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树木盆景制作
树木盆景的采挖与繁殖
长期以来,制作盆景的桩坯是以采挖野生桩的形式。从山上采挖的树桩,需经沙养生根成活后,进入盆景制作流程。一般成活率在10%~70%,采挖养护技术较高、易于生根的种类,如荆条,湖北白蜡,女贞类等成活率较高;大多数种类成活率较低,加之各生产单位多于冬春采挖季到产区收购野生桩坯,很少亲自采挖,成活率自然就更低一些。据统计,资源采挖量是盆景成品数量的10~5倍。 一、树桩的挖掘
通常在树木葱茏的林区很少有适合作盆景的素材,而在荒山瘠地岩间峭壁或长年礁砍的山野分布较多.一般常可挖到的树种有荆条、雀梅、榆、三角枫、小叶女贞等,挖掘时间因树种而异,深秋初冬土地未封冻之前,一些落叶及松柏类即可挖掘。凡不甚耐寒树和常绿阔叶树必须在晚春时挖掘,要避开寒冷季节和刮燥风的天气。要选主干粗壮,有培育前途的素材,将小枝剪去,仅留主干,对挖掘回来的素材要区别对待,或选择排水良好,疏松的土壤,或选择泥盆。 二、树木盆景的繁殖(略)
1. 小苗嫁接
芽接和枝条高接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其方法和效果都一样,所不同的只是接穗。其法如下:
① 砧木的选择
② 嫁接时间 一般以2月中旬到3月上旬芽将萌发而未萌发之前为最佳时期。 ③ 接穗选择 首要条件是芽体和枝体要健壮。芽以主芽为好,枝以有3个分枝为最好。 ④ 接穗多少的确定 一盘黑松砧木上接多少芽和枝,要看树冠的大小及砧木枝条的长短来决定。一般砧木枝条长的可以接3-5个接穗,短的1个也就够了。
⑤ 嫁接方法 基本上和腹接一样,不同之处在嫁接位置不是在主干的基部,而是在枝条上。
⑥ 嫁接后的养护管理
A、芽接后的养护管理非常简易,即置于露天,不必遮荫。遇春旱时,要适当往树冠上喷水。其他的 管理与普通盆栽一样。
B、枝接后,将盆移入温室或塑料棚内,经常喷雾以保持80%左右的高度湿润。
2.壮龄树多头嫁接
① 砧木选择:选用经多年培育、选形体优美,生长健壮树龄十年至百年均可。 ② 接穗选择:在健壮、无病虫害的长势良好两年生枝作接穗,向阳处最佳。 ③ 疏枝:将砧木在保持原形态基础上进行修剪疏枝。 ④ 接穗切口要与砧木切口长度相等,切口长约1cm,切
面一边长,另一边短。 ⑤ 在主要枝条和部位,用利刀削一切口,切入木质部三分之一,将接穗插入切口,彼此的形成层一定要相互吻合。⑥ 用塑料带绑扎妥帖,松紧相宜
树木盆景的快速成型
一、盆景形式的选择
初学者可从丛林式盆景人手,选取数株高低不等,粗细不同,疏密不一,体态多异的品种如:瓜子黄杨、池柏、榆树、金钱松、竹类等,可作单株或多株合栽,但造型都要有一定的变化而不拘一格,布局要疏密相间,高低错落,有虚有实,左右平衡,使其布局自然,才能构成立体的画面。再配上几块大小不等的石块及小草,即成具有“旷野丛林”之感了。 二、树木种类的选择
六月雪、南天竹、枸杞、榆树、竹类等… 三、树木盆景盆的选择
四、树木成型
初步入门后,可逐步为树桩整枝成为盆景。其成型方法,一般分为扎景法、剪景法二种。①扎景法:扶植物的生态习性,通过金属丝的博扎,使其成为独特的形态,达到艺木效果,这叫做扎景法,适宜扎景法的材料有:五针松、罗积极、伽罗木、金雀、黑松等。②剪景法:按植株生长的特性,通过修剪截干、控制其枝芽的生长方向及枝条长短,使它成为独特的形态的称剪景法,适宜剪景法的材料有:雀梅、南天竹、火棘、槭树、梅、桃等。
树木盆景的养护与管理
一、浇水与施肥
浇水是树桩盆景管理的最重要、最频繁的措施之一。树桩栽植于盆中,不论是深盆,还是浅盆,泥土总是有限的,所含水分也是有限的,如长期不浇水进行水分补充的话,树桩就会因缺水而枯萎,因此要及时观察,根据其土壤干湿情况浇水,保持土壤水分。当然浇水也不可过量,若浇水过量,盆土长期过湿,则易引起根部缺氧和腐烂;同时浇水的多少还要视具体树种不同、季节变化、天气冷暖而定。一般说来,夏季或干旱时,最好早晚各浇一次水,春秋季节每天或隔日浇一次水,春天树桩萌动,也可视情况早晚浇一次水。梅雨季节或雨天时,则不需要浇水,还要注意排水。砂质土壤可多浇水,粘性土壤要少浇水。浇水可以叶面喷水,也可以根部灌水,一般二者结合,先叶面喷水,再根部灌水灌透,注意不要浇“半截水”造成盆面湿、盆内干的现象,而且叶面喷水也不可过多,易引起枝叶徒长。
