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探讨 广东建材2010年第9期 沥青路面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探讨 张京锋 陈舜明z何娟。 (1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沥青工程分公司) (2广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材料研究室) (3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摘 要:本文分别从配合比设计、粗细集料的cA和FA值榆验、沥青膜厚度分析、粉胶比分析等角 度,找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中、下面层动稳定度偏小、车辙深度过火以及卜面 摊铺离析等问题的原 分析结果发现:各层混合料的沥青膜厚度均较合理,而粉胶比、FA值过大,是造成中丽层动稳定度 偏小、车辙深度过大等问题的原因;cA值偏小是造成下面层动稳定度偏小、车辙深度过大以及摊铺离 折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沥青膜;配合比设计;车辙;cA值;FA值 省道S1l5线大源至太和段道路改造工程(以下简 称s115)由广州 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道路全长6.28 公里,双向8车道,设计基准期l5年。路面为三层结构, 2施工过程中存在的l'-I题 配合比设计按照马歇尔试验的方法,最后确定 AK一13A、AC-20I和AC一25I的最佳油石比分别为5.2、 上、中、下面层依次是改性AK一13A、普通AC一20I和普通 4.5和4.3。马歇尔试验各项指标均满足施工设计要求, AC一25I型。施工过程中发现存在中、下面层动稳定度偏 但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小、车辙深度过大以及下面层摊铺离析等问题,本文分 别从配合比设计、粗细集料的CA和FA值检验、沥青膜 厚度分析、粉胶比分析等方面找出上述问题的原因,为 以后在沥青混合料施工生产过程中避免同类问题的出 现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1动稳定度偏小、车辙深度过大 三种沥青混合料的车辙试验结果见表2所示: 表2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结果 混合料 对应于45 对应于60 沥青混合料试件的 种类 分钟时的变 分钟时的变 动稳定度(次/min) 规范值 形量d (arm) 形量d2(mm) 单值 平均值 1.333 AK一13A 2.129 1.875 6.399 1原材料 s1 15工程所选用的改性沥青和普通沥青分别为茂 名石化生产的SBS(I—D)和AH一70#(A级),试验指标见 表1: 1.503 2.284 2.076 7.355 3706 4065 3134 659 3635 ≥2800 AC一20I 8.007 5.885 5.09l 9.21O 7.O14 5.663 556 558 l1O1 591 ≥800 表1 Sl15改性沥青与普通沥青实测试验指标 I测试项日 软化点(¨C) 针入度(O.1mm) 延度(mm) “路茂牌”SBS(卜D) 。‘东海牌’'AH一70#(A级) 实测结果 标准要求 实测结果 标准要求 90 ≥60 48.5 ≥46 57 29.7 40—6O ≥20 65 ≥100 60 80 ≥1O0 ≤±0.8 AC一25I 5.458 5.042 6.17O 5.68l 885 986 991 ≥800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种沥青混合料的车辙试验结果 只有AK-13A的比较理想,而AC-20I的动稳定度太小, AC一25I的动稳定度也只是刚刚满足规范值要求,且两 转薄膜质量损失(%) 0.08 ≤±1.0 O.O2 f旋转薄膜针入度比 旋转薄膜延度(arm) 针入度指数PI 80 l9.2 O.2 ≥65 ≥15 ≥O ≥99 73.8 ≥6l 8.1 ≥6 —1.26 ~1.5~+1.O 99.5 ≥99.5 种混合料车辙试验对应于5分钟和60分钟的变形量均 偏大,其中AC一20I的车辙深度最大接近1cm。像S115 溶解度(三氯乙烯),% 99.8 密度(15℃),g/cm。 1.026 实测 1.029 实测 集料为珠海洪湾石场生产的反击破碎石,矿粉产自 从化吕田,各项试验指标均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这种路面厚度从上到下依次为4cm、6cm和7cm且面层 用改性沥青的路面结构,车辙往往会发生在中面层,如 果不及时调整会大大降低路面的使用寿命。 ~22— 广东建材2010年第9期 2.2下面层摊铺离析 路面抽芯的芯样断面分别见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 看出:AK一13A和AC一20I型芯样的矿料问形成良好的嵌 挤作用,几乎没有发生粗细集料离析的现象;而AC一25I 研究与探讨 制区的概念,推荐合成级配区的上下限见表4所示Ⅲ: 表4 Superpave法推荐级配上下限 筛孔(arm) 25mm 4.75 2.36 1.18 0.6 O.3 公称最人粒径 禁区 限 39.5 30.8 24.1 l7.6 l1.4 禁区下限 39.5 26.8 18.1 13.6 l1.4 型的芯样则粗细集料离析现象严重,其中~ 个断面根本 没有粗集料,给人的感觉像AC一5,另一个的断面则细集 公称最大粒径 禁区 k限 19mm 禁区下限 34.6 28.3 20.7 13.7 34.6 22.3 16.7 13.7 料偏多、粗集料偏少。 (1)AK一13A芯样图片 (2)AC一20I芯样图片 (3)AC一251芯样图片 一 图i抽芯芯样断面图 3原因分析 3.I配合比设计,CA、FA值检验 S115工程三层混合料的合成级配以及各层的级配 要求分别见表3所示: 表3¥115工程三层合成级配 筛孔 AK l3A AC一2OI AC一25I (mil1) 合成级配 级配要求 合成级配 级配要求 合成级配 级配要求 31.5 10O 1OO 1O0 1OO 1OO 1OO 26.5 10O 1OO 1O0 1O0 99 1O0~92 l9 10O 10O 98.6 90~1OO 88.7 90~80 l6 l0O 10O 85.9 92~81 76.5 84~72 13.2 94.6 90~1OO 73.6 84~72 68.8 76,~65 9.5 66.3 60~80 57.8 70,~58 57.7 65~53 4.75 40.4 30~53 33.3 45,~33 36.7 45~33 2.36 29.3 2O~4O 22.8 32~20 23.2 32,~20 1.18 l9.7 l5~30 17.2 22~l2 15 22~12 0.6 l4.1 l0~23 l3.2 17~8 10.1 17~8 O.3 1O.9 7~18 lO.5 13~5 7.5 13~5 O.15 8.7 5~l2 8.6 10~4 6.1 1O~4 0.075 6.1 4~8 6.6 7~3 5.1 7~3 Superpave法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引入限 公称最大粒径 禁区上限 39.1 31.6 23.1 15.5 12.5mm 禁区下限 39.1 25.6 19.1 15.5 结合表3和表4可以看出S115工程三种混合料的 合成级配均没有通过Superpave法所推荐的级配禁区。 贝雷法对混合料合成级配的设计与评价分为粗、细 两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粗集料比(cA)、细集料粗比 (FA 和细集料细比(FAr)三个判断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 CA p F %IPS/2---p UPCS’F p p,FAf.- ‘式D P (第一‘控制筛孔通过率)=NMPS0.22; NMPS:混合料最大公称粒径; SCS(第二控制筛孔)=PCS(第一控制筛孔)0.22; TCS(第三控制筛孔)=SCS(第 二控制筛孔)0.22。 由以上公式并结合表3可以计算出三种级配的 CA、FA值,见表5所示: 表5合成级配CA、FA值 项目 CA FA FAf AK 13A O.77 O.49 0.44 AC 20I O.58 O.52 0.61 AC一25I O.36 0.4 O.32 推荐值 O.60~0.75 0.35~0.50 O.35~0.50 刘俊锋等给出范围更窄的推荐值为CA值0.65~ 0.75、FA值0.50~0.60之间_2_,矿料级配可以达到骨架 密实结构的效果,具有良好的抗永久变形能力并可以较 好的改善沥青路面中级配离析的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出 AK一13A的CA、FA值均在推荐的范围内或接近推荐的范 围,而AC一20I、AC一25的cA、FA值离推荐范围相差太远, 这是造成中、下面层动稳定度偏小、车辙深度过大以及 下面层摊铺离析等问题的原因之一。 