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综述

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综述

来源:九壹网
广州市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NO.1,2014 Journal of Guangzhou Police College 总第91期 Sum91

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综述

胡东武 陈 爽 吕灿文 吴 迪 谭汉明 周沃欢

内容摘要:受构建主义、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理念影响,当代教育心理学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当代教育心理学除在教育心理学基础研究领域发展迅猛,在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学习理论方面的研究也有重大突破,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关 键 词:教育心理学 进展 综述

以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1949, U.S.A.)发表《教育心理学》(1903/1913-1914,三卷本)为标志,宣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一百年多来,在艾宾浩斯、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科勒、西蒙、布鲁纳、马斯洛、罗杰斯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当代教育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心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从而对当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发展运用,产生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一)建构主义取向研究深刻影响教育全程虽然建构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但已成为对当代教育心理学影响深远的一个研究取向。目前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学习及教学方法等研究,特别是近来引入的“大数据”(Big data)前沿统计分析技术,成为教育心理学学术界主流,并将持续下去。近年来,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教育研究回顾》以及美国的《教育心理学杂志》、《当代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者》等刊物对建构主义的研讨,均涉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1]。

建构主义强调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达到学习目的,强调合作学习和协商学习等。建构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全面的,从教学设计、知识学习、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主体的心理健康到教

师的培训等。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研究主题,如知识的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参与式和体验式的教学设计,教师的合作成长,教学评估参照标准的研究等,成为当前学界的焦点。

(二)后现代主义取向拓宽教育心理学领域后现代主义原是以伽达默尔、福柯、德里达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多元化、反对还原论,倡导怀疑、批判和否定,反传统、反对方法至上主义,但“后现代主义并不一般地反对方的分析,而是反对将任何一种方法看

[2]

作是凌驾于其他方法之上的具有的圣物”。后现代主义的主张不仅给哲学带来了一场对传统的反思和解构,也给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尤以教育心理学为甚,主要表现为在后现代主义指引下涌现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特别是在跨文化研究、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研究以及学科教学心理、网络教学等领域。

1.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是近来的学术界研究热点。现在发现,一度被认为具有高度普适性和高度普遍性的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并非绝对真理,即使在美国本土也不是完全有效。比如,20世纪中后期以来,当时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并未能解决人们特别关注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失学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问题[3]。教育心理学由此开始转向研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等跨文化研究。中国近来更加注重教育心理学的本

- 51 -

土化研究,如 美育心理研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探讨、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中国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研究、中国独有的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研究、汉语学习认知的研究、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等[4]。受后现代主义主张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层面入手来考察人的心理、行为机制的观点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教育成效与家庭经济地位的相关研究及种族、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等研究趋向深入。

2.个体差异研究

虽然个体差异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但真正的个体差异的心理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威廉・冯特对被试观察力、反应能力、联想能力的研究;高尔顿对遗传和天才的研究;比纳、西蒙、推孟和韦克斯勒等对个体智力差异测量的研究。在行为主义统治心理学之前,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仅停留在单纯心理要素的差异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研究由单纯的心理差异转向了社会性差异,由微观的个体差异转向了宏观的个体差异”[5]。心理学此次性转向是在计算机和神经科学迅猛发展,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崛起,心理学上人本主义、认知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教育上对传统科学教育模式反思的基础上发生的。

在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虽然个体差异研究仍是热点,但其研究的侧重点已完全不同。主要特点是: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得到了空前重视,希金斯、特纳、雷尼、皮尔逊对注意发展的研究,弗拉维尔等对记忆发展的研究,辛格利等对规则发展的研究取得相当进展;②元认知、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差异研究逐渐成为学术主流的主导研究。在场性和场依存性、沉思型和冲动型、内控性和外控性、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学习的高坚持

人格、性和低坚持性等方面取得进展[6];③对智力、

年龄等差异的研究,使人类智力理论更加成熟。“最近人们试图解释智力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表现,人的知识结构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并从实际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来重新考虑智力的构成以及智力研究的本质意义”[7]。

