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a3,选项D正确.2.(2014·天津·3)研究表明,地球自转在逐渐变慢,3亿年前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2小时.假设这种趋势会持续下去,地球的其他条件都不变,未来人类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与现在的相比( )
A.距地面的高度变大 B.向心加速度变大 C.线速度变大 D.角速度变大 答案 A
解析 地球的自转周期变大,则地球同步卫星的公转周期变大.由错误!=m错误!(R+h),3GMT2
得h=-R,T变大,h变大,A正确.
4π2GMmGM
由=ma,得a=,r增大,a减小,B错误. r2r2GMmmv2
由=,得v=r2r
GM
,r增大,v减小,C错误. r
2π
由ω=可知,角速度减小,D错误.
T
3.(多选)地球同步卫星离地心的距离为r,运行速率为v1,加速度为a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2,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2,半径为R,则下列比例关系中
感谢您的聆听
感谢您的聆听
正确的是( ) a1ra1r2A.= B.=() a2Ra2Rv1rv1C.= D.=v2Rv2答案 AD
解析 设地球的质量为M,同步卫星的质量为m1,在地球表面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a122
的质量为m2,根据向心加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有a1=ω1r,a2=ω2R,又ω1=ω2,故=
a2rMm1v21Mm2v22v1,选项A正确;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G=m1,G=m2,解得=Rr2rR2Rv2选项D正确.
命题点二 双星或多星模型 1.双星模型
(1)定义:绕公共圆心转动的两个星体组成的系统,我们称之为双星系统,如图2所示.
R
,r
R r
图2
(2)特点:
①各自所需的向心力由彼此间的万有引力相互提供,即 Gm1m2Gm1m222
=m1ω1r1,=m2ω2r2 L2L2②两颗星的周期及角速度都相同,即
T1=T2,ω1=ω2
③两颗星的半径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为:r1+r2=L (3)两颗星到圆心的距离r1、r2与星体质量成反比,即2.多星模型
(1)定义:所研究星体的万有引力的合力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除星体外,各星体的角速度或周期相同. (2)三星模型:
感谢您的聆听
m1r2
=. m2r1
感谢您的聆听
①三颗星位于同一直线上,两颗环绕星围绕星在同一半径为R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3甲所示).
②三颗质量均为m的星体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如图乙所示).
图3
(3)四星模型:
①其中一种是四颗质量相等的恒星位于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沿着外接于正方形的圆形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丙所示).
②另一种是三颗恒星始终位于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另一颗位于中心O,外围三颗星绕O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丁所示).
例2 (2015·安徽理综·24)由三颗星体构成的系统,忽略其他星体对它们的作用,存在着一种运动形式,三颗星体在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分别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绕某一共同的圆心O在三角形所在的平面内做相同角速度的圆周运动(图4为A、B、C三颗星体质量不相同时的一般情况).若A星体质量为2m、B、C两星体的质量均为m,三角形的边长为a,求:
图4
(1)A星体所受合力大小FA; (2)B星体所受合力大小FB; (3)C星体的轨道半径RC;
感谢您的聆听
感谢您的聆听
(4)三星体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
m2m27
答案 (1)23G (2)7G (3)a (4)π
a2a24
a3
Gm
mAmB2m2
解析 (1)由万有引力定律,A星体所受B、C星体引力大小为FBA=G=G=FCA
r2a2方向如图所示
m2
则合力大小为FA=FBA·cos30°+FCA·cos30°=23G a2(2)同上,B星体所受A、C星体引力大小分别为
FAB=GFCB=GmAmB2m2
=G r2a2mCmBm2=G r2a2
方向如图所示, 由余弦定理得合力为:
FB=F2AB+F2CB-2FAB·FCB·cos120°=7G (3)由于mA=2m,mB=mC=m
通过分析可知,圆心O在BC的中垂线AD的中点 则RC=
731
a2+2a2=4a 4
a3. Gm
m2a2
m22π2
(4)三星体运动周期相同,对C星体,由FC=FB=7G=m()RC,可得T=π
a2T
4.(2013·山东理综·20)双星系统由两颗恒星组成,两恒星在相互引力的作用下,分别围绕其连线上的某一点做周期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研究发现,双星系统演化过程中,两星的总质量、距离和周期均可能发生变化.若某双星系统中两星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经过一段时间演化后,两星总质量变为原来的k倍,两星之间的距离变为原来的n倍,则此时圆周运动的周期为( )
感谢您的聆听
感谢您的聆听
n3T k2n2T k
n3T knT k
A.C.
B.D.
答案 B
解析 设两恒星的质量分别为m1、m2,距离为L, 双星靠彼此的引力提供向心力,则有
GGm1m24π2
=m1r1 L2T2m1m24π2=m2r2 L2T2
并且r1+r2=L 解得T=2π错误!
