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 习 目 标】
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相关术语。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
2.表达方式:抒情手法(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描写手法(方式)包括视角与感官变化、点面、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想象)、细节描写(工笔)、正侧面描写、白描、衬托、渲染、象征等。 3.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托)、象征、渲染、用典等。 4.构思立意(结构安排):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伏笔铺垫、承上启下等。
【鉴赏修辞手法】
【考查形式】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诗中的某句抒发情感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请从修辞的角度谈某一句的妙处。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学以致用】
【练习1】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答案】运用比喻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倒映在清溪之中,仿佛行走在明镜里;鸟在山中穿梭,仿佛穿行于绘画的屏风里。虚实相生,虚实相融,山清水秀,美丽如画,给人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练习2】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1
【注】 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练习3】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用舟载,这是否合乎逻辑?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这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愁绪当作有重量有形体的物来写,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之浓、之重。 【练习4】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①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 ①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借以表达自己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的波澜起伏,可见一斑。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爱怜亲人的思想感情。 【练习5】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妙处。 【答案】本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生动形象新鲜而又奇特。 【练习6】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答案】 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巩固练习】请指出下面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用典)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设问) 3、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比喻) 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叠字) 5、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拟人)
2
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双关) 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8、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
9、举酒欲饮无管弦(借代) 10、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 拟人)
11、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 1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反复) 13、闲心浮云随孤雁,雁归无书入碎帘。帘已乱 。(顶真)
【鉴 赏 表 达 方 式】
【考点解读】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设问方式】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步骤一: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 步骤二: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以致用】
一、抒情方式(手法)
【练习1】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的后两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诗凭吊屈原。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原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练习2】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第三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女主人公触景生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婿,自身的孤独寂寞、对夫婿的思念和牵挂,一时涌上心头,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练习3】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绝句 杜牧
3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练习4】 阅读下面这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③,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人看似怀古,却另有其意义,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借古讽今,诗歌借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无情嘲讽了割据一方的藩镇。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就像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它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练习5】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向人们表明了怎样的心迹?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蝉的高洁象征自己品行的高洁,表现了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 二、描写方式
【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描写方法(1)虚实相生(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3)动静相谐(4)细节描写(5)白描 【练习1】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虚写,写的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写出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练习2】阅读长诗《陌上桑》的开头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4
这段描写突出了罗敷的美丽动人,诗歌是怎样体现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主要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美丽动人。极力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属正面描写;极力描写行人的痴态,是侧面描写。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刻画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练习3】请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下面一首宋诗。
暮春即事 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答案】 这首诗运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桌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这是动景,并以此来映衬“闲坐小窗读周易”的静景。这样动静结合,以静意观动景,表现了环境的宁谧,给人以悠闲喜悦之感。 【练习4】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击,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练习5】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本诗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第二联两句诗,运用白描手法,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鉴赏表现手法】
【考点解读】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象征、渲染、用典等。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 4.试分析本诗使用的表现手法。
5.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答题步骤】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5
【学以致用】 【练习1】【2013.四川】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正反对比,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 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 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 请简析诗的结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诗人抒发情感起着怎样的作用?
【答案】结句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因为离别在即,所以诗人在饯别宴会上听到的作为助兴的音乐越是悦耳,内心就越是感到一种难舍和难受。这种以喜相送反衬悲离的结句,渲染了诗人与当地民众的深情厚谊,使得诗意余韵不尽。 【练习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屏风 李商隐
六曲连环接翠帏,高楼夜半酒醒时。 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
诗中的屏风有何象征意义?这样写好在哪里?请作较简要的分析。
【答案】诗中屏风的“掩灯遮雾”寓含小人障明。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是因为受人谗害的缘故,诗人借咏屏风表达了自己的怨恨。这样写显得极其含蓄委婉。 【练习4】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本诗是如何描写山之美景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这里运用了渲染的表现手法,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 的“荒村”、“落曰”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通过对美景的渲染,让诗人对美景叹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6
问:本诗是如何描写田园美景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本诗分了几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表现了田园美景,人物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
【练习5】阅读下面的宋诗,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①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①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12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答案】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用典。“桃源”“避秦”“渔郎”“问津”等语,都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诗人通过用典表现自己不与元朝合作的决绝态度。
【鉴赏构思立意(结构技巧)】
【考点解读】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心高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等都是比较具体的构思技巧,对于提高诗歌表现力有很大作用。 【设问方式】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步骤一: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步骤二: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
步骤三: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以致用】
【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大德歌 秋 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①。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注】①便做陈抟睡不着: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相传陈抟能一睡百日不醒。 这首曲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秋景切入,又以秋景作结,首尾呼应。全曲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境相生,物我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 【练习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7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旨的。
【答案】 本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看似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的大主题。 【练习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练习4】 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二) 元 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诗人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诗歌写于奉召还京之时。 赏析诗歌结句艺术手法的妙处。
【答案】①妙在以写景结情。结句不从正面写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商山小桃花树上,以景语收住全篇,别有一种独特的风致和情韵。②妙在融情于景。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眼,忽见岸上嫣红一片。至此,全诗戛然而止,画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不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笔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自流露。 【练习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渡 湘 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 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被贬到极为偏远的峰州,此诗是他被贬途中所作。 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答案】这是全诗的中心,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2分)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后一句望江水而叹,都是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的感慨。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中生发出来的。(2分)
【综合练习】
1.(2015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8分)
月圆⑴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 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8
【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⑵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⑶未缺:指月圆。⑷列宿:众星。
⑴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答案:孤月当空,清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⑵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2、(201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⑴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答案: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⑵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⑶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3、(2015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⑴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冶的原因。(4分)
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题目中有“新居”,说明朋友刚刚乔迁新居;前三联写了新居周围的景色,要加以概括,不可一一俱到——新居周围景色迷人;前三联都是写景,景有衬心的作用——作者很是悠闲愉悦;最后一联是直写友人的,说房中堆满了书,无立足之地,但从中能看出友人来,说明友人是爱书的,是情调高雅的;诗人能对友人如此高的评价,心情又是如此的“开颜”,说明其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爱好相同的。“开颜”的原因,要加以概括,要善于捕捉信息。 ⑵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
9
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写景艺术,直话为“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景,有什么样的效果”;多样景物的叠合,便可称之为铺陈——这是一个难点,估计不少考生未能答出此艺术来。 ⑶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意味深长之“意”,是要好好体悟的,诗就像一块玉,需要仔细认真用心地把玩,方可领受其中的意味。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