施肥树桩盆景的盆钵内土壤有限,因而养分也有限,应注意肥料的补充。树桩盆景因其小中见大的艺术特性,不可施肥太多、太频繁,要掌握施肥含量、种类,把握施肥季节。植物生长养分的三要素为氮、磷、钾肥,氮肥可促进树桩枝叶生长;磷肥可促进其花、果实形成;钾肥可促进茎干和根部的生长,所以选用肥料应根据树桩种类和其生长态势而确定。 需要使树桩枝繁叶茂,可多施氮肥类;需要树桩多出花果,则可增加磷肥含量;需要根干粗壮,发达时,则可多施钾肥。施肥方式一般又分迟效性施肥和速效性施肥。迟效性施肥一般是将有机肥粉碎、腐熟后按一定比例混入土壤中,在换土时,掺入盆中,让其慢慢提供养分;速效性施肥则是将有机肥或化肥稀释后,根据树桩的季节性生长需要进行施肥,但要注意,不可过浓,新栽树桩不宜进行此类施肥,雨天施肥,肥效流失,效果不好。
二、病虫害的防治
1.枝干出现病害:表现在枝干韧皮部、形成层腐烂、枝干上出现茎腐和溃疡,出现枝干表面腐烂,干心腐朽,枝条上发生斑点等现象,通常应喷洒波尔多液,徐之以石硫合剂,并刮去腐烂局部等。
2.叶面病害:叶面病害通常出现黄棕色或黑色斑点、叶卷缩、枯萎、早期落叶等症状,有可能是黄化病、叶斑病、煤烟病、白粉病等。叶斑病可摘去病叶,喷洒波尔多液;黄化病可用0.1~0.2硫酸亚铁溶液喷洒叶面;白粉病可用波美0.3~0.5度硫合剂喷洒。 3.根部病害:树桩盆景根部老化,易产生各种细菌、真菌引起的根腐病或根瘤病,应注意盆土的消毒和浇水量的控制。
4.介壳虫治理:介壳虫危害普遍种类繁多。它是吸取树桩树液的害虫,树桩受其害后易引起煤烟病,出现生长不良,枝叶枯黄,提早落叶等现象。防治方法是除用人工刷除杀死外,可用40%的乐果乳油1000~150O倍溶液,或用80%敌敌畏1000~1500倍溶液喷杀之。 5.红蜘蛛治理:红蜘蛛是以吸取树叶叶汁对叶片进行危害的,虫害后,叶片呈灰斑色,并引起枯黄脱落。防治方法是用4O%乐果乳剂1500~200O倍溶液或50%亚胶硫磷可湿性粉剂1000倍溶液喷杀,
6.蚜虫治理:蚜虫种类繁多,危害普遍,被害树桩一般叶片卷曲下垂,严重时叶表污黑、干枯而脱落。防治方法:一般用4O%乐果2000~300O倍水溶液喷杀,每周一次。或用鱼藤2.5%800~1200借水溶液喷杀。 三、修剪
盆景树木仍在不断生长,如任其自然生长,不加抑制,势必影响树姿造型而失去其艺术价值。所以要及时修剪,长技短剪,密技疏剪,以保持优美的树姿和适当的比例。
1.摘心:树木盆景为抑制其高生长,促使侧技发育平展,可摘去其技梢嫩头。 2.摘芽:树木盆景在其干基或干上生长出许多不定芽时,应随时摘芽,以免萌生叉枝,影响树形美观。
3.摘叶:观叶树木盆景,其观赏期往往是新叶萌发期,如械树、石榴等新叶为红色,通过摘叶处理,可使树木一年数次发新叶,鲜艳悦目,提高其观赏效果。
4.修枝:树木盆景常生出许多新枝条,为保持其造型美观,须经常注意修技。修技方式应根据树形来决定,如为云片状造型,则将枝条修剪成平整状。一般有碍美观的枯枝、平行枝、交叉技等,均应及时剪去。
5.修根:翻盆时结合修根,根系太密太长的应予修剪,可根据以下情况来考虑。树木新根发育不良,根系未密布土块底面,则翻盆可仍用原盆,不需修剪根系。根系发达的树种,须根密布土块底面,则应换稍大的盆,疏剪密集的根系,去掉老根,保留少数新根进行翻盆。一些老桩盆景,在翻盆时,可适当提根以增加其观赏价值。并修剪去老根和根端部分,培以疏松肥土,以促发新根。 四、翻盆换土
盆景树木在盆中生长多年后,须根密布盆底,浇水难以渗透和排出,肥料也不易吸收,会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这时就应翻盆换上。翻盆可用原盆或换稍大一号的盆,根据树木大小来决定。换土可改善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增加土壤养分,有利盆景树木健壮生长,提高其观赏效果。
树桩换盆的土壤以腐殖土、稻田土、山泥等为主,换土时可先在土中适当加上一些养料,使其在土中发酵挥发成为迟效型养料,这样能使树桩缓慢受益。至于土壤的酸碱度的把握,要视树种的具体情况而定。换盆时,一般先在盆底孔处固定筛网或瓦片,先加入颗粒较大土壤以利排水,然后放入树桩,填入颗粒较细的培养上,用竹、木棍插紧,并视树种情况确定浇水量。
树木盆景的翻盆可根据以下几方面决定:
①一般小盆景每隔1~2年翻盆一次,中盆景2~3年翻盆一次,大盆景3~5年翻盆一次。如系老树桩景,可多隔几年翻盆一次。
②生长旺盛且喜肥的树种,翻盆次数要多些,间隔年限要短些;生长缓慢、需肥较少的树种,翻盆次数可少些,间隔年限可长些。松柏类老桩景就不宜多翻盆。
③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的树种要勤翻盆。翻盆可通过根部生长情况来决定,当盆土不干不湿时,将盆倒翻过来,用手拍打盆底,使树木连土带根全部倒出来,检查土块板结情况以及根系分布情况,如土块板结、根系密布土块底面,则说明必须翻盆。 翻盆时间以选择树木休眠期为好,大多在早春或晚秋进行。如保留原土较多,则随时可翻盆,不受季节。如需换去大部或全部宿土,则应严格选择恰当的翻盆时期。 五、放置与保护