3.2沥青膜厚度分析 由表面积因子矩阵法[31判断三种混合料的有效沥 青膜厚度, A=[B][P] =l0.41,0.41,0.82,1.64,2.87,6.14,12.29,32.77] ll,P2鼢Pl_18,P ,P ,P 5'P 75]T (式2) 广东建材2010年第9期 研究与探讨 平行盾构隧道施工 对不同位置桩基的影响研究 唐长东曾林海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摘 要:为研究平行盾构隧道施工对不同位霞桩基的影响,建立了盾构穿越既有桩基的有限元互维 数值模型。通过不同桩位和桩长的办案对比,模拟得到不同桩位和桩长的桩基在盾构施工穿越过程中 所产生的变形和受力特点。 关键词:甲行盾构隧道;桩基;变形;受力 在盾构隧道穿越城市密集建筑物群时,难免会穿越 桩基础的应力和变形特征。 桩基工程,如果隧道与桩距离很近时,隧道施工可能会 已有很多学者对隧道施工对桩基的影响进行了研 对既有桩基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近 究,但是对平行盾构隧道施工对桩基的影响研究不多,距离情况下隧道穿越对桩基的不利影响问题进行了研 因此,本文通过建立双线平行隧道施工与桩基数值分析 究:Loganathan等[t]运用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解析方法 模型,分析出不同桩位和桩长的桩基在临*行盾构隧 揭示隧道掘进将会引起临近桩基产生相当大的轴力和 道穿越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力学响应,对同类工程的设 弯矩;Mroueh和Shahrour¨2 运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对 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单桩和群桩基础在临近隧道掘进情况下的反应进行了 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隧道掘进会引起临近桩基内力的显 著增加,隧道掘进引起的桩基轴力与桩基和隧道轴线的 水平距离以及桩尖和隧道轴线在竖向的相对位置密切 相关;刘晓萍,李坚I3 在上海地铁一号线盾构穿越上海 体育馆立交桥桩基过程中对5根代表性桩基侧向土压 力、桩周摩阻力、桩身轴向挠曲以及桩体应力的变化情 况进行了实测研究,积累地铁盾构在上海软土地基中施 1计算模型 盾构施工参数及材料参数为: 双线平行隧道中心埋深均为20m,洞径D为6m,两 隧道中心轴线间距为12m,混凝士管片厚度为0.3m,盾 构机长度9m,盾壳厚度为7.5mm。桩长及桩与右隧道的 位置关系随数值试验方案来设定,桩径d为1.0m。为了 研究问题的方便,假设围岩为同一均质粘= ,材料物理 力学参数见表1。 研究的思路是当隧道开挖至48m处(开挖完成)时, 桩的最终内力和变形响应,即16个开挖步(3m一个开 挖步)所引起桩的内力和变形的累计值,桩与隧道的位 工对桩基影响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张志强,何川阻 运 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深圳地铁一期工程7C标段天 虹一岗厦区间,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立交桥和民房桩基 础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模拟计算,研究了临近 置关系如图1、2所示,S表示桩距右隧道轴线的距离,L 【参考文献】 后Ac一201的车辙图片见图2和图3所示。 [1]梅延义,马博.高性能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宁夏T程技 5结倍 术,第5卷第l期2006年3月. [2]刘俊锋,袁万杰,关志深.湿热地区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S115各层沥青混合料的沥 究.公路交通技术,2006年10月第5期. 青膜厚度均较合理,而粉胶比、FA值过大,是造成中面 [3]李君.沥青碎石玛蹄脂混合料最大沥青用量初探,第一界全 层动稳定度偏小、车辙深度过大等问题的原因;CA值偏 公路科技刨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2002.6.[4]沈金安.关于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的问 小是造成下面层动稳定度偏小、车辙深度过大以及摊铺 题.公路,2001年11月第11期. 离析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5]张争奇,张卫平,李平.沥青混合料粉胶比.公路2001年l1月 第11期. 一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