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例谈“学为中心”理念下自主课堂的教学设计

例谈“学为中心”理念下自主课堂的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2O・ 中学教研(数学) 例谈“学为中心"理念下自主课堂的教学设计 ●方云兵 陈美英 (浙江师范大学婺州外国语学校浙江金华321025)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归根到底是如何教 会学生学习.“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就是把学生 学习作为教学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解 决问题为主要学习形式,通过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达 是一元一次方程 ÷ =14的解. 教材的设计本意是衔接合作学习问题(3)(小 强、小杰、张明参加投篮比赛,每人投了2O次.小强 到深入理解数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怎样学, 怎样引导学生学,怎样帮助学生学”是“学为中心” 的精髓.本文试着从“三理解”的角度,即:理解教 材、理解学生、理解数学的角度,通过3个教学设计 的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 理解教材——关注“怎样引导学生学”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坚持宏观把握教材、微 观分析教材,树立“整体教材观”,既要分析教学内 容所在节的教材处理、理解章前图的内涵,又要看 到这部分内容在整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各种版 本教材对这节内容的处理,这样就能从整体上理解 本节内容,更深入理解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及其相 关内容的编写意图.首先要理解教学内容,弄清 “是什么”,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 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 注;其次要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关系,在概念 体系中认识核心概念;最后要理解教学内容所反映 的思想方法.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 要把教材内容通过问题的形式,对学生的有效思考 进行启发,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把着力点 放在“怎样引导学生学”上. 案例1“尝试检验法”的教学设计(浙教版七 年级上册第5.1节“一元一次方程”): 教材处理对于“合作学习”第(3)题所列的 ,’一1,’ 方程 ÷ =14,不妨依次取 的值为11,12,13, 0 1^一I 1,' 14,15,16,17,代人方程左边代数式 ÷兰=14,求 出代数式的值,如表1所示: 表1代数式对应值 由表1知,当 =15,时,垒÷堕=14,于是 =15就 投进10个球,小杰比张明多投进2个,3个人平均 每人投进14个球.问小杰和张明各投进多少个).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采用小 学所学的逆运算的方法解方程(班级44位学生, 只有lO位学生采用尝试检验).学生们很困惑,明 明可以用小学的逆运算解简单方程的方法直接求 解,为什么要这么复杂进行尝试检验呢?这样的教 学设计重教材、轻学生;重接受、轻理解;重结果、轻 过程.在教学时教师讲到为止,学生听到为止,速战 速决,思想过程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学生就囫囵 吞枣地接受了,而没有进行思想方法的引导.学生 对方程解的探究过程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完成不了 知识内容的内化和数学经验的积累,更没有从质和 量上丰富原有的思想方法. 设计改进在上一环节让学生自学判断t=3 是不是方程3£+l=7的解后思考:刚才我们在计 算时发现,t=3不是原方程的解,那么方程的解是 比3大还是比3小?你是怎么想的? 生:当t=3时,左边:10,比右边大,说明取值 太大了,应取比3小的数. 师:你会试着取几? 生:取t=2. 师:按照刚才总结的判断一个未知数的值是否 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和程序(代、算、比、 判),试一试. 这种求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方法叫做尝试检验 法!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完成从“一元一次 方程的解”教学环节过渡到“尝试检验法解方程”, 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顺势而上的过程.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师: 必须是整数吗? 生:因为进球数不可能是小数,所以肯定都是 整数. 师:通过分析,方程解的范围缩小了! 第9期 方云兵,等:例谈“学为中心”理念下自主课堂的教学设计 ・21・ 师: 可以取21,2O吗?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案例2九年级上册第1.1节“反比例函数概 念”巩固问题设计(案例来源:浙江省金华市开发 区优质课评比). 1.下列函数中,Y是 的反比例函数吗?如果 是,比例系数k是多少? 1 生:21不行,因为题目要求每人投2O次.2O也 不行,如果是2O的话,小杰就投了22次了,不符合 题意. 师:通过分析,未知数的范围又缩小了! 此时,教师又追问: 可以取9,10吗? 生:不可以,因为平均数是14,小强只投进了 1O个球,另外2个人要比他投得多,平均数才会到 (1)Y= ;(2)Y=2x。。;(3)Y=÷;(4)Y= 14.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尝试检验法的一般步骤 (略). 设计意图 通过4个问题迫使学生不断思考 未知数取值的方法,体验尝试未知数取值的缩小过 程. 跟踪练习 对于方程3 一8= ,表2已给出 部分未知数的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表2方程对应值 (1)表2中n=——,b=——,思考:方程 的解应在哪2个整数之间? (2)写出方程3 一8= 的解. 