树桩盆景的放置,也应据树种的特性确定位置,一般应放置在通风透光处,要有一定的空间湿度,阳光不充足,通风不畅,无一定空间湿度,可使植株发黄、发干,导致病虫害发生,直至死亡。但有的树种喜荫,有的树桩需要阳光多一点,这样就要采取如遮荫或遮光措施。如常绿的一些阔叶或非阔叶树种黄杨、杜鹃、山茶花等大都喜荫,而紫薇、银杏、海棠等喜阳,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有的树桩盆景还有耐寒或非耐寒性,对非耐寒性的树桩一般冬天还要进入温室维护管理,如榕树、福建茶等。
第二节山水盆景制作
山石材料与制作工具
一、常用山石材料 (一)软石类
1、砂积石 别名水秀石、吸水石、透水石。是泥沙和碳酸钙凝聚沉积而成。多呈土黄、红褐色。质地不均匀,含碳酸钙多的部位较坚硬,含泥沙多的部位较疏松。
砂积石易于加工,吸水性强,适于雕刻大中型盆景,可造出山、崖、坡、嵴、峰等多种景观,加之青苔和小植物的生长,很富有生气。其缺点是石感不强,易破损。主产山东、安徽、浙江、广西等地。
2、芦管石 别名麦秆石。乳黄、乳白至红褐色,系石灰岩内流出含重碳酸钙的地下水,在草秆、树枝表面沉积、凝结而成。常与砂积石同生一处。芦管石有粗细两种:粗者如竹秆,细者如麦秆。石形不规则,常见有芦管状、草秆状、杂骨状等,因其石高低错落,只要稍作加工,可产生奇峰异洞效果。
3、浮石 别名浮水石、浮岩。是火山喷发的熔岩泡沫冷凝而成,因质轻能浮于水面而得名。有白色、浅灰、灰黄、灰黑等色,内多气孔,极易加工,能雕凿塑造各种山形。因其吸水性好,便于青苔和种植各种小植物,极富生气。缺点是日久易风化,且很少有大料。主要产地吉林长白山、黑龙江嫩江,以及各地火山口附近。浮石一般作小型山水盆景,最适宜制作平远的山水盆景,来表现清雅秀丽的江南风光,也是制作悬崖式盆景的常用石料之一。
4、海母石 又称珊瑚石、海浮石。是海洋中珊瑚虫类海洋生物的遗体层积而成。质轻,疏松多孔,吸水性强,易雕凿。通常用于制作中、小型山水盆景。此外,由于海母石含盐分较多,制作前需用清水冲洗、浸泡一段时间,才能附生植物。主产我国南方沿海的浅海区域,以福建、广东为多。 (二)硬石类
1、英德石 因其产地在广东英德一带,故而得名。它是石灰岩经自然风化和长期侵蚀而形成的,多为灰黑色或浅灰色,常间有白色或灰白色脉纹。质地坚硬,不吸水,大多具有很好的天然形状,石形有巢状、皱状,以多孔表面皱纹富有变化为上品。英德石坚固耐久,不易损坏,也不宜雕凿。在山水盆景中,适宜于表现奇峰怪石、孤峰、海礁等。
2、斧劈石 由于石料多呈修长的形状,故江浙一带又称剑石。为页岩的一种,主要含有石灰质及炭质,是经过长期沉积而形成。由于沉积年代、风化程度以及所含成分的差别,颜色有灰黑、灰白、青黑、浅棕色变化,以浅灰不含杂质者最佳。斧劈石质地较坚硬,脆性强,吸水性能较差,难于生长青苔,但纹理刚直,适于制作大中型盆景,表现雄伟挺拔、高耸峻峭的险峰峭壁,雄姿焕发,别有韵味。主产江苏武进、丹阳一带。
3、石笋石 因其多呈条状石笋而得名,别名虎皮石、松皮石、白果石、鱼鳞石。颜色有青灰、淡褐等,石内夹有大小不等的白色砾石,似白果,称为“龙岩”。若砾石经风化脱落,形成大小不同的洞穴者,称为“凤岩”。该石质地坚硬,重而脆,不吸水,瘦长似笋,表面斑驳如鱼鳞。主产于浙江长兴地区,由砾岩风化而来,适于制作峭崖、险峰、石林类盆景,有峻险嶙峋之神态。
4、千层石 属水成岩,黑灰色,其中夹有层层浅灰色。质重而硬,吸水差,可略加敲打整形。可加工组合为远山、断崖、江岸等景观。主产江苏太湖一带。
5、木化石 别名树化石、松化石。是地史上树木深埋地下,经硅化或钙化后形成。质地坚硬而脆,吸水性差,石形如木块状,内部层理与木材相同。木化石是山石中的珍品,可用于表现高峻雄伟的山峰、石岩、峭崖,具有磅礴的气势。全国各地都有零星出产。
6、砂片石 是河床下面的砂岩经过长期流水冲刷、侵蚀而形成,一种青色,属钙质砂岩,俗称青砂片。另一种锈黄色,属铁质砂片,俗称黄砂片。由于河床砂岩沉积年代有早晚,所形成的砂片岩的胶结程度也不同,胶结程度高的质硬,胶结程度低的质地相对疏松。砂片石具有深浅不同的沟、槽、凹、凸,或石内呈长方形洞道,表面纹理以直线为多。砂片石峰芒挺秀,表现力丰富,可用于峰、崖、峦、峡、涧、岛屿等自然景观的造型。砂片石虽属硬质石料,但能够吸水,可生长青苔,还可进行一定程度的雕凿加工。主产四川西部古河道和河床中。
7、宣石 又称宣城石、马牙宣。色白如玉,稍带光泽,石质极坚硬,多呈结晶状,石表面棱角非常明显,皱纹细致多变,线条硬直。主要产安徽宣城、宁国一带。适宜于表现盆中雪景,别有情趣。
8、太湖石 别名湖石,是石灰岩在淡水中长期受湖水冲刷、溶蚀而成。有灰白、浅灰、灰黑等色,以纯白色为最佳。石料质地坚硬,稍有脆性,一般利用天然形态,不作雕凿。石头线条柔曲圆浑,石面皱纹起伏回转,还有许多奇态异形的洞穴,洞窝层层相套,玲珑剔透。太湖石多为大型石头,能作盆景的都是小块,产出较少。太湖石主产江苏太湖、安徽巢湖及其其它石灰岩地区,以洞庭西山所产最佳。