当两星总质量变为原来的k倍,两星之间距离变为原来的n倍时
T′=2π错误!
=
n3
·T k
故选项B正确.
5.银河系的恒星中大约四分之一是双星.如图5所示,某双星由质量不等的星体S1和S2构成,两星在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两者连线上某一定点O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天文观察测得它们的运动周期为T,若已知S1和S2的距离为r,引力常量为G,求两星的总质量
M.
图5
答案
4π2r3
GT2
解析 设星体S1、S2的质量分别为m1、m2,运动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则运动的角速度2π
为ω= T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有
Gm1m222
=m1ωR1=m2ωR2 r2
又R1+R2=r
感谢您的聆听
感谢您的聆听
联立解得两星的总质量为
M=m1+m2=
ω2r2R2ω2r2R1ω2r34π2r3
+==. GGGGT2
一、近地卫星、同步卫星和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比较
如图6所示,a为近地卫星,半径为r1;b为同步卫星,半径为r2;c为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半径为r3.
图6
向心力 轨道半径 近地卫星 万有引力 同步卫星 万有引力 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 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r1ω2 r3r2>r3=r1 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故ω2角速度 ω==ω3 ω1>ω2=ω3 由线速度 GMmmv2=得 r2r由v=rω得v2>v3 GM,故v1>v2 rv=v1>v2>v3 由向心加速度 GMmGM=ma得a=,故r2r2由a=rω得a2>a3 2a1>a2 a1>a2>a3二、卫星追及相遇问题
典例 (多选)如图7,三个质点a、b、c的质量分别为m1、m2、M(M远大于m1及m2),在c感谢您的聆听
感谢您的聆听
的万有引力作用下,a、b在同一平面内绕c沿逆时针方向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轨道半径之比为ra∶rb=1∶4,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图7
A.a、b运动的周期之比为Ta∶Tb=1∶8 B.a、b运动的周期之比为Ta∶Tb=1∶4
C.从图示位置开始,在b转动一周的过程中,a、b、c共线12次 D.从图示位置开始,在b转动一周的过程中,a、b、c共线14次 答案 AD
解析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的平方与半径的三次方成正比,则周期之比为1∶8,A对;设图示位置夹角为θ<π
,b转动一周(圆心角为2π)的时间为t=Tb,则a、b相距最2
2π2π
远时:Tb-Tb=(π-θ)+n·2π(n=0,1,2,3,…),可知n<6.75,n可取7个值;a、
TaTb
b相距最近时:2π2π
Tb-Tb=(2π-θ)+m·2π(m=0,1,2,3,…),可知m<6.25,m可取TaTb
7个值,故在b转动一周的过程中,a、b、c共线14次,D对.
点评 某星体的两颗卫星之间的距离有最近和最远之分,但它们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由于它们的轨道不是重合的,因此在最近和最远的相遇问题上不能通过位移或弧长相等来处理,而是通过卫星运动的圆心角来衡量,若它们初始位置在同一直线上,实际上内轨道所转过的圆心角与外轨道所转过的圆心角之差为π的整数倍时就是出现最近或最远的时刻,而本题中a、b、c三个质点初始位置不在一条直线上,故在列式时要注意初始角度差.
题组1 同步卫星
1.(多选)据报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利用其定位、导航等功能加入到马航MH370失联客机搜救工作,为指挥中心调度部署人力、物力提供决策依据,保证了搜救船只准确抵达相关海
感谢您的聆听
感谢您的聆听
域,帮助搜救船只规划搜救航线,避免搜救出现遗漏海域,目前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由高度均约为36000km的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以及高度约为21500km的4颗中轨道卫星组网运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轨道卫星的周期比同步卫星的周期大 B.所有卫星均位于以地心为中心的圆形轨道上 C.同步卫星和中轨道卫星的线速度均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D.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物体的向心加速度比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 答案 BC
解析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轨道半径较小的中轨道卫星的周期比同步卫星的周期小,A项错;由题意知,北斗导航系统的卫星轨道高度一定,因此卫星均位于以地心为中心的圆形轨道上,B项正确;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绕地球的最大运行速度,C项正确;赤道上物体与同步卫星的角速度相同,由a=ωr可知,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较大,D项错. 2.如图1所示,轨道Ⅰ是近地气象卫星轨道,轨道Ⅱ是地球同步卫星轨道,设卫星在轨道Ⅰ和轨道Ⅱ上都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运行的速度大小分别是v1和v2,加速度大小分别是a1和a2,则( )
2
图1
A.v1>v2 a1v2 a1>a2 C.v1a2 答案 BMmv2
解析 根据G=m=ma,可知v=
r2r
GMGM
,a=,所以v1>v2,a1>a2.选项B正确. rr2
3.设地球的质量为M,半径为R,自转周期为T,引力常量为G.“神舟九号”绕地球运行时离地面的高度为h,则“神舟九号”与“同步卫星”各自所在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 )
A.错误! B.错误!