认知主义为个体差异研究提供了方法指导,而后现代主义精神则拓展了认知主义研究的视野和空间。

- 52 -

3.群体差异研究

从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视界入手,群体差异研究在性别差异和语言差异方面得到了突破性进展。新的发现证明完成不同类型的智力任务、知觉任务以及在语言能力方面的确存在性别差异。言语差异的研究中心主要在北美,原因可能是众多的外国移民、外国留学者给其学生构成带来了巨大变化。

4.其它相关研究

后现代主义思潮还对教和学的综合;学科教学心理的研究;专家型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培养;网络媒体、学习环境对教和学的影响等相关研究产生巨大影响。

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扩大了、问题深入了、思路拓宽了、观点多元了、范式转变了、对象全人化了。

(三)认知主义取向研究成为学术界热点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中后期崛起,在心理学界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的一支心理学流派,被视作是心理学的统一力量。在学习迁移、先前知识的作用、群体练习与分散练习、认知负荷、整体学习和局部学习、信息存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以及元认知、记忆术等方面,认知心理学认知加工方面的研究主题对教育心理学影响深远。近年来,在认知主义理论影响下,内隐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认知理论和动机研究成为学术界热点问题。

1.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源自雷伯特的人工语法,现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大热点和前沿问题。许多资深学者从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式、特征、与外显学习的关系到其理论假说,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同时把研究扩大到应用领域,如书法、社会行为、

[7]

语言、运动、教学等。内隐学习的提出使认知心理学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潜意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研究范式[8]。

2.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主要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大脑皮质的活动分布情况和皮质事件的活动时间顺序进行跟踪扫描,进而了解大脑在思维时的神经生理过程,如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正电子发射层扫描术(PET)等。这些思维过程包括复杂的言语、思考和推理、阅读和计算等,它在探究教育问题的过程中,似乎能为我们实现理解大脑是怎样发展的和怎样工作的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9]。

认知神经科学的工具为教育提供了各种可能,

包括对需要特殊教育学生的早期诊断、不同种类的教育投入对学习效果的监控和对比,增强对学习上个体差异的理解,最适合学习者的教育投入方式等。

3.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盛行于20世纪中后期,领军人物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主要从行为理论发展而来但充分考虑了认知因素,被看作认知研究方法和行为研究方法的逻辑结合。其中,教师效能、团队集体效能、交互教学、基于计算机的网络教学已成为相当引人注意的研究领域。

4.关于动机的研究

不同于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时期,关于动机的研究主要受行为主义强化理论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对动机的认知模型深感兴趣,进行了大量的关于动机理论的认知研究,并在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目标理论、自主理论、自我概念、个人投资理论、价值期望理论、自我价值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方面取得相当进展。

(四)人本主义取向促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人文回归

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在它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超个人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或超个人心理学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除早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个体中心理论外,目前维尔伯的意识谱理论、格罗夫的全回归模型和沃西本的新荣格理论等具有相当影响力。

人本主义强调对人的教育和发展通过多元的方、多学科的融合、跨文化的整合来达到目的,

因此,采用度、多途径对整体的人进行研究[10]。

人本主义被看作是对教和学中流行的极端机械主义的很好矫正,促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人本回归。在某些情况下,其理论方法被看作20世纪90年代人道主义在学校和学习者团体研究中的复苏[1]。

(五)行为主义取向仍具有影响力

行为主义是20世纪中期在心理学界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一种研究取向,甚至到80年代早期还有很多关于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报道,如“个别化教学系统”和“不间断的持续默读”。[1] 但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激进行为主义已不存在,激进行为主义所谓没有“心理”的心理学研究受到强烈批判,逐渐退出了心理学领域历史舞台。当代行为主义已变得非常温和,行为主义者大都开始吸收其它理论流派的合理内核甚至进行研究、流派的转向,再也没有了几十年前的那种绝对话语权。但行为主义指导的教学设计仍具有较高科学