9、钟乳石 生成于石灰岩溶洞中,石形变化丰富,常见的形状有钟乳状、帘状、笋状等,颜色有淡黄、灰白、白色等变化。质地较硬,稍有吸水性,性脆,不宜作雕凿加工,难于长青苔。在山水盆景中,适于作成险峰峭壁,塑造桂林山水,用白色钟乳石也可表现雪景,别有韵味。主产安徽、浙江、贵州、广东、广西石灰岩山地的溶洞中。
10、龟纹石 别名风化石,是石灰岩的一种。成因是石灰岩的裸岩长期受光、温、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表层风化形成交叉的裂纹。颜色有灰黄、灰白、褐黄、淡红等色。石质较硬,雕凿加工困难。在盆景制作中,用于表现江上奇峰、江中石渚,以及海岛、海岸,形象逼真。主产四川、安徽、山东等地。
11、灵壁石 又名磐石。属大理石类,有黑、浅灰、赭绿等,或五彩杂色。石料质地坚硬,叩击时音色清脆悦耳。灵壁石不吸水,不易加工,也不可雕凿。因其产于安徽灵壁县而得名。
12、菊花石 产于湖南浏阳和广东花都一带,白色,破开后于断面出现黄、白、紫、红、黑等菊花形象,质地坚脆,多用作清供,也可做成山水盆景。 二、制作山水盆景常用工具
1、工作台 是制作山水盆景所必备的。工作台面用水泥预制或用木料制成,要求平稳并能旋转,以便从各个角度观察、加工台面平整、坚实,其高度在100-110cm之间,宽度为80-100cm,并应配置相应的工作凳,高度约为65cm左右。工作台应置于侧面散射光之下,不能逆光。
2、切石机
切割硬质石料,软石可用钳工手锯。 3、小山子
一头尖,一头刀斧口,可用45号钢、弹簧钢、定子钢等材料制成,用于雕琢山水纹理或挖洞开穴,没有小山子可用大螺丝刀代替。
4、锉
石料过于生硬锋菱角或块面,可用锉磨平。 5、钢丝刷
雕琢后用钢丝刷适度擦刷,使之自然。 6、锤子、凿子 敲击石料。 7、毛笔
用来洗刷石隙缝间水泥残渣。
8、油漆刀、小刮刀 粘接山石时使用。
山水盆景设计与制作技艺
一、山水盆景设计
(一)山水盆景常见构图形式 1、平面布局形式
山水盆景常见的平面布局形式有以下几种: (1)独峰式:
又称孤峰式。一般盆内只放一块体态高大的山石形成孤峰,孤峰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山峰形象,并且要有高耸、突兀之貌,不宜矮小平庸,一般峰高是盆长的80%左右,也可峰高大于盆长。山石不要置于盆,宜偏左或偏右。但也不能紧贴盆边。 (2)偏重式
偏重式由两组山石组成,分别位于盆左、右两侧,一组较高大为主体,另一组较矮小为客体。切忌两组山石高低、大小相似。两组山石在结构上是断开的,但又形断意连,相互呼应,构成统一整体。 (3)开合式
开合式由三组山石组成,盆前方左右两侧各置一组,有主有次,两组山石中间的后方再置一组更加低矮的远山。三组山石在平面位置上应形成不等边三角形。 (4)重叠式
山石可分为两组或三组,每组山石均形成连绵不断的低矮山脉,从盆的一侧向另一侧蜿蜒伸展,山脉与山脉穿插、重叠,表现一派远山景象。要避免山脉在平面上排成直线,每组山脉宽窄、长短也要有变化。 (5)散置式
散置式是由三组以上山峰组成,并且山峰多呈分立状。散置式特别强调峰群的有机统一,山峰布置应有疏有密,有主有次,使宾主分明,否则将是一盘散沙。 2、立面构图形式
山水盆景常见的立面构图形式有以下几种: (1)直立式
山石纵轴及其皴纹线基本上与盆面垂直,山体形象呈直立状态。应用这种形式宜将峰嵴线处理成大起大落的起伏变化,以获得生动效果。直立式是最常见的山体构图形式,适合于偏重式、开合式、散置式、独峰式及重叠式等多种平面布局形式结合应用。
(2)倾斜式
山石纵轴及其皴纹线与盆面呈55度左右的夹角,山体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倾斜式常与偏重 式布局结合应用,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盆内所有山峰都朝同一方向倾斜,具有较强的动势。另一种是盆内主体山峰倾斜,隔江的客体山峰直立。后一种形式应注意客体山峰不应过高,使其仅为主峰的1/4左右为宜,若客峰过高会失去景物的统一性。 (3)悬崖式
主山高耸,其上部向一侧伸出做悬垂状,下部虚空,山形常表现为上大下小,重心高而偏向一侧。给人以挺拔险峻之感。应用悬崖式应注意险中求稳,其方法之一是
加长与悬垂部分同方向的山脚,使总体上形成不规则的
“C”字形;其方法之二是加强悬垂主峰背后次峰的重量以取得平衡。悬崖式常与偏重式、开合式、散置式结合使用,以悬崖式作主峰,客体山峰一般应低于主峰高度的1/3,以衬托主峰的险峻雄奇。 (4)山峦式