设计意图 尝试检验法是这节课的难点,笔者 在处理时,增添教学环节问的过渡,深挖学生阅读 文本时容易“滑过”之处,设计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的问题,通过不断追问,顺着人们的认知规律把判 断一个未知数的值和尝试检验法这2个知识点自 然地衔接在一起.重新编制尝试检验法的教学素 材,由于教材例题中的数都是整数,给学生造成不 科学的尝试路径,这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于是 教师改编了上面的跟踪练习,其目的是:使学生体 会逐渐逼近的思想,把单纯地填表格(代数式求 值)变为开放地思考;使学生明白尝试取值时,既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还可以是小数.这样既 加强了对未知数取值的学法指导,又引导学生对学 习信息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完整经历尝试检验、 尝试取值的过程. 2理解学生——关注“学生怎样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以学为中心,从学生 的认知水平出发,以学定“问”,充分考虑学生已有 的经验、学习基础、思维特点,立足于学生的“最近 发展区”,用学生的眼睛看数学,由感性到理性、由 浅人深地设计问题,真正引导和帮助学生思考问 麦;1 (5)xr 1;(6)y 南・1  2.辨析题:兄弟2个人分吃1碗饺子,每人吃 饺子的个数如表3所示: 表3每人吃饺子的个数 兄(Y) 29 28 27 26 25 24 23 22 2 1 一逐渐减少 弟( ) l 2 3 4 5 6 7 8 28 29 一逐渐增多 (1)写出兄吃的饺子个数Y与弟吃的饺子个 数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 ,Y的取值范 围); (2)因为当弟吃的饺子个数 增多时,兄吃的 饺子个数Y在减少,所以Y与 成反比例,你认为 对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Y是 的反比例函数,表4给出了 与Y的 一些值: 表4 与Y的对应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表达式完成表4. 教师通过设计2个练习暗含反比例函数的2 种表示方式(解析式法、表格法),使学生在辨析中 深刻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本质.在巩固练习2中,把 学生存在的疑点、易混点呈现给学生.从字面上理 解“反比例”,学生就有“增大而减小”这一首印象, 再加上学生受小学所学和七年级科学相关知识中 的成反比例关系的负迁移的影响,认为只要一个量 增加、一个量减少就是反比例函数,特别是表3中 的“逐渐增大”与“逐渐减少”更有迷惑性.这样设 计的优点是通过学生的活跃争执以理服人,最后回 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上,达到“理越辩越明”的教 学效果.这个过正做到了“学为中心”,既关注 ・22・ 中学教研(数学) 结果,更关注过程.列表法本身也是函数的3种形 式之一.设计表格的形式,把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隐藏在表格中,先判断比例系数k,然后再求其余 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值,灌输了“待定系数法”的数 学思想. 3 理解数学——关注“怎样帮助学生学” 理解数学是教好数学的前提.教师“理解数 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数学”,这也是教学的首 要任务.让学生能“理解数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 来完成,而进行课堂教学的效果要依托于教学设 计.从课堂本身出发,教师更应重视教学设计,使教 学设计的落脚点放在“怎样帮助学生学”,关注:学 生学习这一知识点的起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 怎样突破难点?怎样把复杂的问题通过层次设计 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理解深刻? 案例3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1(案例来源:浙 江省金华市三区教研活动公开课). 片段l解方程组{-2),一3 3, L Y— ・ 学生尝试解答后,教师请学生口答解题过程. 生1:把式(2)代人式(1)得Y=3,代人式(2) 得 =1. 师:你们和他的答案一样吗? 生(全体):一样! 师:为什么把式(2)代人式(1)呀?为什么把 Y=3代人式(2)而不代人式(I)? 生2:这样可以直接求出 ,更简单. 师:怎样检验? 生3:代人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看方程2 边是否相等. 师:例1的解题步骤是什么?先做什么?再做 什么? 生4:代人消元一回代求解 检验作答. 师:还有哪些注意点? 生5:整体代人时要添加括号、最后要检验. 本节课的核心思想是消元与转化,除此之外, 还涉及到程序化思想和简化、优化思想,在教学中 也应注意适度渗透.同时教师还应时刻在课堂中把 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技能融于一体,使学 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领悟到一定的数学思想 方法,在运用思想方法的同时巩固知识、技能,这 样,思想方法就有了载体,知识技能就有了灵魂,真 正做到“学为中心”的课堂.鉴于以上认识,笔者对 本环节进行了如下改进: 讲解例题后,变式练习: L^一Y y-3x :一 ・,  (1)如何把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怎 样转化比较简便? (2)哪个未知数的值可以先求出来?从哪里 人手?问题解完了吗? (3)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如何求? (4)可以把 =Y一2代回 一Y=一2求解吗? 为什么? (5)先求出的一个未知数的值可以代回到方 程组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吗?代人哪个更简 单? (6)你能总结代人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 般步骤吗? 