性,行为主义的教学方法还是主流教学方法。时至今日,任何一本教育心理学书籍都不可能不谈到行为主义。

(六)学习理论研究取得新进展

1.学习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

在历史上,有关学习的研究多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当今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发展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人类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体学科跨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学习领域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进展,这种专业分布式的合作对于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至关重要。

2.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相互交融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已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带入一个新时代。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促使研究人员走出实验室,去关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和专家都已成为研究中的互动对象。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一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中对于新兴的教育技术的关注更使得基础研究的成果能够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

3.学习理论流派不断推陈出新,精彩纷呈基于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学者们从自身专业角度研究探讨学习、教育的本质,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理论的不断互补与创新,并对桑代克、杜威、维果茨基、皮亚杰等的传统研究成果进行继承与发展、批判与反思。

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是在教育心理学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众多的新理论流派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高度的一致,共享着许多共同理论假设和共同基础,而且还都十分注重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1]。

二、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近三四十年心理学研究的性突破,对当代教育心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学习理论不断产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学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心理学基础研究正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4]。

- 53 -

(一)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学习研究最新进展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虽然有众多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但儿童在很多方面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对幼儿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学习发展的一扇窗户,展示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呈现的动态图景。最新的对婴儿认知和幼儿怎样建立早期学习素质倾向的理解也提出一些让幼儿、初学者顺利过渡到正规学习情境的途径。

1.人具有学习特定领域知识的先天素质,幼儿主动的探究他们的世界

在特殊领域,比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数、语言等,婴儿和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学易学的先天素质。这些对学习的偏爱有利于早期学习或使之成为可能,也为低龄学校教育铺平道路。

2.学习策略很重要

事实上,儿童能够通过纯粹的意愿和努力学会任何东西,但当儿童被要求学习他并不具优势的领域时则需要具备有目的的学习策略。儿童需要理解学习的含义、作为学习者他们本人的身份、怎样作计划、进行监控和复习,需要反思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学习,学会自己理解问题。这些元认知技能为学习提供了策略性能力

3.儿童既是问题解决者,又是问题制造者。他们试图解决出现的问题,他们寻求新的挑战。在遇到失败时他们提炼并改进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在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策略,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凭借自己的力量所获得的成功和理解在激励着他们

4.成人在帮助儿童在新的情境与熟悉的情境之间建立联系

儿童的好奇心和坚持性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组织儿童经验、支持儿童努力学习以及控制儿童所学信息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所以儿童显示出的能力是在他们与环境的经验中和与照顾他们的成人的接触中形成的。

(二)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1.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理论并没有提供设计有效学习环境的简单处方,但学习理论却包含了设计原理。新的研究对学习环境设计提出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考虑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怎样评价学习。研究发现:第一,有效教学开始于学习者带入教学环境的已有知识,包括文化实践和信仰,还有学科内容知识。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程度是与学习者用他们目前建构新知识的程度相一致的。第二,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变得容易。强调知识中心的

- 54 -

教学引起一些质疑,比如教学聚焦与帮助学生使用他们当前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的程度。第三,评价问题也代表了看待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视角。反馈对学习来说是基本的,但是课堂上的反馈并不常见。学生的测验和论文可能得到分数评定,但这是发生在学习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而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机会修改和改进思维和理解的质量。第四,有关学习环境的重要视野是学生促进理解共同体意义的程度。学生、教师和其他参与者分享同样的标准,使学习有价值、有高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提高人们互动、接受反馈、学习的机会和动机[10]。

2.有效教学

各种各样的学科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组织起来,都有其各自的探究方法。各类专业知识都不仅仅是一般的问题解决技能,还要求有组织有序的概念知识和探究过程。研究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需要教育教学知识。即有关如何教好特定学科的知识,而这又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专家型教师了解他们所教学的结构,他们以这种结构作为认知范式来指导学生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进步,在平等讨论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是相互作用的。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并不能引导教师[4]。