山峰不高,但山与山相互连结构成山脉,如波状起伏。主峰高一般是盆长的1/5左右。山峦式最适合与重叠式布局结合应用,也可与开合式结合应用,表现一派远山景象。
(5)象形式
山石的体形、轮廓大致象某种物象。或是象人物,或是象动物。象形式可以增加山水盆景的趣味性。采用象形式时,应注意对物象的摹仿,不能过于逼真,太逼真则无想象余地,会显得庸俗。对物象的摹仿应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 山水盆景构图中常见错误
(1)宾主不分
主峰与客峰等高,主次不明,破坏了盆景景物的统一性。
(2)宾主分离
主峰与客峰缺乏顾盼趋向的呼应关系,也破坏了盆景景物的统一性。 (3)重心不稳
主峰过于悬倾,而山脚又无支撑,不能险稳相依,失去均衡与稳定。
(4)主体偏中
主峰位置居中,呆板而无生气。
(5)布局过满
盆内山石摆放过多,显得拥挤不堪。 (6)布局太空
盆内布石过少、过小,内容贫乏。 (7)布局过散
山峰虽有宾主之分,但两者距离过远,呼应关系减弱,破坏了景物的统一。 (8)有实无虚
盆内空间均被山石树木填满,令人窒息。 二、山水盆景造型技艺
(一)锯截
锯截是截去山石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锯截是山水盆景制作的第一步。锯截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去粗取精,去除石料中不符合构图要求的部分而选留构图需要部分,其二是将山石底部锯平,以增大山石底部与盆面的接触面积,使山石在盆内摆放平稳。
锯截松软石材可使用园艺手锯,而锯截硬脆石材用钳工钢锯或使用机动金刚砂锯片。锯前要仔细推敲下锯位置,尽量做到一次锯截成功,以免浪费石材。锯时可先在下锯处划线,如石面凹凸不平不便划线时,可将山石下部浸入水中,使水面刚刚浸到下锯处,以水面浸渍线作为下锯线。 锯截同一件盆景内的几块山石时,应注意使每块山石的锯截面与山石纹理之间的角度相同,如主峰截面与其纹理成直角,则客峰、配峰等也都应为直角,这样才能做到统一。
锯截时还应根据不同山石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方法。例如:锯薄片山石会因锯口处发热而胀裂,锯时要不断加冷水,速度也不宜太快;芦管石等脆性石材,应用厚布、棉纱等包住易断部位再固定锯截;斧劈石等硬石,有时锯截后再雕凿易断碎,可先将石材一端或两端雕凿成形,再在适当部位锯截。龟纹石、英石等硬石还可用锻烧法分
割大石,其方法是将山石放在炉火中烧至一定高温后,取出立即浸入冷水中淬火,然后轻轻敲击或轻摔,即裂成几块。锻烧的火候是关键,锻烧过度分割太碎,锻烧不足则分不开,应在实践中摸索每种石材的适宜火候。斧劈石等层理较强的石材,可用凿子将其分成更薄的片层。
(二)雕凿
雕凿是松软石材的主要加工技术之一,要求加工后的形态力求自然,虽由人做,却如天生。雕凿常用的工具有小山子、錾子、锯条、雕刀、钢丝钳等。
1、工具的使用方法
使用小山子时,应主要依靠手腕的运动,手臂基本保持不动,这样可提高凿击的准确性。为避免损坏山石,加工山峰及山腰时应从上向下凿击,而加工山脚时应从下向上凿击;山石薄片处不宜横向凿击。有些软石如砂积石内部质地不均,应根据其内部层理特点决定凿击方向。凿洞时应从山石两面相对凿击,且不宜直线相通,而要弯曲连接,使人不能一眼望穿,以达到藏景的目的。
錾子比小山子容易掌握凿击的准确性。但因无法用手扶握山石,为防山石表面损坏,可将山石半埋于沙中固定,然后凿击。锯条拉割是加工石面直纹和条柱形山峰的常用方法。雕刀主要用于精加工,在基本山形已定的石坯上进行,使皴纹更逼真。钢丝钳夹咬加工是雕凿技术的一种补充手段。当一些硬石的轮廓不理想,且用一般雕凿方法易损坏石材时,可用钢丝钳一点一点地夹咬山石边缘轮廓,可收到理想效果。
2、雕凿步骤
雕凿的步骤一般是先轮廓后皴纹、先大处后小处、先粗凿后细凿。 (1)轮廓雕凿
轮廓雕凿是决定山形的主要步骤。雕凿时宜先雕主峰,主峰形状确定后再雕其他次要山峰。不同地貌中的山形有着不同的轮廓特征,同一盆景中的山峰形状应符合同一地貌的轮廓特点,这样才能达到统一的效果。山峰形状在统一的前提下还要求得变化。因此,同一盆景中各个山峰的形状不能雷同;每个山头的形状都不能对称,左右要有变化;同一座山的山腰线要一面长一面短,坡度要一面陡一面缓;主峰一般不能居中,如确需居中其左右两边应不对称。山形轮廓的雕凿还要做到师法自然,使山形符合自然形态。山峰不能如犬齿般尖锐或如刀山剑树般林立,也不能平齐如截顶,因为这些山形在自然界极为罕见。山腰线也要自然流畅,活泼生动,以烘托山峰的美。山脚底线在盆面上要有明显的凸凹变化,应大弯小曲相结合,呈不规则弯曲,避免呈直线或规则曲线。山的正面形状一般应比侧面和背面雕得细致复杂些,凹凸变化要更强烈。但如果是用于四面观赏的山水盆景,山的背面的美也不容忽视。
