。现在像图中那样用剪刀沿纸带的把它剪开。你就会惊奇地发现,纸带不仅没有一分为二,反而像图中那样剪出一个两倍长的纸圈!

  有趣的是:新得到的这个较长的纸圈,本身却是一个双侧曲面,它的两条边界自身虽不打结,但却相互套在一起!为了让读者直观地看到这一不太容易想象出来的事实,我们可以把上述纸圈,再一次沿中线剪开,这回可真的一分为二了!得到的是两条互相套着的纸圈,而原先的两条边界,则分别包含于两条纸圈之中,只是每条纸圈本身并不打结罢了。

  莫比乌斯带还有更为奇异的特性。一些在平面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却不可思议地在莫比乌斯带上获得了解决!

  比如在普通空间无法实现的“手套易位问题:人左右两手的手套虽然极为相像,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不可能把左手的手套贴切地戴到右手上去;也不能把右手的手套贴切地戴到左手上来。无论你怎么扭来转去,左手套永远是左手套,右手套也永远是右手套!不过,倘若自你把它搬到莫比乌斯带上来,那么解决起来就易如反掌了。

  在自然界有许多物体也类似于手套那样,它们本身具备完全相像的对称部分,但一个是左手系的,另一个是右手系的,它们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

  “莫比乌斯带”在生活和生产中已经有了一些用途。例如,用皮带传送的动力机械的皮带就可以做成“莫比乌斯带”状,这样皮带就不会只磨损一面了。如果把录音机的磁带做成“莫比乌斯带”状,就不存在正反两面的问题了,磁带就只有一个面了。

  莫比乌斯带是一种拓扑图形,什么是拓扑呢?拓扑所研究的是几何图形的一些性质,它们在图形被弯曲、拉大、缩小或任意的变形下保持不变,只要在变形过程中不使原来不同的点重合为同一个点,又不产生新点。换句话说,这种变换的条件是:在原来图形的点与变换了图形的点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邻近的点还是邻近的点。这样的变换叫做拓扑变换。拓扑有一个形象说法——橡皮几何学。因为如果图形都是用橡皮做成的,就能把许多图形进行拓扑变换。例如一个橡皮圈能变形成一个圆圈或一个方圈。但是一个橡皮圈不能由拓扑变换成为一个阿拉伯数字8。因为不把圈上的两个点重合在一起,圈就不会变成8,“莫比乌斯带”正好满足了上述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