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 学 术 交 流 Academic Exchange Ju1.,2005 Serial No.136 No.7 总第136期・第7期 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 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李清均 (黑龙江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发展多呈“u”的趋势,运用产业集聚 理论研究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增长在国际上已经比较成熟。国内一些学者对产业集聚现象进 行系统实证分析,对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的关系做具体实证研究,还有的学者对集群 创新系统要素、结构和连接模式等进行研究。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集群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o0--8284(2005)07—0101—04 产业集聚作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新举措和重要途径,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 注与重视。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以及公司的全球化的 资本与要素流动,使降低交易费用、建立全球范围的产品生产链、厂商供应链和利润增长 的价值链成为可能,导致制造业从原有中心区迁徙,进入原有产业集聚区的外围,进而寻 求更大的利润空间,外部性、不完全竞争、递增收益、路径依赖、积累因果关系等因素和机 制,使产业集聚效应直接转化竞争优势,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较为明显的 动因之一,打破了以往简单区位集聚、运输成本节约的地域经济联系,创新网络、集体学 习、新交易方式、新产业区功能拓展等,使新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相关性更加凸 显。另外,随着经济要素的全球流动速度加快,以及贸易壁垒的打破,产业集聚效应不但 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明显。为此,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聚以及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 究比较活跃。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1.关于产业集聚原因。国外产业集聚研究大约追溯到马歇尔(1890--1916年)所做 原因分析。Marshall在l9世纪9O年代提出集聚即空间外部性的概念至今是解释城市、 生产效率和投资增长的重要分析工具。他认为,产业空间集聚有三个原因:第一,促进专 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第二,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共享的市场。第三,使公 司从技术溢出中获益。空间集聚(即所谓的地方化)根植于生产过程,某一地理区域中公 司、机构和基础设施间的联系引起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专业化 [收稿日期]2005一O4—10 [作者简介]李清均(1962一),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干部,哈尔滨 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101・ 技能的集中、地方供应和消费者间增加的相互作用、共享的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的地方化外 部性等。早期的产业集聚被界定为“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现在,将其称之为产 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或者称簇群经济(Cluster Economy),集聚经济(Agglom— erations Economy)。 2.关于产业集聚定义。主要是经济地理学者注意到,产业活动的定位和组织中的外 部规模经济的一种形式即集聚或地方化经济的出现。正如斯科特与斯多波(1992)所言,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版图上,由于大量产业集聚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 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创造出来的。斯密和弗瑞得(1994) 对产业集聚定义为,正外部性与经济活动的区域集中相联系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及 相联系的生产机构的共同定位。也有人将产业集聚界定为生产活动中递增规模收益不仅 是大规模生产的节约,是产生于生产自身增长的累积优势——技能和技巧的发展,思想和 经验的交流,生产工序的分化和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克鲁格曼(1991)阐明建立在递增收 益和简单的金钱外部性基础上的集聚和产业活动的集中。Arthue(1998)认为,当假设递 增收益、历史的积累或路径依赖和区位的“锁定”时,产业活动可能的结果是地方化集聚。 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 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现象(波特,2002)。 3.产业集聚与地方化增长。空间经济中产业集聚引致的地方化增长已经成为非常突 出的经济增长现象。这里有公司和产业活动一般在特定区位集中,不同类型的经济社会 活动在不同地区集聚在一起。假定产业空间集聚与地区专业化的一直性,地方化规模递 增收益的存在,使公司和劳动力集聚,以便考虑要素报酬增加。Krugman(1993)地方化的 规模递增收益与空间距离交易成本间的平衡,可以解释产业等级规模类型。新古典经济 学研究集中在规模递增收益和市场结构在决定空间投资模式方面所起的作用(Romer, 1986)。产业集聚研究者认为,在空间集群方面的兴趣,主要源于新公共在地方 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Castell and Hall,1994)。个别快速成长的区域成为广大增长迟 缓的地区中引人注目的亮点,并吸引着资本、劳动力等资源不断涌现向这里。这其中既有 围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兴建的新城,也有原来工业落后地区崛起的新产业区;既有高科技 产业综合体,也有本土化的传统产业集群;既有依靠资金、支撑的区域增长极,也 有以外资出口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外向型制造业基地;更有在迅速衰落的夕阳产业的废 墟上重获新生的老工业区(Markusen,1996)。在社会学中,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植根性 的”社会网络发展间的关系引起空间集群研究的兴趣(Granovetter,1985),这种社会网络 可能超越公司和产业的边界。当然,Sweeney和Feser(1998)对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企业规 模集聚趋势的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和集聚具有倒“U”型特征,即集聚增加到某一规模门槛 后,然后再一次降低。四是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Philippe Martin和Gianmarcol Pottaviano(2001)综合了克鲁格曼(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和Romer的内生增长理 论,建立了经济增长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间由于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经济增 长。反过来,由于向心力使新企业倾向于选择于该区,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空间的集 聚,进一步验证了著名的缪尔达尔的“循环与因果累积理论”也就是说,企业偏好市场规模 较大的地区,而市场的扩大与地区企业数量相关。Anthony和Jvnables(2001)认为,新技 术改变了地理对我们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消除我们对地理依赖性;地理仍然是国际收入不 平衡的重要因素,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条件。