(2)皴纹的雕凿
皴纹是山体表面起伏转折及沟谷变化所形成的纹理。在山体外形确定后,应进行山形内部纹理的雕凿,以使山体形象丰满、生动。
不同地貌中的山具有不同的纹理外观,在雕凿时一定要注意皴纹的选用应当与所表现的地貌特点相一致。中国山水画中的部分传统皴法可以作为雕凿皴纹时的参考。在山水盆景中常用的皴法有披麻皴、折带皴、卷云皴、斧劈皴等(图)。披麻皴常用来表现不太高的山峦,卷云皴宜表现苍老的山峦。折带皴主要表现水成岩山岳,特别是崩断的斜面,其转折的地方就象折带一样。斧劈皴状如斧劈刀砍留下的痕迹,适于表现高耸的山峰。披麻皴和卷云皴常用于软石类,折带皴和斧劈皴常用于硬石类。
皴纹的雕凿要繁简适当,太繁则显做作,太简则石面笨拙平庸,内容贫乏。同一盆景内,近山宜繁,远山宜简。同一座山,正面宜繁,侧面、背面宜简。皴纹深度要有变化,主纹深,侧纹浅;山凹处深,山脊上浅。皴纹在石面上分布应是多样化的统一,既有统一的线性特征,又呈变化多端的分布状况。
如果石材原有的自然石面有较好的皴纹,就不须再雕凿,特别是硬石类,自然石面尤为可贵。如斧劈石、千层石断端具有天然的折带皴形态,而英石石面纹理则具有斧劈皴的特征。
雕凿加工后,应消除人工痕迹,可用砂轮或钢锉打磨,软石类也可用钢丝刷顺皴纹方向刷动,以消除生硬的线棱及凿击时留下的白点等,使旧石面与雕凿后的新石面颜色一致。也可用烟熏、强酸腐蚀等方法消除人工痕迹。
(三)组合
组合是将加工好的山石按构图设计组花成完整山水景象体系的过程。组合是对构图设计的实际立体再现。组合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效果对已有的构图设计进行修改与完善,通过对山石摆放位置的不断调整,最终达到符合意境表达的景观效果。
实际制作过程中,组合常与山石的加工交错进行,一般每加工完一块山石,都应将其在盆中摆一摆,看看实际效果如何,然后再进行加工修改,直至把所有的山石加工完毕并组合定型。
组合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小石拚合成大石,二是把若干山石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景象体系。
1、小石拚大石
小石拚合成大石的目的,是为了对山体加宽、加厚、加高等。例如主峰过矮又无大石料时,可拼接一块底石以增高;主峰过瘦可拼接一片石加厚;主峰无层次变化时,可在其一两侧各拚合一峰石,使高低错落。表现悬崖,可拚和一块倒挂石。表现洞穴,可在两石中间夹一悬石等。
拚合时应注意接石的质地、颜色、皴纹及轮廓都要一致。一般硬石不与软石拼合,皴纹粗疏者不与细密者拼合,轮廓瘦劲者不与浑圆者拼合。拚和时还要注意皴文线的伸展方向也要一致。拚和完成的石块,可用铁丝固定,以便胶合。
2、景象体系的组合
景象体系的组合是最终确立每块山石在盆中的位置、形象的过程。组合时要按照构图设计进行,并遵循统一与变化、均衡与动势等盆景构图的一般原理。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山石排列避免出现规则性。例如,有三块大小不等的石块,若按照高矮次序排成一列,就会显得很机械,不自然。如将最高的石块放在中间,就能使其显得高低错落,自然和谐。
(2)注意石块之间的遮掩效果。例如,某一山峰的山腰线又直又长,显得生硬,可以用另一较低矮的山峰在其前面遮住,以消除生硬的轮廓。在山洞口半掩以小山石,可以达到藏景的效果。
(3)注意山石空间位置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意境效果。例如,在对峙式盆景中,左右两山之间的坡度平缓,景象即有开阔感;若两山之间坡度小,呈陡立状,则会出现雄险感。在开合式、散置式的盆景中,前后重叠的山峰如果紧贴在一起,则山有雄厚感;若重叠的山峰前后拉开一定间隔,则有深度感。
(4)山脚的组合。山水盆景是“上观峰,下观脚”,山峰示其精神,山脚则显其活力。组合中要注意山脚、河岸的转折、回抱,要大弯小曲结合,富于变化。不能组合成生硬的直线或规则的弧线。组合中还要注意虚实变化。山石组合中的凹处,具
有虚的特点,若在其中点置一二低矮小石,半遮半露,达到虚中有实。在山沟的沟口点置一二小石,则会使人仿佛听到泉瀑之声。山脚组合得好,容易使盆景景象活起来。
组合完成后,盆内的山水景象就基本确定了。这时要记下各景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或绘出平面草图,以便胶合时照图施工。当确信不会错乱时,即可把全部山石刷洗干净,以保证胶结牢固。洗净后待稍干不流水时即可进行胶合。