(三)神经科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有关学习和发展的详细研究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关于智力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图式。神经科学对学习机智所作的贡献是加速了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的出现,比如正电子放射X线断层摄影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等。神经科学发展证实了很多理论假设,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经验的重要作用。关键性的发展是修正大脑结构建立心理结构的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确认发展不仅仅是以前的程序化的模式展现。研究发现:(1)学习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2)结构的变化改变大脑的组织功能,意即,学习能够组织和重组大脑;(3)大脑的不同区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学习[9]。

(四)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新进展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很广,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评价学习、追踪学习的进展,需要新技术,而开发有效的研究方法对这么广泛的学科研究尤为重要。现今,学习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一些特点与新的学习科学的原理是一致的。

目前学习研究领域新技术多是互动的,从而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

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建立新的知识的环境。现在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把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完全可视化。新技术也为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能够连接其他可提供信息反馈的学者。新技术还可以以多种方式帮助我们创建这样的环境,既为教师,也为教师所教的学生。但在考虑如何使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新技术方面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已开发出来的基于对学习原理有充分理解的好的教育软件、教师支持工具并非都具有专业水准。

(五)教育心理学新研究技术发展迅猛

随着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日趋深入,当代研究者除了继续运用以往的各种经典方法之外,也在努力改善传统实验方法和创造适合于教育心理学学科特点的新型研究技术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大批全新的实验形式或测量技术正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1.设计型实验或设计型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设计型实验”(design experiment)或“设计型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概念。Sandoval等人将设计型实验定义为“对基于教学具体设计的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具有理论框架的实证研究”,并指出这种实验类型的目的就在于“致力于开发有效的学习环境并运用这种环境作为研究学习与教学的自然实验室”[9]。

根据设计型研究联合体的观点,设计型实验或设计型研究方法包括五个原则:第一,理论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必须相互联系;第二,环境的设计和所生成的数据在设计、制定、分析和重新设计的反复过程中必须相互作用,以评价其作用;第三,研究必须导致对教育实践者和其他设计者有清晰意义的理论观点的出现;第四,研究者必须对出现在真实情境中的结果提供解释,包含既需要问为什么又需要在真实世界中检验设计;第五,研究必须对干预是如何实施的,又如何同后果联系在一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给出清晰解释[9]。

设计型实验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基于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得到的教育设计,并采用“逐步改进”的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然后根据效果和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从而形成更为可靠有效的设计。这种设计型实验需要在现实的学习情境(如学校)中进行,当涉及到许多无法控制的因素时,研究者并不去努力控制各种干扰变量,而是在自然情境中考察设计方案中的各个要素的实施状况,从而实现学习环境设计的最优化。

2.心理学网络实验和测量技术

现今的在线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测量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不同实验。最近Birnbaum确定了几种威胁网络实验效度的因素,包括被试退出、多次提交、由于网页形式特点引起的反应偏好等[3]。为了降低被试的退出率,研究者应提供预备实验任务,这样在分派到处理组之前可使被试以较低的动机来持续退出。尽管同一被试的多次提交被认为是在线实验所能接受的数据收集方式之一,不过越来越多的在线研究者相信多次提交过于罕见而不构成主要问题,即便出现了多次提交的现象也很容易检测出来。Birnbaum提出研究者可以采取多种行动来减少多次提交的发生,其中包括提示被试不重新进入实验,提供其他刺激物来重复对实验的参与,检查每台机器的互联网协议地址的唯一性等[3]。

电子邮件和其他匿名交流技术也能用于实验室或教室范围之外的研究。例如,在一项关于如何应对日常应激事件的研究中,研究者每天给被试发送电子邮件提醒他们将每天遇到的事件登陆到一个网址上去,并同时确定自己的应对努力、当日心情和其他一些测量。在另一项通过言语说服来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研究者也发现,由指导者设计用以激励自我效能感的电子邮件短信既能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也能提高学生随后的考试成绩[3]。