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步骤如 图1所示: 图1 程序化解法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使运算成为一 种机械操作.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学生遇到特定的 情景,就机械地套用代入法的一般步骤;面对三元 一次方程组时更是感到束手无策. 让学生练习解方程组 8然后比 ,较2种解法的优劣,这样学生理解数学才会更深刻. 对问题的设置改进如下: f2y一3 3,(直接代人) _÷f2),一3 :,(简单变形) 一{ : ,(策略优化) r 4-3y 4, 一{1 1 (进一步变形) 【 + , 一 8.(整体代人)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本质是消元.即把“二 第9期 余安恺:“顺学而导”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23・ “顺学而导"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以“函数的奇偶性”为例 ●余安恺 (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育硕士浙江金华321004)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近年来新课程背景 考的一个课题.笔者在一节市公开课“函数的奇偶 下开展有效学习的重要举措.“顺学而导”指的是 性”中以“顺学而导”为顶层设计理念,几易其稿到 教师紧密结合学生即时学情,灵活调整教学思路, 最终借班上课,效果不错,笔者也收获良多.在备 创造陛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在精心备 课、上课及课后交流、反思等各环节用“顺学而导” 课、组织上课、布置作业等环节真正把学生放在教 的理念进行推敲,每个环节都暗暗自问:这样的设 学的首位,对学情无限呵护,对生成无比珍惜,把学 计是不是学生内心所迫切需要的,这样的提问能否 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激起学生深远的思考.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 学中要做到顺学而导,就要具体做到以下6个 运用“顺学而导”的理念进行具体实践成为笔者思 “顺”(以“函数的奇偶性”的几次磨课为例). rLl 1J元”转化为一元.消元的基本方法是代人法、加减 题链,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帮助学生思考 法,这2种方法的本质差别在消元的具体步骤上. 问题、分析问题,突破了学困点. 代入消元先要将其中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 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是从研究怎样教,到 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变 研究怎样学,即怎样引导学生学、怎样帮助学生学 形的基础是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一步变形也是学习 的过程;是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 一次函数内容必备的基础,因此这种变形能力对学 过程;是生生合作、小组交流的进一步升华.“学为 生后续的学习非常重要.加减消元法的本质内涵是 中心”的成长课堂,要求教师变“规定描述”为“引 整体思想,学生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把2个方程中其 导建构”,教学设计要找准知识的生长点,重学生 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变成相同,这样整体加减时, 感悟;变“列举告知”为“辨析发现”;要能拓展知识 才能达到消元的目的.加减消元中的整体思想是数 的“延伸点”,重教师引悟;变“真题训练”为“内化 学中常用的思想方法.从2种解法的运算程序和推 匹配”;要能突破学生的学困点,重学生顿悟. 理步骤看,代人消元法更具通性,加减消元法侧重 于方程变形的技巧,因此教材安排2个课时让学生 参考文献 先学习代人法,再学习加减法.通过这样的设计改 进,帮助学生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通性通法, 李海东.理解数学是教好数学的前提—— 真正打造“学为中心”的成长课堂.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 每个学生的学习品质存在差异,对数学的理解 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初中第五次课题 存在差异,而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 会议成果综述[J].中学数学教育,2010(4): 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困惑点.学 14. 习是新知识的生长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 向慧英,李家宝.联系实际巧设计 生成新 会遇到思维的障碍.“学为中心”的成长课堂要求 知见实效——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的教学实录 学生在阅读课本中的概念、定理等文本内容以后, 及评析[J].中学数学教育,2011(12):22-26. 帮助学生深人理解概念的内涵或定理的条件、结论 徐晓红.问题设计应基于理解[J].中学数学 而设置问题,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的学生 教学参考:中旬,2012(1/2):25-27. 思有所得、思有所悟.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 杨红芳.殊途能否同归——两节同课异构案 问题串设计给学生搭建起“适切”的“脚手架”,由 例引发的思考[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 浅人深,环环相扣,层次递进,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问 2011(11):33—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