(四)胶合
胶合是将组合好的山石粘合固定的过程。胶合方法主要有水泥胶合和环氧树脂胶合。水泥胶合常用300-500号水泥,加入少量细砂,水泥与砂的比例为2:1左右,但胶合硬质山石时水泥中应少掺或不掺砂。水泥中加入108胶可增加其粘合强度。环氧树脂价格较贵,多用于微型山水盆景的胶合制作。胶合内容主要有石间胶合与石底胶合。
1、石间胶合
石间胶合常用于小石拼大石及山石的断裂连接。
小石拼大石的胶合时,可先把两块山石胶接面涂上适量水泥,并贴合在一起轻轻磨动,压缩水泥为一薄层,再用铁丝捆扎固定。捆扎后可用小刀刀尖挑上水泥沟抹缝口,并刮除多余水泥,用毛笔蘸清水洗去缝口以外的水泥痕迹,最后在缝口表面撒上一层与接石相同石质的石粉并轻轻压实。
山石断裂胶合时,如果硬石断裂或软石左右断裂,可直接将断裂部位胶合即可。如果软石上下断裂则不能直接胶合,否则水泥层会阻断上部山石吸水,造成山石下深上浅的颜色变化。这时可将两断面相对位置凿洞,洞中放泥土按实,再将洞周围断面上抹上水泥胶合,这样,靠中间泥土连接上下水道,可保持山石上下颜色一致。 2、石底胶合
对于石底不平、不能自立于盆中的山石必须进行石底胶合,以便使其在盆中稳固竖立。石底胶合又分为垫纸胶合与不垫纸胶合两种方法。 (1)垫纸胶合
先在盆底垫一张湿纸,再在山石底部涂上粘稠水泥,水泥要稍厚,然后把山石立于预定位置上,稍用力下压,从石底挤出多余水泥并清掉。如石底边缺口较大,可填加碎石块。胶合后,用小刀轻刮石底边缘的水泥缝表面,使其与底边形状吻合。最后撒上石粉,按实。垫纸的目的是防止山石底部与盆粘在一起,以便于拆御装运,也便于做组合式盆景。 (2)不垫纸胶合
在山峰重心高,悬险倾斜、动势强的盆景中,石底必须粘在盆面上山石才能立于盆面,因此,胶合时不应垫纸,而将山石直接粘在盆面上,其技术要求除石底不垫纸外,其余与垫纸胶合相同,但应注意因山石不能自立,应给予支撑,待粘牢后再撤去支撑物。还应注意不能让水泥污染盆面,要及时擦净。
(五)修饰
山石胶合完成后,还应对其进行一番修饰。修饰的内容主要包括加工痕迹的处理、山石染色等。
1、加工痕迹处理
加工痕迹主要是锯截痕、雕凿痕、水泥污迹等,这些痕迹在加工过程中就应清除。胶合完成后,若还有明显的加工痕迹,应再进行打磨、烟熏等处理。对墨色或深灰色硬质石料,可用自行车上光蜡,略加一点黑色鞋油,将二者混合均匀后,涂在山石加工痕迹处,并用干布擦几遍,即可消除加工痕迹。
山石胶合牢固的,要剪掉露在石外的捆扎铁丝,并冲洗掉水泥缝表面的浮沙。为种植植物,山石最好在淡水中浸泡几天,以去除水泥或山石的碱性。
2、山石染色
软石可用绿球藻染色。绿球藻一般生长在温暖、潮湿、半阴的地方,将其刮下调成胡状涂抹于山石上,由浅入深,自下而上,从凸到凹,逐步渲染。绿球藻着色力强,不遮没山石纹理,不退色,颜色自然,为理想的染石涂料。用时要选新鲜的绿球藻,老化的绿球藻颜色黑暗,效果不好。 (六)植物配植与配件点缀
在山水盆景中配植植物,使山石得到绿化,可使盆景充满生机。山水盆景中如无植物种植,就会显得如荒山秃岭,缺乏美感与活力。配件的点缀则可增添盆景的生活气息,增加盆景的真实感。清代画家汤贻汾在《画鉴析览》一书中写道:“山之体,石为骨,树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寺院、村落、桥梁为装饰也。”这种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山水、草木及点缀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植物和配件是山水盆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植物配植
(1)栽植方式 植物一般栽植于山石缝隙或预留的种植穴内。石缝种植要选里宽外窄的缝隙,填土要适宜,不能隆出缝口外。可选需土少的植物种植。预留种植穴是在加工山石时预留的洞穴,分开方式和封闭式两种。开放式种植穴口大底小,适用于不易加工的硬石类,一般设在山峰的背面、侧面或缓坡,不宜设在正面显眼处。穴边可用铁丝做成环形并用水泥胶合牢固,用以扎缚树根或捆扎棕包。封闭式种植穴呈口小腹大的罐状,适用于易于雕凿的软石类,并可设在山的正面。种植穴可雕凿而成,也可用小石拼接而成。种植穴下部要留出排水孔,以利于排除穴内过多水分。
(2)种植穴栽植方法 在种植穴内栽植植物的方法是:根据穴的大小,将植物去除部分根部泥土及部分根系后放入穴内并使根系舒展,摆正植物姿态,填入营养土并用竹签插实,土面用苔藓覆盖后浇水透底。在封闭式种植穴内种植植物时,先把根系拢成一束,再将细铁丝的一端固定在茎干上,用细铁丝从上到下将根系缠紧,然后将细铁丝另一端穿入穴内,并从排水孔穿出,这样把根系拉如穴内。最后,松开固定在茎干上的铁丝上端,把铁丝从下部抽出,即可使根系在穴内舒展开。封闭式种植穴在填土时可用纸围成漏斗状,将土灌入并用竹签插实。