3.交互式学习技术

结合多媒体信息呈现和超级链接导航的交互式环境当前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者用于考察能增强自我调节学习效果的理论教学技术。这些环境将信息分布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学生通过随后的超级链接进行导航搜索。在学生搜索所需要的信息来完成任务时,他们的学习策略、动机和信念就可通过他们的导航活动表现出来。例如,Azevedo等人记录了学生在一个关于循环系统的超媒体环境中进行信息搜索时的出声思维报告和帮助请求[1]。研究结果明确显示了指导框架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被学生的调节加工所调整的。

在动作性、操作性、实战性教学领域,数字化训练技术发展迅速并日趋成熟。自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数字化训练技术突破早期录像对比教学的禁锢,发展为视频捕获、对比播放、轨迹绘图分析、练习历史信息

- 55 -

对比和视频图像智能比对分析等功能的现代实战教育技术,并广泛应用于顶尖运动员训练、特种兵作战训练、特警训练、现场急救教学之中。数字化训练技术比传统的实战示范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先进性,并在大量教学效果中得到广泛印证。教师讲解、示范上百次,远远不如学生在一两次视频运动轨迹对比中就能立刻正确领悟动作要领。

哈佛大学早在1918年就开始实行互动式学习。互动式学习也被奉为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宝。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多媒体交互式理论教学和数字化交互式训练技术实战教学的新互动式学习教育才真正趋向完美。

4.学习兴趣的任务内测量技术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与成绩的调节者。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兴趣(topic interest)实际上是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的混合物。而个人兴趣(personal interest)是一种指向特定信息与事件类型的相当稳定的个人倾向,情境兴趣(situational interest)是对情境属性的短暂情感反应,后者一般很难得到准确测量。最新的研究使情况发生了变化。

Ainley的研究证实,预先给出的主题兴趣自我报告能预测任务内情感,情感能预测坚持性,而坚持性则预测了学习成绩。Ainley的研究具体结合了收集任务内数据(intratask data)的两个基本策略。策略一是将传统的自我报告工具(如保持和情感)分解成小的题组或单个题目在任务内的预定点上来呈现。研究者所呈现的自我报告探针并未明显干扰学习者将该任务知觉为一个连续的活动。策略二是提供实施和监督行为选择的工具。通过要求申明来执行一个通常隐秘的行动,研究者就能相当精确地评估学习者继续阅读的意愿[9]。

5.认知负荷测定技术

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完成某项任务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主要是工作记忆)的数量。其大小依赖于个体与任务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知负荷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解释为何不同教学设计会产生不同学习效果,它也被视为学习后果的中介因素之一。认知负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测定,每种方式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1)任务难度评定。根据Pass等人的总结,在难度评定量表上做出主观判断是认知负荷研究中最经常使用的测量方式[3]。广泛应用任务难度评定是因为这种方法在教学情境中很容易实施,并且已有研究证据表明它可以可靠地检测出设计所诱发的认知负荷变化。

- 56 -

(2)主观时间估计。现已发现,完成某项任务后所报告的主观时间估计(subjective time estimation)同任务的认知复杂性之间存在负相关[9]。随着认知要求的提高,被试对任务持续时间的估计值始终下降,而且变得更加精确。与难度评定相似,主观时间估计也被用于捕捉累积负荷或平均负荷,而不是记录在任务进行期间负荷的时刻变化。

(3)双任务评定法。双任务测量法利用了如下原理:对某项主任务的更高认知需求能导致在同时进行的次任务上出现更差的成绩表现。这种方法以往被学者们应用于工作记忆研究,因为通过恰当选择次任务和具体认知成分,能在任务中追踪认知负荷。而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次级视觉监督任务的反应时是多媒体学习中视空负荷的一个灵敏指标[9]。随着视空负荷的增加,次级监督任务的反应时也随之而上升。但是这种方法的一个明显缺陷就是可能威胁实验的生态效度,因为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所考察的学习任务,结果不再代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体验到的那些任务。

(4)生理测量法。生理指标的最大优势在于提供了对认知负荷的精细测量,通常不需要任何外在反应。

瞳孔放大(pupil dilation)和脑自发电位(EEG)是目前研究者最常选择的两个生理指标。目前的研究证实,瞳孔放大、脑自发电位是认知负荷最精确的生理指标之一。