感谢您的聆听
感谢您的聆听
C.错误! D.错误! 答案 C
解析 设“神舟九号”与“同步卫星”各自所在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分别为g神九、g同步,则
m神九g神九=G错误!,m同步g同步=G错误!=错误!,联立可得错误!=错误!,故C正确.
4.“神舟八号”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飞行轨道在地球表面的投影如图2所示,图中标明了飞船相继飞临赤道上空所对应的地面的经度.设“神舟八号”飞船绕地球飞行的轨道半径为r1,地球同步卫星飞行轨道半径为r2.则r1∶r2等于( )
3
3
图2
A.1∶24
B.1∶156
C.1∶210 D.1∶256 答案 D
22.5°解析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飞船每运行一周,地球自转22.5°,故飞船的周期为T1=360°r31T211.521
×24h=1.5h,同步卫星的周期为24h,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故选r32T2224256D.
题组2 双星、多星模型
5.(多选)宇宙间存在一些离其他恒星较远的三星系统,其中有一种三星系统如图3所示,三颗质量均为m的星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边长为R,忽略其他星体对它们的引力作用,三星在同一平面内绕三角形中心O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常量为G,则( )
图3
A.每颗星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B.每颗星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为
Gm
R3Gm R3
感谢您的聆听
感谢您的聆听
R3 3Gm
C.每颗星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2π
D.每颗星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与三星的质量无关 答案 ABC
R23
解析 由图可知,每颗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R.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cos30°3Gm2v24π22
·2cos30°=m=mωr=mr=ma,可解得v=R2rT2
Gm
,ω=R
3Gm
,T=2πR3
R3,3Gm
a=
3Gm
,故A、B、C均正确,D错误. R2
6.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的发现将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新视角,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在如图4所示的双星系统中,A、B两个恒星靠着相互之间的引力正在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恒星A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29倍,恒星B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36倍,两星之间的距离L=2×10m,太阳质量M=2×10kg,引力常量G=6.67×10
-11
5
30
N·m/kg,π=10.若两星在环绕过程中会辐射出引力波,该引力波的频率与
222
两星做圆周运动的频率具有相同的数量级,则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估算该引力波频率的数量级是( )
图4
A.10Hz B.10Hz C.10Hz D.10Hz 答案 A
解析 A、B的周期相同,角速度相等,靠相互之间的引力提供向心力, MAMB4π2有G=MArA L2T2
②
①
6
8
2
4
GMAMB4π2=MBrB L2T2
有MArA=MBrB,rA+rB=L, MB3636解得rA=L=L=L.
MA+MB29+3665
36
4π2L3×
65,
GMB
由①得T=
感谢您的聆听
感谢您的聆听
1则f==T
GMB
=错误!Hz≈1.6×10Hz. 36
4π2L3×
65
2
7.经过用天文望远镜长期观测,人们在宇宙中已经发现了许多双星系统,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使我们对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分布情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双星系统由两个星体组成,其中每个星体的线度都远小于两星体之间的距离,一般双星系统距离其他星体很远,可以当成孤立系统来处理.现根据对某一双星系统的测量确定,该双星系统中每个星体的质量都是M,两者相距L,它们正围绕两者连线的中点做圆周运动. (1)计算出该双星系统的运动周期T;
(2)若该实验中观测到的运动周期为T观测,且T观测∶T=1∶N(N>1).为了理解T观测与T的不同,目前有一种流行的理论认为,在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望远镜观测不到的暗物质.作为一种简化模型,我们假定在以这两个星体连线为直径的球体内均匀分布这种暗物质.若不考虑其他暗物质的影响,根据这一模型和上述观测结果确定该星系间这种暗物质的密度. 答案 (1)πL2L
(2)错误! GM
M22π2L
解析 (1)双星均绕它们连线的中点做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G=M·,L2T2解得T=πL2L
. GM
观测
(2)N>1,根据观测结果,星体的运动周期为T=
1N
T球体)均匀分布的暗物质引起的,均匀分布在双星系统内的暗物质对双星系统的作用与一个质点(质点的质量等于球内暗物质的总质量M′且位于中点O处)的作用等效,考虑暗物质作用后双星系统的运动周期,即G+G错误!=M错误!2·错误!,
代入T=πL2LN-1
并整理得M′=M. GM4
M2
L2
故所求的暗物质密度为ρ=错误!=错误!.
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