(3)棕包栽植方法 植物也可用棕片包裹根系做成棕包,再固定在山石上。棕包的制作方法是:先把棕片摊平,抽出其上的硬梗,再把植物根部放上,根四周加营养土,然后将根与土包扎成球状即成。棕包一般靠贴在山峰背面的种植穴内,用细铁丝紧紧地扎在种植穴周边预先胶合的铁丝环上,再对棕包浇水。
(4)栽植时间 一般全年均可栽植,但以树木落叶后至发芽前或梅雨季节(南方)最好。夏季栽后要避免阳光直射,冬季注意避风保暖。
(5)栽植的注意事项
①树种、树形与位置。植物配植应符合自然规律,并与盆景的意境表达相一致。如高山顶上植树,应种植矮小结顶、枝干弯曲并耐旱的树种,山腰部宜种植悬垂式耐旱树种,山脚水边应选喜湿性树种。主峰植树,应植于其侧面或背面,以避免遮掩主峰的山形及纹理之美。孤树不宜植于主峰峰顶,否则如同插旗,很不自然。孤树也不宜植于山间缺口,以避免使山体臃肿。常见的适宜树种有五针松、小叶罗汉松、雀梅、瓜子黄杨等,可植于山顶及山腰部;六月雪、地柏、柽柳等,可植于山脚水边。
②严格掌握植物与山水间的体量比例关系。植物宜矮小,才可衬托山之高大。中小型山水盆景可以草代树,常用的草种有珍珠草、半枝莲等。
③注意用树木遮掩山形不足之处。 (6)滋养苔藓
滋养苔藓可使山石青润可爱,生命气息浓厚。滋生苔藓的重点部位一般在山脚、山谷和山的阴面,石形好、皴纹好的部位不宜滋生苔藓。滋生苔藓的方法主要有嵌苔法、接种法及自生法等。
①嵌苔法 在苔藓滋生处(潮湿略见阳光的墙角、地面等处),用利铲将苔藓薄薄产下一层,贴在山石上。欲贴苔藓处应先刷一层薄泥浆。贴好放于背阴处,每天喷水1次~2次,数日后便可成活。
②接种法 将取来的苔藓除去杂质后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稀泥浆,将苔藓轻轻捣碎成糊状,并用毛笔涂抹于山石上,然后将山石置于阴蔽处,保持湿润,不久涂抹处即可长出青苔。
③自生法 雨季将山石放于树下或较阴湿的地方,上雨水自然淋湿山石,经一段时间便能自然生苔。 2、配件点缀
点缀配件可以增加盆景的生活气息,使盆景景象活起来。配件点缀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因景制宜。点缀何种配件应由景象环境决定。如山峡险要处,只一路可行,可配关口或城楼,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瞭望亭台宜设在环境开阔处。钓艇、篷船适用于小河,而帆船、轮船应放在海、湖等有广阔水面之处。人物、动物配件点缀也必须适合景象环境。
(2)以少胜多。配件要少而精,否则易庸俗化,使景点分散,削弱主题。 (3)比例适当。首先应注意配件与主体景物的比例,配件宜小,以衬托山峰的高大。其次要注意配件之间的比例,应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
(4)配件固定,因质而异。石质或陶瓷配件,宜用水泥粘接。金属配件可用化学胶粘剂粘接。深水处的小船先用一块有机玻璃粘在船底,再粘于盆面,使船浮于水面,效果乃佳。
特类山水盆景制作
一、壁挂式山水盆景制作要点
挂壁式盆景在取材、制作、管理上难度较大,拿选材来说吧,它不仅要考虑形态、材质、厚度、重量,又要考虑各部分结构的固定和安装。 1.背景的设置
背景材料可用长方形大理石板、轻质金属薄板或三合板。大理石板上如有天然的抽象的山水纹理最为理想,可作为远景处理。金属薄板或三合板,上边可涂以湖蓝色的漆,摹仿天空和湖水,也用作远景。 2.中景、近景的设置
中、近景多用斧劈石、砣矶石、砂积石来制作。选用较小片料粘贴或用螺丝固定在中景位置,再选用适当的大料,选好观赏面后,用同样方法固定在底板上。 3.配植与点缀
如近景要种植较大一些的植物,可将容器置于底板背后,在隐蔽处把底板打个孔,植物从孔中穿过,根部在后,冠部在前。如若只配植微型植物,可直接植于山石隙缝的泥土中。然后再按意境要求点缀配件,于是便成了一副名副其实的活的立体的中国画。题诗、落款可在空白处书写,同国画一样。 二、雾化盆景制作要点
雾化盆景是在原水盆型盆景水下安装一套超声波雾化装置。只要盆中注入清水,接通电源,超声波便立即产生喷泉和淡淡的雾气,山石周围,云雾环绕,犹如仙境一般,增添了盆景的神密感,深化了盆景意境。 运用超声波技术使清水产生“云雾”,不仅能增加环境湿度,而且雾气中还含有负氧离子,能起到调温和净化空气的作用。但负氧离子过多,对人体反倒不好,故应注意适度
(注: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