6.概念图技术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困惑是:随着学习的进行,人类在头脑中到底是如何表征知识及其变化状况的。传统的方法对具体学习者的知识实体(诸如认知结构和错误概念)上的阐释能力却非常有限。最新的研究表明,概念图(concept map)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Joseph D.Novak于20世纪70年代,基于David Ausubel的同化理论(assimilation theory)在康奈尔大学发展出概念图绘制技术。根据David Ausubel同化建构式学习(constructivism learning)的观点,强调先前知识(prior knowledge)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框架(framework),并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Novak认为,概念图是某个主题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图形化表示,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概念图有时被称为概念构图(concept mapping)或概念地图(concept maps)。实际上,前者注重概念图制作的具体过程,后者注重概念图制作的最后结果。而现在研究学者把概念构图和概念地图统称为概念图并不加以严格的区别[11]。

由学生构建的概念图或由教师呈现的概念图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便利的交流辅助。通过比较学生在某种具体学习体验前后所构建的概念图或不同成绩水平学生群体的概念图之间的差异状况,研究者们就能及时揭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变化。概念图也可由研究者运用专门的工具来构建概念图节点和连结。为了揭示认知结构的连结,有研究者要求被试评定来自某一学科领域词典的成对术语的语义相似性。然后他们将相似性数据转换成面向个体或群体的矩阵以表示两个术语之间的语义距离。然后再通过聚类分析、度评定或运用在该研究中专门开发的软件“路径发现者”对所得矩阵进行概括或简化。最后将矩阵以图画方式表示为节点连结图。概念图的评分分为关系法和结构法两种不同取向。按照关系法,评分者需要根据概念图中每条节点—连结—节点命题的正确性给出得分。而按照结构法,评定者除了要给正确的命题赋值以外,还应对层级结构的深度、层级分支之间的交叉连结和例证给出得分。新的研究发现关系评分的信度较高,但并不能提供更有效的领域知识测量指向。

近年来,图论测量(graph theory measure)技术的兴起,完善和丰富了概念图技术。概念图的每个节点在图论中被称为连通性(connectivity),其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在图中连接该节点同其他节点的所有连结的总和。概念变化研究者可以运用图论测量技术测量具体概念的连通性的转变,或者确定新手与专家的节点连通性之间的稳定差异。连通性这样的测量指标不仅适于表示代表单个人认知结构中的概念图,也可以将由合作伙伴或接受某实验处理组的全体成员所构建的概念图集中在一起[11]。

三、未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走向

(一)未来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走向近年来,受当代哲学思潮和自然科学的影响,一些主流心理学学者们认为传统心理学所关注的真理性、现实性、客观性、因果性和二元性的研究模式束缚了心理学的发展,因而向后现代主义转向。心理学向后现代主义转向充分体现了取向、方法多元、立场多重、观点多样的宗旨,并逐渐形成了多个心理学理论潮流,如:后现代女权主义心理动、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多元文化心理动、大众文化心理动等。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对心理学相关学科的冲击巨大,

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理论观点多元融合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使人们越来越追求多元,否定一元。几十年前那种仅一种理论流派占统治地位的现象基本不再重现,而是会出现各种流派竞相登场,并不断相互吸收对方合理内核的局面,即在多元基础上的融合与交汇。未来这种理论多元与融合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2.研究设计质量结合

近些年来,高科技手段(ERP、PET技术等)、高复杂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大量应用,为教育心理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但也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字化和高科技化的情形。就像麦金纳尼(McInerney)所说,目前对研究者在方法和统计复杂性上的要求加大了,一些前沿性研究设计的要求的复杂性超出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能力。越想在该领域站在尖端,对方法、技能上的要求越会呈几何级数增长[9]。这种局面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意见,相应地质化设计或质化与量化结合的研究设计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未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将一改往日片面追求数量化、精确化、标准化的局面,注重在量化设计的基础上,增加质化设计,量质结合,以增强研究的深入性、科学性和客观性。

