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工业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三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清单】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析: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曲折发展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复习本部分内容要理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掌握每个阶段其发展或不发展的原因,认识其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2、表现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3)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二、洋务运动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内容:创办军事、民用企业,筹划海防,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影响: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推动了中国的早期近代化。
三、民族工业的兴起的艰难发展
1、兴起
(1)条件: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
(2)企业:以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
2、初步发展
(1)原因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
②清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
(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一战期间:黄金时代
(1)原因
①辛亥的鼓舞和“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②国民采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2)影响:无产阶级壮大,为中国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
4、南京国民时期:走向萎缩
(1)原因
①官僚资本垄断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
②外国资本的重压。
③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破坏。
(2)概括:许多企业破产,工厂倒闭。
【要点透析】
1.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不利因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是最大阻碍。②先天不足,自它产生之日起就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受重农抑商的束缚。③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以东南沿海为主,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始终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④战争和不断,政期动荡。⑤不平等条约直接地打击了民族工业,如《马关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规定外商可以在中国设厂,洋货在中国盛销。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统治,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座大山。
(2)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2.近代民族工业的地位作用
(1)经济方面: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2)政治方面:它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还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3)思想方面:它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发展。
【真题再现】
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答案】C
【解析】与美商争利既反映了重庆商会的爱国思想,也反映了渴
望大办实业的美好愿望。
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
南亚。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D.南京国民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
(创建于1932年的天津某企业商标)
【答案】D
【解析】A项是天津固有的自然优势,图片信息提示该企业创办于1932年,当时的中国应该是南京国民。
3、(09海南历史)表2 1937、1942年国民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 占工厂总数比例 |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 占工人总数比例 |
1937年 | 16% | 4.4% | 7.3% |
1942年 | 58% | 78% | 49% |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42年国民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增加,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
4、(09福建文综)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题干的时间是“1873—1910年”,故选C项。
5、(08山东文综)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3分)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4分)
【答案】(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答出具体认识的可酌情给分)。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统治。
(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名师心得】
本节涉及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影响等。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