NicholasCraft和AnthonyVenables(2001)利 ・ 1 02・ 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从地理角度回 顾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以及未来亚洲的复兴,认为尽管缺乏高质量制度是落后的 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视地理集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Catherine Beaudry Peter Swann(2001)对产业集聚的强度影响产业集聚内企业绩效的途径进行了研究。他们用雇 员数量作为衡量产业集聚强度的指标,对英国几十个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不同的产业 存在着产业集聚正效应和负效应,在计算机、汽车、航空和通讯设备制造业存在非常强的 集群正效应。DNorman和JVenables(2001)探讨了基于规模收益递增的世界经济范围内 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数量,研究国家产业集群与建设经济均衡发展关系,产业集群与世 界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关系后,认为在均衡发展的条件下,产业集群数量太小。Lura Paija (2001)通过对芬兰ICT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认为ICT产业集群是芬兰基于知识的经济 增长的发动机,优化了芬兰的产业结构,构筑了芬兰国家竞争优势;并从产业的角度 回顾了ICT产业集群在芬兰的发展。 二、国内产业集聚研究 与国外产业集聚研究相比,我国产业集聚研究的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国内产业集 聚现象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异军突起,以城市经济集聚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经济 增长引起了诸多经济学家、地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产业组织学家、管理学家的广泛兴 趣。但总体来说,从产业集聚的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中心与外围、地 方制造业集聚效应的研究也是不多见的。唐杰等(1989)对城市工业集聚的效果绩效进行 了实证研究,以天津主要工业部门集聚经济加以度量,提出了内部集聚经济(ISE)、布局 集聚经济(LOC)、和城市集聚经济(UBE)。吕玉印(2000)在《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中,以集聚效应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为切人点,从城市经济与空间系统运行的角度,阐明城 市经济运行以及城市发展内在规律性。真正意义上将产业集聚经济理论比较完整引入我 国并对国内部分有代表的地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系统实证分析的,是北京大学地理经济 学家王辑慈教授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2001)。该课 题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通过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视角综 述了企业集群的相关理论,着重评价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产业区理论,对国内外著名产 业集聚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魏后凯的博士论文(2003)从产业集中度理论的角度,对中 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的关系做了具体实证。该研究成果在产业集中与经济发展之间 的倒“U”型关系理论假设基础上,利用521个制造业的统计数据,对其产业集中度与利润 之间存在的明显正相关进行实证,为国内这一领域研究填补了“空白”。梁琦博士的《产业 集聚论》(2004)是国内一部规范的,以空间经济学为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实证分析中国制 造业产业集聚现象的学术专著。该书的意义在于,以新的证据解释中国产业集聚的三大 基本因素——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外部性,在此基础上,继续考察了市场因素,包括地方 寻求、产品差异化、市场关联度和贸易成本对产业集聚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产业集聚中 的知识溢出问题。刘斌(2004)从产品竞争优势的角度,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比较规范 的实证分析,该成果的学术贡献在于对其产业集聚研究的分析理论给予了条理化。朱英 明的博士后研究报告(2003) ̄I]对国内外的产业集聚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综述,而且对长 江三角洲地区外商企业空间集群进行回归分析,画出模式路径图。魏江博士的《产业 ・】03・ 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2oo3)一书,以浙江产业集群现象为背景和研究对象,对 产业集群的创新系统和技术学习问题作了系统研究,对集群创新系统要素、结构和联结模 式、集群技术能力增长机制、技术学习途径机制、技术学习动力机制、集群学习范式等做了 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盖文启的博士论文《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2o02)从 新产业区的角度,对区域创新网络进行了理论概述,解析了网络节点的创新功能,将规模 经济、范围经济、交易成本、竞争优势、创新等阐释产业集聚理论进行梳理,构建了区域创 新网络的理论体系。另外,他从经验证据的方面,实证了区域创新网络,不断“黏附”国际 上流动的资金、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使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王瑁博士 主编的《集群成长与区域发展》(2o04)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集聚现象为研究对象,分为集 群类型与演进、集群制度支持与创新、集群成长的地区与案例研究、集群战略与国际化五 个方面,讨论了集群成长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我国产业集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集聚理论问题,包括产业集聚形成机 制、过程、特征、影响因素、效应、空间规模等;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包括集聚外 部性的边界研究,集聚的开放性与根植于社会关系结构中的社会资本存量的关系,市场经 济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创新范式与欠发达地区缺乏网络创新的集聚的差异性研究,集聚 中的学习机制与网络构建联系的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集聚与竞争力的培育问题;产 业集群与作用;产业集聚规律以及最优状态;特别是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 增长关系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周维颖在《新产业区演进的经济分析》(2o04)一 书中对“新产业区”的概念,结合江浙一带的乡镇企业集聚区做出了理论概括:“一种弹性 专业化的创新企业集群在一定经济空间集聚的地区发展模式”。最近王辑慈教授(2005) 在地方产业集群研究方面,她建议研究集群理论的来龙去脉,了解发达国家关于集群理论 的讨论,了解国际会议的研究议题。在谈到分析我国研究集群的做法时,她认为,我国对 集群的研究与国际上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是深度远远不够,集群研究需要多学科参与。在 集群研究内容上,要吸收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把在全球化价值链中创新和学习作为研究的 重点;在实证分析上,要注重集群的结构,企业所有制结构(国有、民营、外资)、企业规模结 构(企业的职工人数、年生产能力或产量)等,以及相关机构(贸易组织、企业商会、律师事 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机构等)。此外,她还强调,要加强集群的区域和产业研究,加强 欠发达地区、多学科分工和合作以及公共研究。作者认为,地方产业集聚是综合的研 究体,既要迅速将国外的研究成果消化吸收,同时还要注意把国内现有的产业集聚变化的 机理、趋势和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和验证,实现产业集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责任编辑:刘 阳]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