3.研究情境生态化

学者们发现,虽然很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自身比较完美,却无法解决教和学实践中出现的众多问题。研究者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以前的研究有脱离社会现实的缺陷。

未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将会充分考虑研究的生态效应,尽量在“自然环境”下,创设非参与式研究情景,以探究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发生的心理行为机制。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贴近教学实践,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

4.研究视角多样化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成熟,对传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重新进行解构和建构,并以崭新的视角和思路重新审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后现代主义倡导突破传统教育心理学研究视角上的固执、褊狭和窄化,力主从社会、家庭、个体等多个角度、多种因素、空间对教育和教学实践中的心理行为规律进行研究。预示未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必然是多样化、多元化。

5.研究对象“全人化”

当代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个体人格的发展应包括身心多方面,是由整体到分化进行的。

- 57 -

其次,要以社会多元化观点培养所有学生的自适性、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均能学到基础知识、具备生活能力。未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必将把每个个体都当作有独特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情感体验、个性特征、生理特征和生活经历的整体的、全面的人来研究,即展现研究对象的“全人化”。

6.研究方法综合化

近代心理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心理学创立之初所倡导的只有实证主义方法才能使心理学成为科学的想法在心理学实践中证明是行不通的,教育心理学亦如是。未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一定是多种方法综合的,叙事式、阐释式、建构式、解构式、客观式等方法和策略都将得到肯定,不同方法策略可以在同一研究中出现,以更深入探究人类心理之奥秘。

7.研究技术现代化

后现代科技水平,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水平是半世纪前学者所无法预料的。随着科技进步,认知神经科学、交互式技术、网络实验和测量技术、计算机智能技术必将得到更加迅速发展,使教育心理学研究技术现代化成为未来最重要的走向。

(二)未来学习研究的发展走向

综合分析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未来的学习研究应会更加关注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科学学习的基础、学习科学的新方、学习科学研究中的合作、学习技术的研究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方面,未来走向趋于加强认知、学习、教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神经认知、学习与学习环境、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以及形成性评价体系的研究;在科学学习的基础方面,趋向于关注研究性课题以及在真实环境中影响研究知识向有效教学方法转化的因素,开发、完善有效测量科学学习的评价类型;在学习科学的新方方面,会更加关注开发出能对学习科学领域进行学科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的量化指标,新的研究应致力于在学习科学中将量化研究方法与质化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整合;在学习研究中的合作方面,跨学科的合作将更加常态化。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领域通过共同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未来将会有更多跨学科学习研究合作;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将主要通过研究来决定各种类型的专业发展活动的效能,包括职前、在职研讨、工作坊、暑期学院等形式。

当代,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

- 58 -

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

运用。记忆不再被看成是简单的联想,结构不仅包括知识,学生不再被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社会文化情境、学习共同体、非正规学习、理解性学习,现代技术、教师学习、专家知识和脑科学已经成为当今学习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也是未来走向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MCLNERNEY D M. Educational psychology-theo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a 25-year retrospective[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5, 25( 6) : 585-599.

[2]郭贵春.后现代科学哲学[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0.

[3] DE BARONA M S. The availability of ethnic materials in psychology journals: a review of 20 years of journal publication[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3( 18) : 391-400.

[4] 张大均、胥兴春.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J]. 心理科学,2005(6):1418-1423.

[5]邵景进.教育心理学个体差异研究的百年历史轨迹及展望[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37-41.

[6]高岚、李资渝、张莉.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J]. 心理学探新,2001(1):38-42.

[7] 郭秀艳.内隐学习[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8] 张冲.内隐学习的研究综述[J]. 中国特殊教育,2005(7):92-96.

[9] GOSWAMI U. Annual review: neuroscience and educa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4( 74) : 1-14.

[10] 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55.

[11]NOVAK.J.D,GOWINDB.Learning how to learn[M].New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93-108.

(作者单位:胡东武、陈爽、吴迪、谭汉明、周沃欢:广州市训练部;吕灿文:广州市交警支队)

[责任编辑:李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